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官修目录渊源(全文)

 梦想童年594 2021-12-22

摘要:文章从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至清代时期逐一剖析古代官修目录演变轨迹,其间呈现的义例、著录、分类方法等将对其他目录形式发展与完善起到重要参考价值,指出我国古代由政府主持的官修目录对于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官修书目;目录;目录学

目录一词始于汉代,初见于《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官修目录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而编撰的一种目录。官修目录的代表作即是《七略》、《中经》、《中经新簿》、《开皇四年四部目录》、《隋大业正御书目录》、《群书四录》、《崇文书目》、《文渊阁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别录》与《七略》

直到秦汉之时,图书文献的积累才达到一定的规模,但秦实行愚民政策,焚书坑儒,对文献进行的是一次毁灭式的整理。而据《汉书・艺文志序》,汉代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图书档案文献的收藏与整理,“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到汉武帝时,因见“书缺简脱,礼坏乐崩”,遂“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于藏书的地方,“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①。到汉成帝时,因图书又有所散亡,故在河平三年(前26)“使渴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经过几次收集,一时间“书积如丘山”②。在汉代,文献的载体主要是竹简与布帛,而图书的流传则主要靠手抄传写,所以同一种书便会因传抄者而有所不同,而且简帛易烂折,编绳易断乱,所以文献整理就成为势所难免之事。于是汉成帝诏命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历时19年而成我国第一部综合性提要目录《别录》。

刘向校书19年,未竟而卒。其后,他的儿子刘散在汉哀帝的诏命下承继父业,年余而成《七略》。刘欲字子骏,年少时即因通《诗》《书》、能属文得以进见汉成帝,为黄门郎。河平年间受诏与父刘向一道“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而在刘向死后,刘散“复为中垒校尉”,以“卒父前业”。很快他就“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

《中经》到《隋大业正御书目录》

魏秘书郎郑默据以编撰成《中经》。这部目录由于亡佚,难以确知其分类。时人对其评价颇高,如中书令虞松即说“而今而后,朱紫别矣”。据《隋书・经籍志序》,在它之后,晋“秘书监荀易又因《中经》更著《新簿》”。《中经新簿》也称《晋中经簿》。

《中经新簿》之卷数,《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等著录为1.4卷,而《古今书最》以为16卷。《古今书最》称:“《晋中经簿》四部书一千八百八十五部,二万九百三十五卷,其中十六卷,佛经书簿少二卷,不详所载多少。”③对于16卷,余嘉锡以为“盖四部各得四卷,正是因书之多寡分合之以使之匀称”。

但从上目可看出未著录佛书,姚名达以为其“固另有佛经一部”,所以该目实为五部目录。来新夏以为上引《古今书最》之“书簿”是指目录而言。上引文意谓“十六卷目录除佛经目录二卷己失无法计数外,余十四卷目录是四部目录”。其说有理。

此后,朝代更替,聚散频仍。文献在更替之际虽不断受厄,而目录却在新朝不断有所编制。这一时期所编目录基本上是四部目录。

《群书四部录》及其他唐代官目

开元年间,著成《群书四部录》,虽然该目存在诸多问题,但一来收罗宏富,二来在目录方法上运用了小序及叙录等方法,所以在古代四分目录中仍是不多见的。

玄宗朝还编有其他一些简单登记型目录,如《开元四库书目》14卷、天宝间所编之《见在库书目》、集贤学士韦述所编之《集贤书目》1卷等。《见在库书目》共著录图书达54 642卷,据《唐会要》,到天宝十四年又续写了16 843卷,总计达71 485卷。由于安史之乱,这些图书差不多亡散一尽。此后唐肃宗、唐代宗屡诏购募,至德宗时有所鸿集,遂从秘书少监陈京之请编成《贞元御府群书新录》,著录图书2万余卷。至文宗时“诏令秘阁搜访遗文,日令添写”,《宋史・艺文志》所著录之《四库搜访图书目》1卷或编于此时。到文宗开成初年,积累四部书至56 476卷。随后在黄巢起义的冲击下,“尺简无存”。

《崇文总目》及其他两宋官目

从宋开国到宋真宗朝,先后有《乾德史馆新定书目》4卷、《太平兴国搜访书目》、《紫微楼书目》、《皇朝秘阁书目》、《祥符龙图阁书目》、《景德太清楼书目》等目录的编制。

但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皇宫发生一次大火,延烧至崇文院和秘阁。很多书在这次火灾中被烧成灰烬。到宋仁宗景枯初,因新建崇文院,遂命翰林学士张观等编四库书。又命王尧臣、欧阳修等仿唐开元故事,整理著录三馆秘阁图籍,历7年而于庆历元年(1041)撰成《祟文总目》66卷,叙录1卷,著录图书30 669卷。《崇文总目》分4部45类,经部9类,比《群书四部录》少图纬、训话、经解类;史部13类,删起居注、旧事、谱系3类,增实录、氏族、岁时3类;子部20类,增类书、算术、艺术、卜笠、占书、道书、释书7类;集部3类,删楚辞,创文史1类。与以往目录不同的是,子部道释2类不再只是有目无书,而是有目有书,极具意义。

《文渊阁书目》与《新订内阁藏书目录》

御制文集及四部图书。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大学士杨士奇等逐一点勘,编成《文渊阁书目》。

在分类上,该目共分39类,首御制、实录,次六经、性理、经济,次史家,次子家,次诗文集,次类书、韵书、姓氏、法帖、图画,次政、刑兵、法、算术、阴阳、医方、农圃,次道书、佛书,而以古今地志终焉。有人以为此乃自创分类体系,实则内阁当时对取自南京的图书只作了简单的登记处理,此目也“不过内阁之簿帐”,并非有意开创新法。但首列御制却表明了明代皇权之重超迈前代,虽然首列御制之举始于宋王应麟(所编《玉海》先圣文,后艺文),但因出自官目,遂多仿效,开此后书目多首列御制之恶例。

《四库全书总目》

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四库馆,先后集一时名流如纪的、戴震、邵晋涵等360人修书,至四十六年撰成《四库全书总目》初稿,五十四年《四库全书》修成,《总目》也写定付梓。

《总目》分为四类经史子集。

《总目》对传统类目有继承,有调整。如合诏令(史)、奏议(集)为诏令奏议;合名、墨、纵横人杂家。还增设了一些新的细类,如史部增设史评,收(史通》等著作,增设政书类收(通典》等著作,增设纪事本末收《通鉴纪事本末》等著作。在类目排序上,也有所思考,如儒、兵、法之后即为农,为医,因为农、医皆“民命之所关”。对于这些增设调整,《总目》在凡例、总序、小序乃至提要按语中都有所论述。总之,“《总目》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今书目分类的成就”。《总目》在体例上还创存目例。即有收人《四库全书》应刊、应抄各书之提要;有不能收人《四库全书》而只能存其目之书之提要,这些提要附于各类之末。《总目》首有《凡例》20则,为本目编纂之宗旨与原则。次于经史子集4部部首各冠总序,44类之首亦各有小序。再次于各书著录书名、卷数、作者和所据版本,每书之下皆有提要。缪荃孙(丁氏善本书室藏书志序》说:“考撰人之仕履,释作书之宗旨,显征正史,僻采稗官,扬其所长,纠其不逮,四库提要实集古今之大成。”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更称:“就其大体而言,可谓自刘向<别录》以来,才有此书也。”鉴于《总目》部头过大,又另编<简明目录》20卷,精简总序、小序和存目。(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汉书・艺文志》如淳注引《七略》

②《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九

③(广弘明集》卷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

上一篇: 从寒暄语看日本文化

下一篇: 论幼儿教育与儿童天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