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嗨!30岁

 书鱼知小 2021-12-22

半个月前,我度过了30岁生日。在生日到来的那几天,我的焦虑值达到了巅峰。一直以为自己不在乎时间,所以起初并没有意识到那是年龄带来的焦虑,以为只是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的正常反应。回过去看才知道,确实是,30岁对我来说意味着点什么。但是具体是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

自我探索

总以为足够了解自我,最近才发现,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

比如30年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理想主义者,其实并不是,我甚至连做梦都不敢,我是行动派,而不是造梦家。我从来不相信“看不到”的生活真的能实现,可能一直维持现在的这种生活状态直到老死。

我认为自己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但回望人生的轨迹,读书、结婚、生孩子、工作,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的,我从来没有脱离“正常”的轨道。是的,我总是很努力地反抗社会既定的规则,但是我反抗的原因是,潜意识里我认为自己应该遵从这个规则,然而,从不遵守规则的人是不会试图反抗规则的,她会漠视规则。

生日那天拍到的芦苇

我以为早就接受了自己的敏感,实际上花了很多时间来和敏感相处。我以为从内耗中挣脱出来了,但即使是此刻,脑海中的两个人仍在打架。

过去这两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向内探索,希望更了解自己。但是以后,我希望自己在向内的同时,也多向外看,刻意地去制造自己和世界的联系。这意味着要小范围地跨出舒适区,但我相信这些尝试是值得的。

与不确定性共存

孩子出生后这一两年,我常处于一种惶恐的状态,不知道一年后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把行李全部打包从北京邮回去了,但是过完年后又邮回来了。我没有好好规划过人生,就像大海中的木舟,风吹向哪里,我就飘向哪里。

每当命运不受控时,我就感觉自己很失败,我可以容忍这种无规划的生活,但是孩子可能要跟随漂泊不定,现在他还没上学,等他上学时要面临交新的朋友、熟悉新环境的挑战。这对孩子是不是不负责任?

我努力打消这种失败的感受,尝试学会和不确定性共处。以往的我太执着于追求正确答案了,要试着放下对稳定的执念。

媒体上常宣扬三十五岁会遭遇职业危机,有的人说进入体制内就稳定了,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对有些人来说体制内像是鱼缸,没有大海中的波澜和危险,但是有的人会觉得平静是在消耗自己。有的人喜欢水族箱,有的人喜欢鱼缸,有的人喜欢大海。只有鱼自己知道哪片水域更适合自己,眼下我仍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水域。

年中我有机会去几家大型公司,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机会。看到整整齐齐的工位,一尘不染的落地窗,还有早上八点挤得透不过来气的地铁,我感到压抑。我放弃的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同时也放弃了很多的可能性,如果我在大厂,有稳定的收入,也许就可以在北京买房。几乎一年搬家一次,能够住进自己的房子这件事太有诱惑力了。作为代价,要承受每个月一万多的房贷和不能随便更换的工作,不假思索地我就放弃了那种选择。这个选择是对还是错,要以后才能看出来,起码此刻,这是我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对我这种一直追求低刺激强度生活的人来说,放弃稳定意味着主动去追求不确定感。但我正在努力说服自己,人生就是充满不确定性。大海中随风漂泊的木舟,看似没有掌控权,换个角度看,其实木舟也是在驾驭水和风,顺风而行,顺势而为,行走会更快。

外界不可控,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真地做好手头的事情,活在当下。

不要与失败感抗争

今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沉浸在“我的人生真失败”的想法中。毕业后做了七年的编辑,但是若说自己有什么特长,说不出来。律师会打官司,程序员会敲代码,画家会画画,编辑会做什么呢?我清晰地意识到我的编辑生涯应该快要到头了,于是主动选择另寻出路。这其中有外界的因素,纯粹的文字工作者生存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也有我自身的原因,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我很固执地坚守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即使那个东西跟不上时代。总而言之,我放弃继续走之前的路了,尽管那条路看似更容易一些。

放弃之后,我选择了什么呢?这次我选择了遵循直觉。

习惯了权衡利弊的行事方式后,遵循直觉并非易事。有时候直觉会把你带向真正热爱的事情上,有时候却会带上一条看似更容易实则在躲避现实的路。但起码我知道大方向没问题:我不喜欢作为管理者的身份,未来希望能够成为专家型/顾问型的人;我希望能参与到其他人的人生当中;我希望能够一直创作;我希望能做喜欢的工作直到八九十岁……

带着这些目标,走上了现在的路,这条路上的我更快乐吗?很难说,但是我喜欢这种尝试新事物的状态。

以社会标准来看,我依旧是个失败的人,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很高的收入,依旧被生活的柴米油盐束缚着,有太多事身不由己,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我接纳了自己的失败:我没有过上心目中这个年龄该有的生活,那也没关系,继续像现在这样活下去就好。

以前,我总是用力过猛,很努力地生活,很努力地开心,这不该是生活的常态。我希望能尝试松弛地活着,专注地活着,这和我生活中遇到的事件没有关系,只是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的转变得益于我最近看的一些资料,弗洛伊德一生中最有创造力的阶段是他的自身情绪最严重的阶段,40岁出头时,出现身心障碍以及恐怖症。他一天工作18小时,直到晚年患了口腔癌,在生命最后20年做了33场手术,但他依旧是个高产而且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深受自卑的折磨,根据自己经验的探索创建出个体心理学。不一定是人生顺遂才能做出点什么,无论是怎样的人生,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利用好生活的经验就好。我想起以前同事告诉我的一句话“既然已经痛苦了,那就要好好利用痛苦的感受,把它创作出来,不然就白白地痛了。”痛苦是创造力的来源,也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甚至不一定是件坏事(尽管没有人会主动体验痛苦)。

对关系的思考

有些事情要到一定的时机才能感受到,比如以前有人说翻遍通讯录都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我不能理解,最近我终于懂了这种感受。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到孤独过了,但30岁前的那几天,情绪很糟糕,深夜躺在床上,睡不着,盯着黑暗中的天花板,感觉孤身一人。

婚姻不能消解孤独,经历生活磨难时两个人可以相互依靠,但是一旦生活顺遂,孤独就涌了出来。我想,婚姻中的孤独感与和谁在一起度过这一生这件事并不相关,前段时间读莫拉维亚的《鄙视》,感受到这是男女思维的差异。男性更在乎提供了多少的经济价值,“我为了养家糊口操劳这么多,你竟然还不满意”,但是女性更在乎的是情感价值:“你不理解我,挣再多钱我都不喜欢”。女性会因为不被理解在感到孤独。其实我能理解男女这种差异,挣钱比理解一个人要容易得多,当你想要理解一个人时需要放下评判与她共情,对一些人来说有难度,因为夫妻之间对彼此是有期望的,这意味着理解配偶有时候比理解一个陌生人还困难。

男性也要应对孤独,这是必然要面对的人生命题,人人都要经受,但是可能是带有我个人的偏见,男性的孤独,看起来那么容易打发。男性希望在鸡毛蒜皮之外能有一些被理解的时刻,但鸡毛蒜皮的事一般都是女性在操劳。最终,婚姻中的两个人最终都陷入了孤独,而且是各在各的孤独中。

家人和朋友也不能缓解孤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感同身受很难。而且孤独是种说不出来的状态,被倾诉出来的孤独也未必真的能被理解,孤独要靠自己去品咂消解。

孤独好像是十五六岁的人才天天挂在嘴上的,中年人谈起孤独时觉得矫情,但它确实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状态,不用因为担心矫情而回避它。

回想过去这一年,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件事想法改变了很多。以前我会因为害怕关系中的冲突而尽量避免展开这段关系,因此我只有很少的朋友,只有一段恋爱经历,和家人的关系亲近但保持距离。现在我在尝试拥抱各种各样的关系,冲突是关系的一部分,是关系的附属品,我不能只要一段关系而不要其中的冲突。同时,我在尝试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前我会担心说出真实想法不被接受,忍着直到爆发,现在我依旧觉得坦诚需要勇气,要承担被拒绝的风险,但是它是值得尝试的。

我学会了探究愤怒背后的东西,遇到看不惯的事情时,第一反应是思考是什么导致它发生,而不是它竟然发生了太让人生气了。更深入地思考之后,我感受到对很多事的接纳度高了很多,不会再被愤怒裹挟,而是真正地做点什么改善境况。

未来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差

生日那天,配偶买了蛋糕,婆婆做了一桌子菜和长寿面,我垂头丧气地对着生日蛋糕说,我觉得很失败,除了有个可爱的孩子,有对我还不错的老公和公婆,父母身体健康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段话还没说完,我就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有了这些,还强求什么啊,太不知足了。

不知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不认可自己,觉得没做出有价值的事,这是自己和自己的斗争,与外界无关。另外我认为没有能力给孩子安定的生活环境,我害怕孩子跟着我租房搬家颠沛流离,其实是我自己没有安全感

回想小时候,作为留守儿童,我宁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无论是住在多么艰苦的环境都可以,我想孩子终有一天也会理解吧。

在三十岁这年,我最终找到了应对年龄焦虑的方式,那就是活得久一点,并一直保持输出状态。伊斯特伍德82岁还在导演电影,村上春树60多岁在创作年轻时风格的小说,阿德勒独创的个体心理学流派后劲不足是因为活得太短没有机会整理著作。我计划活到90岁,人生还有2/3的时间供我好好思考,而我在前30年就成长了这么多,照这个学习速度,九十岁我离开这个世界时,该多厉害啊。

按道理说,对于五年后我在过什么样的生活,该有个计划,但我没有计划,只有一些模模糊糊的方向。

  • 保持健康,好好吃饭,多多运动。前段时间经人点拨才意识到,其实我的身体状态跟不上脑力状态,身体过于脆弱,负担不起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而我又过于依靠大脑,所以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导致自我效能感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最近我在有意地提高饮食中肉类的比例,多一些有氧运动。

  • 要持续地输出。不要因为声音太小,说得不好就不发声,对我来说,写是积蓄力量的方式,也是我与世界对话的主要方式,它是我表达的主要途径,我不该纠结于写得好不好。然而最近很苦恼,总是写不出满意的内容。

  • 遵从直觉,做点有意思的事。很幸运的是,最近确实做了些有意思的事,对我来说有点吃力,但我还挺喜欢的,很辛苦也不觉得累。

以前我总是很着急,xx时一定要做到xx,做不到很懊恼,由于结果不好,已经付出的精力也显得没有价值了。现在我意识到想做的事会顺其自然地完成,如果感觉很用力,那就是时机不到。先埋下这颗种子,等时机成熟了,事情自然会往前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的人生问题会不同,过去五年我的主要精力在事业、结婚生子上。以后我要面临的是,孩子的教育需要我花费更多精力,父母的身体会越来越差,我自己也要继续面临职业上的再次探索,但是这次我做好了准备,未来也许会更好,也许会更差,我会接受生活的一切。

也许你会感兴趣:

嗨!29岁

嗨!28岁

嗨!27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