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84年的先生坡 张卫民 摄 昆明城中有多少以“坡”为名的街巷?沿着翠湖走一走,再去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磨盘山和商山周边看一看,便有北仓坡、西仓坡、先生坡、小吉坡、丁字坡、学院坡、贡院坡、沈官坡、尽忠寺坡、逼死坡、牛角坡、永宁宫坡、熟皮坡,由此形成了昆明城中的十三坡。而且,这十三坡都集中在五华区北部,作为五华区富有特色的地名集群,也反映了昆明市区北高南低的地形特征。 十三坡的来历可追溯到明洪武十九年(1386),云南镇国公沐英筑昆明砖城,城墙开六道门,长约4443米,高9.7米左右。其大致走向是: 东起今圆通山动物园大门,向南经青年路,转南屏街、东风西路一直到潘家湾,再经新建设电影院、云师大实验中学,东转文化巷,然后沿着圆通山北麓,向东又到圆通山大门。 正是从那时起,翠湖与连绵起伏的五华山等地一同被圈入城内,注定了今天的昆明“城内有湖,山在城中”的山水城市景观。 昆明城中的这些山,最早只是荒山,山坡上只有小径,后来人口增多,山上盖起了房子,小径也变成了住满人家的街巷,人们便给一些“开门就是坡”的通道,冠上了一个“坡”字,就有了十三坡之名的来历。 在经历了600多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后,它们中有的地名已经不在,有的则改名并入了别的街巷,如祖遍山南脚曾有一片特产名贵木材涂杉的坡地,坡上堆满被砍伐的树皮,坊间呼之“树皮坡”,后来又称“熟皮坡”,此坡改作他用后,坡名现已不存。 五华山东北麓从前有一座永宁宫,附近的坡地便被称为“永宁宫坡”,随着永宁宫的消失,坡名现亦不存。 还有翠湖南面磨盘山下的“沈官坡”并入了中和巷…… 对十三坡沉淀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难以一一细数细说,今天给大家简略地讲讲“先生坡”的故事。 先生坡头话今昔 在今天的人看来,这不过是一条其貌不扬的陋巷,但立在坡脚那块路牌上的3个字却不免让人眼前一亮:这里就是“先生坡”啊! 位于翠湖北路的先生坡,长115米、宽3.5米左右,北高南低,可通往文林街等地。过去,这里是一片丘陵起伏的坡地,因紧靠有“龙穴之地”称呼的翠湖,附近又有小玉龙寺等几个与龙有关的寺庙,遂名“玉龙堆”,给人予“玉龙降福”和“乘龙飞天”的寓意。20世纪60年代,玉龙堆并入翠湖北路后,只剩下它中段的这条先生坡,成了玉龙堆仅存的注脚,也一直被称作昆明的“文运天开”之地。 清代云南贡院 由于此地毗邻云南贡院,明清两代,每逢三年一次(农历八月初八至十六)的乡试,数千赶考学子如云涌来,大都住在周边的驿馆里,人人跃跃欲试,渴望登上贡院,“一举成龙天下知”。民间把这些学子称为“先生”,这条住满学子的小巷故得此名。一时间,它周围还出现了很多与之相应的地名,如龙飞凤舞的“龙翔街”“凤翥街”,文人如林的“文林街”,青云直上的“青云街”……可谓学风涌动,文采飞扬,却不知圆了多少学子追求的状元梦? 现在,名噪一时的先生坡已经归于平静,没有了昔日学子赶考的热闹与喧嚣,但作为住进现代人的古巷道,时常会留下探幽访古者的足迹。人们在此仔细寻觅,只能在坡脚的碑记中得知,这条古巷曾住过陈荣昌、袁嘉谷、周钟岳、陈古逸、由云龙和袁晓岑等名流乡贤……他们是否也是为了沾上一点“龙气”“灵气”而到这里居住?已经不得而知了。 云南大学 往事如烟逝去。站在先生坡头举目而望,与它近在咫尺的贡院坡上已建成了现代化“双一流”的云南大学,让人感到这似乎更加密切和延续了它们文脉连缀的历史意义。可以说,由云南大学及其周围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形成的高等学府区所创建的辉煌业绩,虽然远非先生坡同日而语,但从古代科考的“学子”到现代大学的“知识分子”,其间身份迥然但又有似断若连的关系,并且从古至今,他们在同一块地盘上,营造了文化传承的历史,提示了这里真是昆明接纳莘莘学子,培养优秀人才的风水宝地。 END |
|
来自: 新用户90306759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