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光灿灿,熠熠生辉!来自山西的绝世奇珍 | 华夏之华

 海棠盈香 2021-12-22
一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厅,我就震惊了!
这是把山西的博物馆搬空的节奏吗?好东西来了一大半,有些在山西的博物馆都难以看到!
昨天发了三件青铜器:惊艳!来自山西的绝世奇珍 | 华夏之华-青铜篇之一
今天来看金光灿灿的鎏金、错金和纯金的宝贝。
西汉 鎏金胡傅铜酒樽
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这个馆的镇馆之宝有很多,宝贝多底气足啊)。
它为何叫胡傅酒樽呢?那是因为口沿刻有铭文:
勮[jù]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
铭文字虽不多,却表明了这件宝贝的主人、用途、重量、制作时间、地点这些极为重要的元素,也因此极大的提升了文物本身的价值。
酒樽是盛酒器具,最早见于战国,盛行于汉、晋。不同于有流的酒壶,它有一个盖子,是要用勺把酒酌入耳杯中饮的,这才是汉朝流行的饮酒方式。不过也有说它是用来温酒。
至于胡傅是谁,并不见历史记载,据推测是匈奴一位部落头领。是马背上的民族,酒樽上铸了铜环,可能是为了方便在马上携带。
不过重百廿斤
它并不算大,高34.5cm、口径64.5cm。其实它并没有120斤,现在称一下它是60斤左右。这也是它的历史价值所在,通过这个重量就能清晰的计算出汉朝的斤与现代的换算公式
60斤也很重啦,虽然专家推测铜环是为了马上携带,但我觉得很可能只是为了方便搬动而已。不过,贵族的生活哪里我等能理解的,也许人家就是要追求这种奢华吧。
鎏金,就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上,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战国时期的匠人就掌握了鎏金技术(世界最早),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胡傅酒樽通体鎏金加彩绘,技法十分罕见。你说都鎏金了,还加什么彩绘?既然要彩绘,干嘛还鎏金?这是什么变态奢华追求?穷人一点也不懂……
可惜现在彩绘基本完全脱落了,而鎏金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有些鎏金文物金都掉了,不知道是不是技术不到家的缘故。难道这就是彩绘的作用,通过彩绘保护了鎏金?
器身上浮雕彩绘了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就像一个动物园。
但是,器身的图案绝不是动物园!仔细看,除了在动物园能见到的普通动物以外,器身和盖上都有龙、凤这种传说中的灵兽,以及九尾狐(下图中部)、侍仙羽人(上图中间靠左、下下图第二排最右边仙山旁边那个)。
在前面一篇(这件国宝是东华帝君与九尾红狐爱情的灵感来源?)中介绍过汉朝时对西王母的信仰,羽人与九尾狐都是侍奉西王母的。
再看纹饰中的仙山云雾,这酒樽上画的其实是昆仑仙山西王母座下的神仙世界。
可见汉朝时流行的道教信仰已经传播到了奴并有很深的影响,不过器型和纹饰都是北方草原文化风格。这其实是一件非常罕见的兼俱胡汉文化风格的文物,镇馆之宝果然不简单啊。

(纹饰图来源于网络)

(上图摄于山西青铜博物馆)

战国 错金夔纹豆
这件大概也算得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了
一提到错这个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错误、不正确。其实这并不是它的本意。《说文》中解释:错,金涂也。从金,昔声。就是把金银涂画于其他器件上的意思。
错金银(也叫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的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流行于战国两汉时期(汉达到鼎盛),随着青铜时代的结束而慢慢消失于历史中。
这件战国的错金夔纹豆,通体错金夔龙纹、莲瓣纹、垂叶纹、斜角云纹等,两千多年过去了,金子一点也没有掉,而且依然熠熠生辉,不得不叹服古代匠人的工艺精湛。
豆,古代盛食器和礼器。
原本是礼器,盛放黍、稷等祭祀谷物。后来礼崩乐坏了,就成了日常用品。
看这个豆分上下两部分,很像现在的饭盒。难道它是带饭用的,下面盛放饭食,上面是一个碗,吃的时候把碗取下来盛了饭来吃?
并不是……它不是用来带饭的。
豆是专门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比如海底捞火锅,就可以用这种豆来盛放自助蘸料。
虽然这个豆确实华丽,但就是一个放蘸料的容器,为何能成为国宝?
那是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青铜时代,一个放蘸料的器件用陶来制作多合算呀,根本没要用青铜嘛,更没必要错金银了!
事实上,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甚少,有盖的更少,错金还如此精美的也许它是独一无二的。

唐 鸳鸯石榴纹金盒
它并不是镇馆之宝,不过,它可能是史上最精美的錾[zàn]金作品。
錾金:以锤敲打凿子,使凿子在器物表面刻出阴线图案。
这个盒子上的纹饰就是用不同的凿子在正反反复敲打出来的,不得不说金的延展性可真好哇!
金(得意):那可不,我可是延展性最好的金属!
仔细来看盖上的纹饰,怒放的花朵中间,主体是两只鸳鸯。
但是……一只压着另一只,下面那只还伸长了脖子、张着嘴似乎在大叫,它们到底在做什么?!
它叫鸳鸯石榴纹金盒,在哪呢?仔细看,盒盖上有三处石榴,一处在雌腹部下方,一处是雄鸳鸯尾巴下方,另一处在鸳鸯头顶。全部在边缘处,并不十分显眼。那些怒放的花朵不仅位置比石榴好,而且比石榴大。为什么这个盒非要叫石榴盒呢?
唐朝本就开放,我胡乱推测,这个盒很可能是一位贵族小姐的嫁妆。鸳鸯是百年好合之意,石榴是多子多福之意。
2019年底,河北博物院《金银曜烁 美熠四方——京冀晋豫陕五省市金银器展》也展出了这个金盒,盖子盖上了,正好可以看一下效果。
那么这个盒是做什么用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装首饰的,有人说是装胭脂水粉的。
一位权威的讲解老师说有可能是吃冰淇淋的。当时听讲解的观众都惊呼起来,一幅不太相信的样子。那位老师对此还挺坚持的,认为现代人不懂古人的奢华。
可是金的导热性那么强,用来放冰淇淋,一会儿不就化了吗……不过想象一下,确实觉得用它吃冰淇淋冰淇淋更好吃了!

展览还展出了很多金器。
唐 六曲狩猎纹高足金杯
金 錾花葵口
以下三张依然是从河北博物院《金银曜烁 美熠四方——京冀晋豫陕五省市金银器展》上拍的,这个展展出一套,也不知道这种盏是做什么用的,吃饭不方便,放水果也太小了……
辽 云凤纹金靴

唐 鎏金银钗一组

唐 嵌白玉花卉纹鎏金银饰件



镇馆之宝

南京博物院: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南京博物院: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故宫博物院:各种釉彩大瓶、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山西博物院:铜牺立人擎盘、刖人守囿车

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海昏侯博物馆:麟趾金、山羊纹银当卢、错金银神兽纹青铜叶形当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跪射武士俑、铜车马

孔子博物馆:商周十供

内蒙古博物馆:钧窑“小宋自造”香炉、鹰形金冠饰、查干诺尔龙骨骼化石

陕西历史博物馆:唐李倕凤冠

定州市博物馆: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璧

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第一批)

山西省艺术博物院(纯阳宫):涅槃变相碑、常阳太尊石像

国家博物馆:凤冠


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第三批)

国家博物馆:隋绿玻璃盖罐

山西博物院: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

定州市博物馆: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

定州市博物馆:北宋定窑莲纹龙首净瓶

山西博物院:商龙纹兕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