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协和毕业去中肿做女外科大夫是怎样的体验 | 协和八

 协和八 2021-12-22

作者按:

谢邀,人在广州,刚下飞机。

主编大大给了我一个命题作文,还给我写好了第一句。但我说这不符合事实,应该是「人在广州,刚下手术」。然后主编大大表示同意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给我转了笔稿费,让我陷入不交稿就不仁不义的境地。

但这个题目怎么写才轻松快乐有营养,我还是得琢磨琢磨的。

01

托付几句背景

我2009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后文简称「协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成为了大一新生,在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经历2.5年预科学习后,2012年初开始在协和历经5.5年的医学基础课学习和见实习。有幸2017年顺利毕业。

毕业后我成功进入心目中第一顺位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后文简称「中肿」)肝脏外科工作,正式从一名医学生转换为了外科医生。

这个过程有多少人劝退?可谓不计其数,而外科女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会遇到巨大阻力,详情我不详细说。

当我自己干了几年之后,再有师妹想从事这一行,我会很谨慎地说要想清楚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能不能帮你克服现实的打磨。

无论男女,外科都是非常辛苦的。我最长工作时长超过了50小时。第1天正台手术开始连做几台做到凌晨5点,跑回家拿了换洗衣服后紧接着8点开始接班值班,当晚抢救了1个病人彻夜未眠,第3天又是正台手术。主刀的年轻副教授手下只有我,简直是吊着最后一口气坚持完了2台手术。

躺下的那一刻,瞬间和床融为了一体……

02

我在中肿当大夫:快节奏和高效率

中肿外科的快节奏和高效率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中肿素有「企业化的管理」和「信息化狂魔」之称。从入职办理各种手续就能体会到各项服务的方便快捷。手术室的接台速度和各种后勤保障都很赞。而且作为专科医院,运用单病种管理模式,流程化的诊疗让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我们治疗组3个本院医生,20张床的情况下,一个月肝癌切除术40余个、介入30余个、消融20个左右,通常一个手术日3-4台肝癌,还能准点下班。有次跟日本医生聊天,我粗粗估算自己一年上200多台肝癌手术,日本医生惊讶地说你在日本应该能排第一呢。

所以这种量的积累,也让我在目前毕业4年时间,已经可以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做做简单的肝切了。虽然离一个成熟的肝胆外科医生还有很多空间,但成长不可谓不快。

作者在中肿的工作场景

03

我在中肿当大夫:外科医生的本分

科里的教授们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做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的本分。

刚来的时候在元云飞教授组,还记得有人在讨论开展一个新的研究,其中需要额外穿刺。元教授耐心听完后想了想,说「这个取样对我们的研究是有帮助,但这个帮助能不能转化到患者身上,如果不能,他们为什么要挨这一针?而你即使不做这个课题,还有很多研究可以做。」我听了这朴实无华的话,想着这大概就是医生的仁慈和同理心吧。

后来在郭荣平教授组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对年轻医生的基本功要求很高,也希望每个人都把手上的活儿学扎实,在没有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不要贸贸然贪图做一助、做主刀的机会,要对病人负责任。我们的日常工作,每周做十台八台的,但每一台对病人来说都是唯一的,一点马虎不得。我曾经还因为关腹关的好受到了大力表扬,真真是不以善小而不表扬。

我们科每个组虽然都在做肝癌,但是各有侧重,有的做早期有的关注中晚期,各有所长。我所在的陈敏山教授组,更多的比例是肝癌的微创治疗,特色就是腹腔镜和消融,我们治疗组的腔镜手术率在80-90%以上,跟我们搭台多的器械护士甚至能把我们的腔镜流程背的滚瓜烂熟,得益于鹤发童颜的张耀军教授像相声报菜名一样每台手术都「超声刀绿夹紫夹电钩爱尔博标本袋1962一块撕两块卷成条我们的引流管你们的引流瓶……」这么给大家洗脑。

另外,说起另一种微创治疗:消融。就不得不说起陈敏山主任的一个故事:从芝加哥抱回来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机器。戏说那个年代所有人走出去几乎都是带文章回来,只有他抱了个机器回来。而正是因此而开展的小肝癌的消融治疗的探索,其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2006年第三期《Annals of Surgery》上,成为大陆学者在这一国际外科学权威杂志上发表的首篇文章,并改写了国内外肝癌治疗指南。

小编带着崇敬的心情查到的该论文

我不想煽情也不是在写新闻通稿,只是觉得做医生,能在自己从事的专业当中有所创新,真真切切对患者有所帮助,便是莫大的欣喜。

04

我在中肿当大夫:和气的工作氛围

在中肿当外科大夫这么久以来,虽然一开始各科室部门的人都不认识,迷迷糊糊的,但所幸这边氛围非常和气,还记得刚来的时候医嘱开的不是很熟练,护士小姐姐温声细语有商有量地说这个可能改改更好,让我不免一阵眩晕,南方妹子真是人均温柔啊~而同事嘛,每两个里就有一个逗比。再来说一句大实话,我们也不怎么怕领导,整天都没大没小。

逗比日常

05

协和送给我的礼物

回过头来说说协和,协和的教育是几句话说不完的,亮点和槽点都不少,我相信任何一家医学院都是如此。

而我为什么选择外科作为职业,是因为读书期间就看到了这个职业能带给我的快乐和向往。我的导师毛一雷教授就是一个很有personal charm的人,他作为一个外科大夫,非常有学者气质,也风趣幽默,也不拖泥带水。

我在轮转期间也遇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前辈。一个典型的事情就是有次术后患者出现了血象升高和发热,我汇报的时候说他放了DJ管,会不会是尿路感染。戴梦华教授说:「有道理,但我们作为外科大夫,永远记得首先要考虑跟自己的手术是否相关。」

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我感觉自己又渺小了一点,戴老师又高大了许多,当然他本来也比我高个几十厘米吧……虽然物理上无法赶上他的高度,但是在外科医生的路上,我还是可以朝着优秀的标杆靠近靠近的。

此外,协和给了八年制学生两个非常宝贵的经历,一个是国外交换,一个是下乡到基层卫生所体验。都是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医疗制度的好机会,也是培养不仅仅具有临床视野,还兼具政策性思考的医学从业人员。

这几张有意思的图是我在MD Anderson(注: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跟结直肠外科的Nancy You门诊前后拍的,她跟助理说:「这个娃娃逼我们在史上人数最多的门诊后合影,还强迫我们摆拍门诊前-门诊后的对比图,天知道我为什么还乐意配合。」

作者在MD Anderson跟结直肠外科的Nancy You门诊时的合影

我还有幸去过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台湾花莲慈济医院交换或走访过,虽然不全是学校的项目,但其中一些关键的契机都是因为协和这个平台而获得的,可以说是学校给学生们的宝贵财富。

06

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我全篇文章都比较离题,说的是协和毕业去中肿做外科大夫的体验,而没有强调女外科大夫。

临末赶紧扣一下题,免得被扣稿费。

做一个女外科大夫,我其实有一种莫名的使命感,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做到同行中相对好的水平。

我不觉得需要突出女性这个性别,也不用刻意去女权,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交待。

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就要求承担更少的工作,得到更多的休息,我也不觉得这些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偶尔痛经也是吃一颗布洛芬就上台。

只不过目前在这个行业当中,女外科大夫的确是少数,少数倒也有少数的好处,比如说更容易被人记住,以及开学术会议的时候,可以体验到洗手间永远不用排队的快乐。

陈敏山教授-我-毛一雷教授

最后想说的是,外科大夫是一份普通又特殊的工作,特殊在于你的工作能力很可能直接影响了他人生命的长度。

我相信这个特殊性,不论男女,都要严肃对待。

从协和到中肿,虽然两个地方风格和优势迥异,但治病救人的核心是相似的。无论男大夫女大夫,坚持为病人着想,做到以人为本都是必须的,很多时候确实需要牺牲和担当。

我想:

敏于行、善于德、勇于心,

就是作为一名优秀外科医生的体面。

2021年12月 于广州

最后的最后,小编说——男怕入错行,女怕…都不能入错行!

正值广大医学生们艰苦卓绝地求职季,协和八特别推出了「求职分享营|医学生成长型社群」

这里有更多五湖四海(芜湖)、不同科室的师兄师姐们倾情分享自己的求职以及入职经历。

⚠️注意查收明日推送 滴滴!


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 胡丹旦

编辑:大论是弘,覆萝子木

更多医学人文类分享尽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