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里的黄泥街(二)| 原来这里很有文气和香火气

 陶成熙 2021-12-23
文/娄湘棣、许才纪
黄泥街是长沙城中心的一条历史老街,今属芙蓉区,它东起蔡锷中路,西至文运街,长近200米,宽5至6米,全街始为大条麻石路。

据《清光绪三年(1877)省城图》记载,此处标记为“黄泥段(塅)”。1933年,获民间友助团团总邓先生等人资助,对黄泥段实施改造拓宽,同时将其更名为黄泥街。


图片
双鸿里不长,曾驻单位却很多

黄泥街南侧,距街尾(原息相街)不到40米的位置有一巷道,叫双鸿里。它由南北走向的主巷道和主巷道东侧的两条支巷组成,总长度140多米,巷宽3米左右,为麻石路面。

图片

1986年长沙地图中的黄泥街一带

双鸿里主巷道往南是不通的,仅北端有一出入口,接黄泥街,支巷往东可通往黄泥街另一出口,到达黄泥街水井边。

清朝时期,双鸿里北面支巷道建有湘军将领陈湜的宅第与私家花园,清末花园东部改建成陈公祠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湖南同盟会王时泽等人为纪念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辛亥革命时期最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呈报湖南都督府批准,将陈湜宅第及私家花园改建为“秋瑾烈士祠”,供人凭吊,可惜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双鸿里原址壁上嵌了“秋瑾烈士故址”碑。

图片

秋瑾(1875-1907)

民国的日伪时期,日伪机构城东镇镇公所、城东区警察署,均设在双鸿里巷内。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原驻地设立长沙市警察署第一分署,1947年更名东区警察分署

双鸿里入口的右侧,有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属于当时长沙市东区房产公司的公房,它先后作过多种用途,而记忆最深刻的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人们“过苦日子”的困难时期,这所房屋一度成为“黄泥街街道食堂” 。

住在街上就读于储英园小学的学生们,那时他们的父母工作十分繁忙,小学生中午放学就到这“公共食堂”买上三两饭、一份白萝卜片、一份豆腐脑干菜汤充饥,食堂只办了几个月就关门了。

进入双鸿里径直朝南走,主巷道右侧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院落,四周砖墙围合,里面是一个办公单位。第一次知道它的名字时,叫“产联工会”,里面除了一排两层楼的办公室外,还有住房,特别是有一个很大的礼堂。礼堂的舞台上除了每周六晚上都有文艺节目表演外,还常常将大礼堂作为舞池,举办交谊舞会。

那时,这个大礼堂是很吸引街上的孩子们的,都想去看演出晚会,特别好奇想看大人的交谊舞会。可是没有大人带着进去,又没有门票,守门的大叔是不让这些小孩子进去观看的。

孩子们经常偷偷地爬上高高的礼堂窗台上观看,有时稍不注意,也有小孩从窗台上滑下来,幸好当年窗台下是泥巴地,也没见到谁摔伤了。

不久,这群孩子中的一个找到他的家住“产联工会”里面的同学,其父亲在长沙市总工会工作,从那以后,孩子们得以从侧门进入大礼堂,站在礼堂两侧的墙边观看。

后来“产联工会”搬走了,这个院落曾先后成为长沙市文联、长沙市文化局戏曲工作室、长沙市文化馆,、长沙市花鼓戏剧团等文化单位的驻地。我们稍大后,才知道这里解放前是长沙市花鼓戏剧团美琪剧院的驻所

图片

征收改造前即将消失的双鸿里    摄于2019年5月   图源/潇玉米的博客

图片
戏曲工作室的黄曾甫先生

长沙市文化局戏曲工作室迁入双鸿里办公后,原长沙新闻界资深报人、长沙市原工商联秘书长黄曾甫先生,受上级安排于1957年调入戏曲工作室,黄泥街成了他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

黄曾甫先生1935年毕业于湖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服务于新闻界,在长沙主办晚晚报、实践晚报、大众报、小春秋报等报刊,启迪民智,针砭时弊,倡湖湘文化,争自由民主。

黄曾甫先生同时爱好文艺,醉心京、湘戏曲艺术之美,兼任长沙市戏剧编撰委员会委员,创办湖南戏报社,参加田汉主持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

日寇入湘内犯,黄曾甫毅然投笔从戎,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衡阳地区伤兵救护办事处少校主任,救死扶伤。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与迎接湖南和平解放运动。

黄曾甫先生在解放后50年代初就是《长沙晚报》社的知名报人,在长沙知识界、文化界有一定的影响。调入戏曲工作室后,在对文化市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受命到长沙市内的公园、茶楼、饭馆等处去组织民间艺人,帮助他们创作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地方曲艺曲目。

刚开始时,有些民间艺人心存疑虑,对全新地创作歌颂社会主义的曲艺,一时不知从何入手。黄先生就深入基层茶楼、酒馆,现场作示范,临场发挥,自编自讲,把即兴编排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在他的指导下,很快地打开了新曲 艺局面,一批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戏曲节目逐步占领长沙市各个基层文化市场,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受到了当年主管长沙市财贸和文教工作的沈立人副市长的极力称赞。

我俩与黄曾甫先生均有渊源,他是笔者之一才纪的亲姑父,他每天上下班走黄泥街从才纪家路过,有空也会进屋去坐坐,看看才纪的父母,歇歇脚,喝杯茶。

黄曾甫先生是笔者之一湘棣家父的友人,1949年共同参加迎接湖南和平解放运动,同为“长沙市迎解联”成员,解放以后又曾几届同为长沙市政协常委,1981年共同受命为长沙市地名领导小组顾问委员会顾问。

图片

黄曾甫书信笔记

图片
中南矿冶学院的创立与驻河东办事处

黄泥街接近街尾的地段,紧挨双鸿里入口右侧的“街道食堂”,临街,有一处不能忽略的建筑物,这是一座红砖砌筑的独立小院落,门口有一块醒目的单位标示牌:中南矿冶学院驻长沙河东办事处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把民国时期效仿英、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为苏联式高校体系。

为了改变我国当时冶金工业落后的状况,中央急于成立一所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培养从事教育、科研、经济建设人才的专业学校,并决定在有色金属之乡的湖南办学,”中南矿冶学院”作为当时国内有色金属的最高学府应运而生,校址选在长沙市河西风景幽美的岳麓山南麓左家垅村。

图片

建于1952年的“中南矿冶学院”高大门楼,座落在岳麓山南麓左家垅村。

中南矿冶学院由湖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 学、北京工业学院等六所院校的地质矿冶系(科)合并而成,院长由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兼秘书长的陈新民担任。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清华大学为避开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步伐,考虑撤离北京,南迁办学,决定在长沙河西岳麓山南麓下僻静的左家垅村开办'长沙临时大学',准备将清华大学农学院办在长沙,从学校的财政拨款中抽出一部分基建费,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伉俪作规划建筑设计,1936年至1937年,在岳麓山南麓左家垅村一个叫“铁螺塘”的地方, 选址建造了两栋三层的教学楼和两栋学生宿舍。

教学楼坐北朝南,砖混结构,筒瓦铺盖,红色外墙,兼有中国古典建筑的秀丽典雅和现代建筑的美观大方。1952年7月,历经沧桑的两栋教学楼和尚存一栋学生宿舍移交给刚组建的中南矿冶学院使用。

十五年后,就在这几乎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之地,叫铁螺塘的地方,再次敲开了文明进步大门的最强音!首批到达长沙的师生员工在陈新民院长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日以继夜地艰苦工作,对原有楼房进行大修,并将两栋教学楼分别命名为“民主楼'和“和平楼

图片

中南大学民主楼  图源/中南大学

当年,省、市人民政府划拨给中南矿冶学院建校的土地宽广,但陈新民院长唯独选择了这里。陈新民决定学院的“建设总图”以这两栋教学楼为中心,规划布局向四周排建,并请教梁思成教授,按其原设计思路,以民主楼和和平楼之中轴线,正对着北面的虎头山头部中心,作为中南矿冶学院大门的位置,从而确立了学院的基本建设的发展方向。

1952年9月,在左家垅路尾的地方,突兀建起一座高大巍峨、独立的学院门楼,向全国宣告: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了! 

建院时值新中国刚成立三年,百废待兴,长沙河西岳麓山南麓尚属偏隅之地,左家垅村的在建校区交通极为不便。建院初期有许多工作需与中央教育部和省、市政府汇报、联系、协调,建设过程所需的各种物资,需从各地运来,或从河东采购运回校区。当时河东到河西没有公路桥, 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轮船运至河西溁湾码头,再由汽车转运至左家垅村,这些都给学院的筹建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学院党委决定在河东主城区设立办事处,选址在黄泥街,房屋位于双鸿里巷口西侧,临街,距离息相街(今文运街)T字路口约30米。

中南矿冶学院驻河东办事处是一个砖混结构的独立小院,沿黄泥街一线高约4.2米,长约12米的红砖眠砌的清水墙围墙,围墙中部有一个双开黑漆大木门,门上两个大铜环,其中一扇门上开有一个小门便于出入。

进入大门,有一个约70平方米的庭院,主建筑在院子南部,是一幢红砖清水墙砌筑的一层平房,平房有80公分的架空层。进入房内,正中是大客厅,左右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形式的前后房间,房内铺满咖啡色油漆的木地板。

办事处建立后,成为中南矿冶学院对外联络的重要窗口,运送各类物资的中转站,学院人员进京往返或到河东办事落脚休息的驻地,多年来起到积极高效的作用。 

办事处的多功能与特性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初,湘江大桥建成通车,连接了河东河西,极大地改变了长沙城区的交通格局,学院驻河东办事处的功能与特性也逐步减弱。

1985年,中南矿冶学院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已由单科性学院发展为拥有13个系,27个专业,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业大学,报经上级领导部门批准,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2000年4月29日,由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与长沙铁道学院三校合并组建中南大学。)

1990年末,黄泥街上原矿冶学院办事处这一地段拆迁,原地建起两栋八层高的商住楼。那个特定年代设立的同城办事处才完全退出人们的视野。

图片
征收改造前即将消失的双鸿里巷    摄于2019年5月   图源/潇玉米的博客
图片
玉泉山观音庙的香火和小小年纪的送香客

从“中南矿冶学院驻河东办事处”往西至黄泥街街尾(西口),基本上都是经营香烛、炮竹的店铺,皆因街尾正对着玉泉山观音庙。

史载,玉泉山观音庙历经多次重整、续修,自“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太守薛琳声修”以后,乾隆十二年(1747)长沙知府吕肃高重修观音庙,门联云:”尘劫几经年,菩萨衣衾观自在;莲台今再造,苍生从此乐生平”。咸丰(1851-1861)年间众姓续修,寺座北朝南,庙基长83米,宽18米。

旧时,玉泉山还是长沙祈晴或求雨的重要场所,据《湖湘旧闻录》载:玉泉山本祀观音大士,香火之盛,为湖南第一。

1938年文夕大火,观音庙仅剩戏台和佛像一座,抗日战争胜利后再次重修。1957年庙内一尊大观音像移交城北开福寺。1990年代中期玉泉街口尚见'玉泉'砖拱门一座,今日不存。

长沙市及周边县、乡的老百姓,都传言玉泉山庙供奉的观音菩萨特别灵验,到庙里来求姻缘的、求升迁发财的、求菩萨保佑的,应有尽有,而这些烧香拜佛的人中,当数到此求子的更是为甚。

盛传庙中所立“白衣送子观音”祈嗣人间生育,有求必应。所以一直以来,玉泉山观音庙的香火都是很旺,也就促成了附近的香烛生意十分兴隆红火,多少年经久不衰。

玉泉山庙的戏台后面,曾经住着一位黑黑瘦瘦的老人,那时街邻说他五十多岁了,他有只脚微跛,平时主要是食用庙内的供品为主。

老人讲他是从外地流浪过来的,自从长沙解放后,他就一直寄住在玉泉山庙的戏台后面,每天他在庙里扫地,干点杂活,也给前来卜卦求签的善男信女们摇摇签、解解签。也看到不少大人带着自家的小孩到庙里找他'挑疳积',玉泉山庙一带的人们都说,他挑疳积的手艺还蛮不错的。

观音菩萨每一年中有三个纪念日: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的出生纪念日,在众多前来敬香拜佛者之中,唯有求子者更甚;农历六月十九日,是她的成道证得果位纪念日;九月十九日,是她的出家纪念日。

每年的这三个日子,玉泉山庙的香火更是旺得很!拜观音菩萨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玉泉山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附近大街小巷的香客也是川流不息,一时间把寺庙周边的几条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图片
长沙开福寺送子观音  图源/诗人白鸦的博客

而黄泥街街尾正对着玉泉山庙门,因此从蔡锷中路走黄泥街进入,前往玉泉山进香的香客,更是移步艰难,行走缓慢。

每年的这些个时候,除辛苦了各地来此敬香拜佛的香客外,更是让临街一线香烛铺的老板们与送香客忙得不亦乐乎。

住在黄泥街上的好多小孩子都有过敬香拜佛的经历,笔者之一才纪也不例外,且有过送香赚差价的体验,和同龄的孩子们一样,曾多次陪着娭毑、外婆去玉泉山庙敬香拜佛,祈福求平安,也是为了老人给的零花钱和糖果饼干。

而在观音菩萨生日纪念日,到香烛铺赊取香烛送香赚取差价,却纯属自发行为,背着父母悄悄去送上几趟香烛,嫌了钱后马上回家,装个乖乖崽心里偷着乐。

其实,给香客送香烛钱纸,还是有些学问的。一般是先去香烛店赊几套分装好的香、烛、钱纸、檀香木、鞭炮,站在邵阳坪口子上等待香客。

一来是这里可以等到从黄泥街口与顺星桥方向过来的敬香人,他们进街口时,怕买的香烛价格高,所以只会边问价边往街里行走,当走了 一段路后,心里想着又怕到庙门口的价格更高,如是,此时跟着香客 边走边推销香烛,成功率还是蛮高的。

更主要的原因是邵阳坪口离家远一点,不易被家人发现,送了几套香烛后赶紧回家待着,悄悄地赚了零花钱心里还是有些得瑟的。

黄泥街街尾,上百年的香烛生意经久不衰,得益于民间盛传玉泉山庙的菩萨灵验香火旺,直到1966年下半年全国推行“破四旧运动”,庙内佛像送交开福寺,玉泉山庙遭到严重冲击,庙堂一度改为街道工厂,这里的香烛生意才慢慢地不景气了。

图片
图片
陈启顺香烛铺引出的故事

黄泥街与息相街T字相交的东南拐角上,有一家招牌叫做“陈启顺'的香烛铺,这家店铺里当年的小男孩曾是笔者之一才纪储英园小学要好的同学。

前些日子,我俩专门找到他,聊起黄泥街的往事,他给我们讲起他们家香烛店的创业与兴衰,仍然感慨万千。他说当年他们家开的陈启顺香烛铺,算起来历经了四代,约100多年历史。

他家祖籍江西丰城,他的曾祖父名叫陈福元,家里很穷,小时候讨饭时,因与他的弟弟同时争抢一只讨饭的蒸钵,而失手把蒸钵打碎,害怕父母责骂,他独自从老家出走,往湖南方向沿路乞讨。历经艰难困苦,走了两三个月才走到长沙城。他满街打听,终于找到他那在长沙做事的叔叔。

经叔叔介绍,他在玉泉山庙前帮别人送香烛,做点香烛生意维持生计。经过十来年的努力,他的曾祖父终于在长沙成家立业,开了这家名叫“陈启顺”的香烛店。

曾祖父陈福元育有二子二女,长子就是他的爷爷,老二是个女儿,长大后嫁到藩城堤刘家,就是那个体操冠军刘璇的亲奶奶。他父母的婚姻还是这个姑奶奶作的媒呢!

我们问及长沙文夕大火将长沙城几乎烧成了废墟,你们家的房子怎么还在那里?他告诉我们,小时候看到的那栋房子是在文夕大火以后原地重建的,但已不是砖砌的了,房子四角有木柱子,中间隔的竹片子,竹片子上面抹了三合泥,然后在三合泥上刷了石灰水。

讲起童年往事,他滔滔不绝,话锋一转,得意地告诉我们,当年拍摄电影《怒潮》的时候,除了在原府东街拍摄外,好多镜头就是在玉泉街、玉泉山庙、息相街取的景。剧中渔鼓老人唱的《昔日猛虎去学道》电影插曲的远景镜头,就是拍的息相街,镜头中隐约可见一个三角斗的护窗,“那就是我父母卧室的外面呢”!他说完陷入了沉思, 似乎童年时光又回到了眼前。

城市的建设发展,与历史老街巷的改造更新,黄泥街原来的容颜不再……

图片
图片
有机棚改之前的黄泥街,摄于2011年。陈先枢供图

(系列文章,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长沙芙蓉区街巷志》;

2、《中南故事》第十二期:六十六年的中南矿冶史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娄湘棣、许才纪,编辑 | 明明。部分图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