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文红 | 娃被打后,为什么要说“如果老师不管,我妈妈会亲自来找他……”

 liuyilishuxue 2021-12-22
前两天,班里有个小娃很严肃地找到我,悄悄对我说:“我想跟你说件事……”娃整日里都是嘻嘻哈哈快乐奔跑,跟个小精灵似的都抓不住的,猛然见到他这么一副表情,让我多了一些好奇。
 
来到办公室后(娃要求的),娃有些“愤怒”地“控诉”着,说班里有个大娃在昨天打了他,一边委屈地说着,一边还晃动着双臂比划着:“是这么、这么打的我”……
 
他说的那个大娃身高、体重都远胜于眼前的小娃,确实也是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是动手了,小娃吃亏是肯定的。我关注的焦点当然是娃的身体,我立刻问:“打得重吗?现在还疼吗?怎么昨天没有告诉老师呢?”
 
娃的重点似乎和我不同频,他很快说了一句“疼”之后,就非常郑重地对我说了下面的话:“我回家告诉妈妈他打我了,让妈妈帮我解决,妈妈说先找老师,如果老师不管,她就会亲自来找他……”娃说完后,似乎很骄傲地看着我。
 
我心里一愣,娃妈要亲自来学校找大娃?事情已经严重到这个程度了吗?凭我对娃妈的了解,不应该啊?但眼前娃的表情却是毋庸置疑的,无风也起不了这个浪的呀。
 
我一边心里嘀咕着,一边顺势回应着娃:“妈妈说得非常好,在学校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先要寻求老师的帮助,如果老师帮助不了啦,妈妈也会来帮助你的,郭老师觉得妈妈说得特别好,而且妈妈对你非常关心,我很高兴。”
 
这么说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在娃面前保持家校之间的一致,当然我也悄悄把“亲自来校找大娃”换成了“妈妈也会来帮助你”,这样既让娃感到是有依靠的,安全感得到满足,又把我觉得不太合理的行为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我接着说到:“但是,在妈妈说的这两条前面,郭老师还想跟你再提一条,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能不能先想一想,我可以怎么做?如果每次自己都不去尝试,可能就很难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哦。”
 
娃似懂非懂地看着我,我进一步引导:“你首先要判断,大娃是故意打你还是你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打重了,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不同的原因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这话娃听懂了,他立刻说道:“他就是故意要打我,他打我的时候,我就对他说'你再打我,我妈妈就会来找你’,可他还不听,继续打……”
 
这话把我讲懵了,怎么在打的时候就说上“我妈会来找你”这话了呢?这不是回家后妈妈提供的策略吗?刚准备追问,上课的时间到了,娃赶紧飞奔回教室去了,临走前还不忘拉着办公室的门,扭头对我说了一句:“我走了啊。”真是个可爱的小娃。
 
下课后,我把大娃、小娃一起带回了办公室,大娃有些忐忑,我平静地说:“小娃有些话要对你说。”让小娃直接和大娃对话,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具体实施刚才对小娃提的要求,要学着自己解决问题,而要想解决问题,恐怕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小娃显得很紧张,他一边看着大娃,一边有些磕巴地说着昨天的事情,描述中比刚才多了几分客观,多了几分来龙去脉,一边陈述着,一边还不忘和大娃核实着:“你是打我了,对吧?”
 
小娃的客观描述得到了大娃的认同,他抿着的嘴显示出内心还是比较紧张的,但同时也非常爽快地点点头:“嗯。”这样一来,事情的处理就显得比较简单了。经过询问,大娃解释自己是想用这样的方式跟小娃玩耍,并无其他恶意。
 
我开始引导,你这样玩的方式你觉得对方会喜欢吗?愿意接受吗?你们两个身高差异太大,就好比一个身高2米的拳击运动员来到你的面前,也用这样的打闹方式跟你玩,你觉得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因为这两天刚刚学习了长度单位“米”,所以这个2米的身高立刻让两个娃产生了联想,那个画面可能太过夸张,小娃居然手舞足蹈地比划起来,随着他俩想象出来的那个画面越来越清晰具体,两个娃瞬间就破防笑成了一团。
 
在这样喜感十足的友好氛围中,接下去的一切自然也会顺理成章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最终,两个小朋友笑嘻嘻地、肩并肩走出了办公室。
 
两小娃走了,但是我觉得事情还没有结束,我很想知道小娃现在为什么总会有“让妈妈出面解决问题”念头及言语,妈妈是他最亲最爱的保护伞,说明妈妈让孩子安全感十足,这是好事,可是如果过度依赖上了,倒是有限制孩子的发展可能性啊,我觉得还是要跟妈妈交流一下。
 
拨通妈妈电话之后,才知道妈妈在家里给孩子的建议是:首先学着自己解决,其次可以找老师,都不行后妈妈会去找大娃的母亲交涉。
 
听完之后我暗自吃惊,怎么这么神奇,这妈妈怎么和我说的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呢?完完全全和学校一致的做法呀,尤其是最后一条——如果都不行,会去找对方的家长交涉。这其实就是我前面最担心的地方,小娃的母亲如果进入学校,跳过教师,直接去对别人家的孩子指手画脚,那这事可能就容易出问题了。
 
一个二年级的小孩子,选择了有利于自己或者自己希望实现的那部分事实进行描述,我认为完全正常,不需要过度指责,而是需要从中看出儿童的心理需求,(这是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从而进行引导和帮助。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娃在遇到难题时张嘴就说出的那句“我妈回来找你”呢?即便是过度依赖,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这个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后还是被睿智的妈妈自己找到了:原来在家中,娃在和爸爸闹着玩的时候,因为总闹不过爸爸,他就爱去跟妈妈告状:“爸爸'打’了我八下,我才打了他一下,妈妈你去帮我打回来……”而妈妈呢,当然也觉得一家人说说笑笑的也没啥,快快乐乐中也就会'打’回爸爸七下,娃心满意足……
 
聪明的妈妈反思说:“是不是我的这个行为让他觉得自己打不过别人时,喊妈妈帮忙打回来就是一种好办法,次数多了,他发现'打’不过别人的时候,就习惯性地就依赖上我了,看来我要跟他好好谈谈这个问题……”
 
听到这话,我再次深深感慨:孩子任何的言行都不是简单孤立存在的,其背后都可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果没有这样真诚坦率、双向互动的家校合作,又怎么可能找准缘由,从而实现有效帮助呢?
 
几天过去了,娃们依旧很愉快地玩耍着,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唧唧喳喳的奔跑,我为没有破坏他们的童年友谊而欣慰,更为有这样的积极和学校保持一致的好家长而欣幸……

其实,在学校生活中,有些常见的纠纷并不难解决。但教育者(教师和家长)不应仅仅停留于纠纷的解决,而应该注意两点:第一,谁来解决?能让孩子自己解决的最好让他们自己解决,年长者更多应该引导他们正确地解决;第二,什么原因?要透过纠纷的表现探寻背后的原因,这样,我们关注的就不仅仅是眼前的问题,而是通过对真实原因的深入了解,调整我们的行为模式,从而实现和孩子一起成长美好愿景。



图片
郭文红  |  彼此尊重相互信任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前提
郭文红  |  “宁可表扬过度,也不要损伤学生……”
郭文红  |   为啥教了那么多遍还是不会呢?
郭文红  |   面对哭唧唧来告状的娃,我毫不留情地对他说:“这事我不管!”
郭文红  | 家长,您的工作可能不仅仅只是布置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