分享

游双林寺丨跟傅大士学养心

 玄鸟文化 2021-12-22

时值六月初夏,我与同事驱车来到义乌佛堂滇云黄山的双林寺。车子在青山绿水中穿梭,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抵达双林寺时已近正午,艳阳高照,双林寺掩映在青松翠竹之后,似乎有些不起眼,然而当我们踏入寺院的大门,却被那一派浓厚的佛家气息所吸引: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气势恢宏,飞檐入云;宝殿身后云黄山顶的傅大士舍利塔,更是高耸如云,风姿独具;双林水库边的双林铁塔,在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后依旧乌黑发亮,遒劲有力地伫立;不远处的云黄寺院的黄墙青瓦,也在默默诉说着双林寺的历史与沧桑。

义乌双林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高僧傅大士开创,已历经15个世纪的沧桑。双龙寺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扬名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余人,被誉为“震旦国中,庄严第一”,南宋时更被推为天下禅院十刹之一。双林寺多年以来香火不断,吸引了无数国内的香客和东南亚远道而来的朝拜者,他们脸上写满虔诚,在佛像下许下心愿,郑重地留下佛香,再心满意足地离去。

双林寺的开创者傅大士,是南朝梁代禅宗著名的尊宿,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在佛教中风靡全球的转经轮,便是由傅大士首创。转经轮又被称作“转轮藏”,是一种八面写满佛经的圆柱体,集藏经与传教于一体,更易于佛教徒查阅佛经。

相传,傅大士在年轻时候常去捕鱼,每每捕到鱼之后并不马上回家,而是将装鱼的竹篓沉至水底,让鱼儿能够自在逃脱,在竹篓中没有逃脱的鱼儿才会被傅大士带回家。

傅大士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笃信佛教中的“因果”与“缘法”,认为捕鱼就是一种缘分,只有留在鱼篓中不曾逃走的鱼,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捕鱼放鱼的行为,同时也体现了傅大士豁达的心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人生无常,凡事不可过于强求。

捕鱼的轶事显示了傅大士在参悟人生与万物的时候,有着自己的慈悲心肠和独到想法,在经过高僧嵩头陀的点化之后,傅大士便在云黄山山顶的坳谷中开辟了简陋的三间净室,作为藏修之处,与妻子留妙光,躬耕而居,过着农禅的生活。

当时正值乱世,百姓食不果腹,有山下的村民饿极便跑上山来偷摘傅大士的瓜果,傅大士知道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体谅这位村民的难处,摘了满满一筐的瓜果馈赠与他,由此可见傅大士对佛法的修行,已经超越了佛法本身,走向了更为豁达的层面。

他无谓世俗的看法,并不剃度出家,而是更关注自身的修心,讲求内心对佛法真正的参透,并将佛法中的悲悯众生真正运用在了生活当中。傅大士的善行以及对佛法的精修,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推崇。

傅大士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佛法,更在于他将佛儒释三者完美融合。佛教虽强调慈悲为怀,却教导人们出世;道家虽提倡尊重万物,却引导人们避世;而傅大士在研究佛法道法的同时,却也不忘儒家中所强调的做人治世,并用实际行动承担起了社会的责任。

在云黄山上苦修七年,他的思想被后人编录为《傅大士录》四卷,其中《心王铭》是为参禅佳作,交章认为人应当“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参禅者只有通过内心的自我探寻才能领悟佛法的真谛,傅大士的这种思想,与儒家修心养性的观点非常相似。

 站在云黄山顶俯瞰,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一千多年前的傅大士,在这幽静古朴的山间,精心禅修,躬耕陇亩,他所修得的不仅是佛法精髓、佛经禅卷,更有六朝那一代士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苍生为重的信念,这样的宝贵思想,在岁月的荡涤中历久弥新,在干秋万代中留存,为后人所赞叹敬仰。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