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乌梅 乌梅为蔷薇科李属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是一种传统的中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临床应用广泛。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经。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蛔厥腹痛,呕吐,虚热消渴。现代研究发现乌梅具有抑菌、止渴、抑制肾结石、抗氧化、抗肿瘤、抗变态反应、镇咳、镇静催眠、止泻、降血糖、降血脂、抑制黑素、凝血等作用。 乌梅丸 组成服法: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人参84克,黄柏84克。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饮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能主治:温脏安蛔。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备注: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强调:中医古籍记载,乌梅丸主要用于治疗蛔厥和久利。如果只是这样理解,则大大限制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厥阴为阴尽阳生之时,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统治厥阴病,临床应用范围很广。乌梅丸证的病机为“水寒火热,木枯土败”,以“舌尖红、脉虚细急数”为辨证要点。若临床症状符合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可使用乌梅丸,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使水温火清,木和土复,阴阳平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