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邹鲁

 江湖留传说 2021-12-23
图片   图片

     近三年来,我有幸参与了县、镇和中山大学有关邹鲁展馆的研讨、定位论证会,并较详阅读《邹鲁回忆录》等资料,今年还多次观看了“从客家之子到教育家”展馆,因此,对邹鲁先生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现就综合地概说吧。

                   苦难少年   志存高远

       邹鲁回忆录中提到,他父子两代人都是单传独子,无兄弟姐妹。1885年邹鲁出生时,家里因战乱和洪灾只剩两间破房子。父亲邹石寿在柳树街(万川路)租店做裁缝兼营小生意,每逢永定下洋圩日还要一天来回近五十公里挑担挣钱,才能马虎度日;母亲木氏是勤俭达理的人,每天除打理日常挑水砍柴、洗补衣服、喂养鸡猪等家务外,还常常带儿子邹鲁到隔邻的孔庙去教导,说要向孔夫子看齐,将来要做有学问有益于社会的人。少年邹鲁在母亲谆谆教诲下,又加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渐渐明白知识立身的重要性。他八岁起读私塾,几年间幸遇良师饶资泉、彭祖佩、饶史庭、张竹士,他们都不嫌弃家贫的邹鲁,而予循循善诱启发教导,给了他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信心。1900年中元节头一天,万万想不到邹母木氏久病而逝,邹鲁极度悲伤,写下“音容宛在,色笑长违,风木之悲,宁有终极!”,表达对慈母无尽的哀思和怀念。

       母亲去世后次年,家境日趋艰难,张老师知道后对邹鲁说:“你的前途很有希望,怎么可以辍学,我免收你的学费,仍旧跟我读书。”于是在那年,除了读书外,邹鲁还浏览了《史记》《汉书》《老子》等不少书籍。贫穷的日子磨炼了他的意志,也使他对教育有了新的认知:“我受到许多少年无钱读书的痛苦,所以后来从事教育,总想使人无钱也可以读书。虽未完全实现,但无时无地不设法向这个目的去做”。

图片

                  筚路蓝缕    有志竟成

    根据邹鲁复杂的人生历程,经中山大学及北京专家论证定位为教育家,这是客观准确的论定,他的回忆录也叙述了创办乐群中学、广州潮嘉师范学堂和广东大学(即后来的中山大学)的艰辛过程,先说说他19岁时创办乐群中学(大埔中学前身)的情况吧。

     1903年,邹鲁仍在韩山书院读书,由于校务混乱得不到解决,也没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就回到县城茶阳,报考进入隔邻(崇圣祠)的新式学堂。学堂开办不久,就使他很失望,“一切都依旧馆方式,还是背书默书写字”,于是他时时流露不满言论,并写文章表达出来,那教师看了大为震怒,申斥他“你说这学校不好,你有本事去办一个给我看!”邹鲁气不过就有了自己办学堂的想法。他与意见相同的张煊(西河溪南埔人,1921年任民选大埔县长)商量,张非常赞同,他们二人还到处提倡要办学堂。当时,社会各种议论都有,但却得到了邹父的支持和鼓励。经费是由彭姓老同学的哥哥从江西回来捐助的四块钱。邹、张都是年轻人,乏号召力,就请张竹士老先生出来主持,张并愿意把张家祠(孝友堂)大馆址和学生,来做新学校的基本底子,还请他堂弟张六士(龙云)主持校务。张六士是世家子弟,小有财产,学问很好,他还邀请晓新学的饶箸孙、杨穆如等各科老师参加。人力财力和校址都齐备了,办学就有声有色起来。次年(1904)春开学,共有学生一百多人,还附设一个小学。当时岭东(潮梅)方面共有四间中学,乐群是其中之一。回想起来,成功竟是意外的。开学后六士先生到省城去购仪器书籍,实开大埔学校有仪器设备的先河;下半年六士还到南洋筹款,预备另建校舍。

图片

       再说说邹鲁创办潮嘉师范学堂。1905年,由于受日本读书回来的朋友张煊和郭公接的影响,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党及各地的革命运动等情形,邹鲁产生了继续求学深造的意念,亲友知他家贫,多愿意帮助,一二元三五元不等,族叔邹星五说:“你到省城读书,每年我送你50'。父亲又把房典十余元交他,总共有了120余元,但在省城还不够一年费用;饶公任(饶光)知情后安慰他“钱不够用,有我接济。”这是1906年的事。邹鲁原意投考师范学校,到广州后才知得没师范可考。听说澳门有师范学校,他约了十几个朋友前往,到后一看大失所望,图仪设备都空空如也,结果大家又折回广州。由此,邹鲁向朋友们提议创办师范学堂。他的决心一下,本着满腔热情和勇气,认定自己的目标,到处奔走宣传,请求人家帮忙,还把家里带来的钱作为开办经费。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偌大一座广州城里,居然出现了一个潮嘉师范学堂。

    “自从四块钱办成了乐群中学,一百多块钱创立了潮嘉师范,我真觉得世上无难事。”也有说孙中山先生正是看中邹鲁的办学能力和百折不回的顽强意志,才交给他承办国立广东大学的重任。

    最后说说邹鲁创办广东大学的事情。潮嘉师范开办不久,邹鲁考入广东法政学堂,师范的事就只能委托别人主持了。1909年,邹鲁在广东法政学堂毕业;在校期间,他在同盟会领导下,积极从事反清活动;1912年民国建立后,他追随孙中山历经护国护法北伐等革命运动,成了孙信任得力的干部之一。1923年冬的一天,孙中山召见时任高师校长的邹鲁,说:“…现在广东教育,还没有完整的计划,我想把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广东法政大学和广东农业专门学校等三校,合并起来组成广东大学,你可即去准备。”还立刻委任邹鲁为筹备主任,负责进行。邹受命后,即着手开展工作,到石牌村实地勘察,为广东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的前期工程打下基础,在经费、师资、校舍、设备、管理等方面,都能长远考虑,落到实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形神俱瘁,苦辱交加,”奔走筹集资金时除了下跪,什么方法都用过了。邹鲁两度执掌中山大学达11年,其间劳心劳力,终于把中山大学办成校园面积为国内前列、学科门类齐全、校园舒适幽雅、师资力量可观,以及各处室场馆齐备的国内一流大学。

图片

    “世上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邹鲁从一个贫民孩子,通过努力成为教育家,在办教育过程中能考虑底层民众子弟也能读上书,在那时代是可贵的,“自己淋过雨,所以替别人打伞”,“以我来时路,赠你沿途灯”,这就是对他从客家之子到教育家的旅程浓缩概括吧。

附说:1925312日,孙中山在北京因肝病临终前,邹鲁在场随侍;也是总理遗嘱的见证签署者之一。1925330日,廖仲恺提议把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之后广东省政府又申报,批复核准的时间是1926817日。

图片

供稿:王绍沪     

校对:王绍沪

编辑:郑蔚明     

审核:赖广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