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仍在世的女红军:丈夫是上将,儿子是少将,姐夫是元帅,今104岁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1-12-23
文章图片1

妇女能顶半边天

1955年,主席提出了影响几个世纪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从此,这句象征着女性地位提升的口号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当然,女性力量的强大并不是在建国之后才凸显出来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传统,南北朝时期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后被诗人记载在《木兰辞》中,供世人传颂;古典文学中的穆桂英挂帅,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塑造了巾帼英雄的经典形象。

近代著名的女民主革命志士秋瑾,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她创办的《中国女报》,激励了一代妇女思想解放,走向社会,被后人称为辛亥女杰。女性从来不是柔弱的代名词,我国也不缺少英勇强大的女性人物,在历史记载中,在国家危亡时刻,女性从未缺席。

文章图片2

不枯萎的长征姐妹花

红军长征是我国抗战历史中意义重大的一段经历,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了世代中华儿女前进的脚步。长征路上的英雄故事还回荡在耳边,其中不乏值得歌颂的女先辈,这次要讲述的就是一位女先辈的故事,她的丈夫是上将,儿子是少将,姐夫是元帅,她本人,是一名女红军。

蹇先佛,1916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一个爱国开明人士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开始上学,后入慈利县女子学校读书。

1932年,在长沙衡粹女校艺术师范班学习。蹇先佛的姐姐蹇先任在1929年就加入了工农红军,也许是在姐姐的影响下,还在上学的蹇先佛知道日本占领了东三省的消息,意识到战争在即,年轻气盛的她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一腔热血,向父亲提出想要参与抗战的愿望,开明的父亲蹇承晏知道女儿的心意已决,便激励蹇先佛去参加红军。

文章图片3

1934年,贺文常带领他的军团来到慈利县。此时的贺文常已经与蹇先佛的姐姐蹇先任结为夫妻。于是蹇先佛找到姐夫,提出了想要参加红军的愿望。贺文常一见蹇先佛找上门来,不由高兴地说道:“欢迎你参加红军!”于是蹇先佛就这样参加了红军。她和姐姐蹇先任是当时著名的“长征姐妹花”。1935年,在姐夫和同行人的撮合下,蹇先佛与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结为终身伴侣。

1935年11月开始长征时,蹇先佛已怀有身孕,但她仍坚持跟随红军队伍踏上长征之路,1936年7月初,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开始穿越广阔无垠的松潘草地。就在同一时段,蹇先佛的孩子马上就要降生了。

在当时的环境下,别说是一个产房,就连个像样的房屋都没有,闻讯赶来的萧克,在附近发现了一个废弃的土围墙,他们在附近找了一些草皮,急忙将其改造成了产房。蹇先佛的姐姐还特地赶来为她接生。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男婴诞生了,他们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堡生”,寓意是在草地土堡里出生的。

文章图片4

生产后的蹇先佛身子变得十分虚弱,要知道生产对一个女人的身体影响是非常大的,更别提蹇先佛是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下生下的孩子,据蹇先佛口述,当时的她“饿得走着走着就一头栽下马来。”,风吹日晒的环境对于一个刚生产完的母亲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凭着坚强的信念和决心,蹇先佛还是在带着一个儿子的情况下走完了长征路。

所幸,堡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在蹇先佛的回忆中,堡生特别爱笑,不会哭闹。她是一名意志坚定的红军,更是一个坚强的母亲。她的双重身份不仅是压在身上沉重的担子,更像是她的功勋章。最终,蹇先佛带着自己的儿子走完了漫漫长征路,令人痛心的是孩子被送回湖南老家后,不幸死于日本侵略军的轰炸,成为蹇先佛一生之痛。

1939年,蹇先佛又与萧克诞下一子萧星华,萧星华长大后,考入了北京大学,1983年调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作,1997年退休,被授予少将军衔。建国后,蹇先佛被分配到电力工业部门工作,在那待了三十年,担任过电力工业部副部长,为国家电力工业建设贡献力量。

经过长征和抗战的蹇先佛与萧克两人从那时起便一直相依为命,让人欣慰的是两人都很长寿,开国上将萧克2009年逝世,享年106岁,蹇先佛现今已104岁且依然健在。

文章图片5

长征中的女红军

提到红军远征,一般人想到的画面就是一群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红军战士,并肩前行,翻越重山,跨过江河,然而在长征途中还有这样一群人值得我们铭记,那就是与男红军一起长途跋涉的女红军。她们除了要支援前线,还要负责照顾伤员,提供物资,清洗衣物。

在传统社会规范下,女性的义务就是负责大大小小的家庭琐事,而男性负责在外工作或参军打仗,女红军这个特殊的群体在长征途中,既当女性,又当“男性”,身兼数职,前线上有她们浴血奋战的身影,后勤中她们也不辞辛苦,洗衣,征粮,救伤。

文章图片6

众所周知,女性与男性生理上的不同,使得女性不仅每个月都要经历一次“血的教训”,而且在体力上存在天然的弱势,这些问题没有随着女红军削去的长发一齐消失,而是伴随着她们的征途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困扰。

再加上旧社会的规训,她们承担了超出常人体量的工作,但这没有成为她们退缩和放弃的理由,女红军们坚持不懈,排除万难,与全体战士们一起踏过千山万水,雪山草地,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和任务。因为她们深知,只有走完这段路,未来才会光明,国家才有希望

文/史海观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