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创作的行文布势:渔阳绝句十二法(一)

 白水清风 2021-12-22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又何尝不是?

由于传统诗歌(尤其是今体诗)有押韵、粘替、对仗、平仄等一系列规范要求,且受到篇幅、字数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遵循常规的表达语法、有充分的表达空间,诗歌要在区区百十字之中纵横捭阖、谈古论今,呈现至性之悲喜,寓言至深之事理,实在是对心智的极限挑战,炼字炼意功夫、谋篇布局的技巧、行文布势的逻辑,缺一不可!

此三者,非三言两语能说得透彻,笔者功夫不到,且结合清代诗评家、诗人王士祯的“渔阳绝句十二法”浅谈一下诗歌创作的行文布势。

所谓行文布势,其实就是起承转合的另外一种表述,写诗如同作文,开篇如何落句?线索或情节如何铺陈?情绪如何转进?高潮如何引导?这就是一首诗作(尤其是绝句)必须考虑的基本逻辑范式!

文章图片1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因避雍正名讳而改为王士祯,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其潜心研究前人诗作,对历代名篇佳作的创作手法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十二种绝句的行文布势方法,因其号为渔阳山人,故后人将其绝句创作方法称为“渔阳绝句十二法”,此法对于学诗者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价值,笔者不惴肤浅,尝试对其进行一一解读、分析,先说第一法。

渔阳绝句第一法的创作要点是:在一首绝句作品中,要注意虚实、大小、远近、今古等内容、场景的落实、铺陈,从首句到末句,每句都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制造层层递进、铁骑突出的效果,形成诗歌的跳跃性、起伏感。基本规则是:

首句、第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可以是写实的景物、人事描写,也可以开门见山地表达某种观点,议论某种现象,一、二两句可以平实,也可以浪漫唯美,但不宜过分高调,不宜是全诗的“诗眼”,否则一开始就将最出彩的内容说完了,会影响全诗的节奏,成为虎头蛇尾的怪物。

第三句为情绪、诗境的拔高、转进之句,转得好,就有佳作诞生,转了得不成功,诗作就成为次品或废品!所以第三句最为关键,“渔阳绝句第一法”的要求是,此句以否定句转接。

第四句为诗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如同一部大戏当中的压轴内容,是大结局,落句须高度凝练,给人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

文章图片2

先来看杜牧的名篇绝句《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是宰相之孙、名门之后,也是个“问题青年”,他的诗风洒脱而俊朗,既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唯美,也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放浪,但是在烟花绿酒中往往带着清醒的思考,这首《赤壁》就是如此:浪荡不羁的小杜同学某日来到了长江边的古战场,走走停停之间被一件锈迹斑斑、冷冰冰的家伙什给绊了一下,他捡起来放到江水中磨呀磨洗呀洗的,发现这是一段折断了的铁戟,应该就是当年赤壁大战中留下来的战斗兵器,于是遥想当年,发出感慨:周瑜当年如果不是占据了东风和长江天险的便利条件,赤壁大战的结果就会是另外一番模样了,没准连老婆都保不住,要被曹操关到铜雀台中做金丝雀去了!

文章图片3

后人对小杜同学颇多诟病,直到今天人们对这首被列入教材的作品多有指责,原因就是宋人许顗所说:“社稷破碎,生灵涂炭而不问,独关心夫人小女子被抓,小子措大不识大体。”,小杜同学的果真如此不检点、不识大体吗?恐也未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小杜是利用曹操建铜雀台收藏江东二乔的典故,对战争的残酷性进行暗示,想想看,假如孙刘联盟失败,连贵为孙策、周瑜夫人的大小乔都未能幸免被掳去成了金屋中的玩物,宗庙和尊严尽失,那些黎民百姓的惨景还用说吗?二乔本质上也是苍生中的一分子,她们的落难难道不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落难?战争的残酷未必一定要用血流漂杵、是很遍野或者万民嚎啕的场景来衬托,诠释,反倒是不着痕迹地用典,更能引起读者对战争残酷行的深思,看似荒唐轻浮,实则举重若轻;未落一字悲悯,实则尽在不言中。

文章图片4

言归正传,杜牧的这首《赤壁》在起承转合上有些什么特点呢?我把它理解为“事—行—思—叹”的过程。

首句“折戟沉沙铁未销”描写的是诗人发现残破兵器这件事,以一件事开篇,打开一个故事的开头,这是叙事。

那么叙事(看到断戟)以后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一般人眼里,这就是一截破铜烂铁,看一眼就丢开;而杜牧不同,他充满好奇地将断戟拿到江水中洗磨,让它露出本来面目,确定它是一件古战场留下的兵器,“自将磨洗认前朝”,这是描写诗人的干了什么,是行为交代。

起句和承句都是客观的叙事,如果继续写实、客观下去,譬如写江水滔滔、滚滚东流之类的句子,那么肯定只会成为一首叙事、写景诗而已,这也是一般诗人最容易采用的庸常思路,而杜牧显然技高一筹,第三句中,诗人思绪穿越时空,通过用典,大胆假设,加入自己对战争的理解,这是神来之笔,它通过一个否定句式来完成诗境的转场,这种否定式的转折如异峰突起,由实转虚、由小转大、由今到古,让读者思绪跟着诗人一起神驰,让诗境转入更开阔宏大的场景,为最终高潮作好铺垫。

第四句显然是全诗的高潮,是点睛之笔。“铜雀春深锁二乔”看似轻浮,以妇人女子为收句,实则是举重若轻地活用“铜雀台”的典故,暗示黎民、家国的命运,思考了战争的残酷性。这种“未说破却说出”的炼意功夫,实非一般人能驾驭得了。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渔阳绝句十二法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第一法的要点在于第三句否定式诗句的运用,熟练掌握这种起承转合、行文布势的技巧,无疑会诗学诗者诗风有异、令人耳目一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