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饮一河水||春暖蒙溪畔,文友雅聚欢。

 含山唐 2021-12-23
这个世界曾经很大。小时候不知湖州在哪里;不知杭州在哪里;更不知上海北京在哪里。知道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可意识里似乎很远很远,遥不可及。

小时候难得去练市去新市。去新市也只是头蚕罢一次。其它日子,只是在田野里野,最多的时候,背只篰去地里斫羊草。而善琏练市双林,也好像很远,南浔更远。似乎那里是外国一样。

善琏练市,双林南浔,乃至菱湖湖州,她们,都在大运河水的润泽之下如珍珠般熠熠生辉。江南的农耕文明,也在大运河水的滋润下如绿树生枝展叶,蓬蓬勃勃。运河水的缓,融入百坦生活慢节奏。运河水的清与纯,孕育了湖泽之地人的心灵之真。同饮运河水,都是一家人。

2021辛丑年二月初二,一直阴阴雨雨的天突然开眼了,晨雾散去,太阳出来了,气温也就上去了。这天,与吴兴南浔练市新市诸位文友相约,到湖笔小镇善琏的蒙溪河畔一聚。新市的张明儿先生和陈家昶先生,携着《仙潭》的灵气和仙气而来;练市的尹金荣先生周正泉先生挥洒着《练溪墨韵》而来;浔溪的张伟华律师王乃新小同志和孙誉先生,讲着《南浔闲话》而来;还有《湖州晚报》柳自成先生也如期而至。春风里,油菜花开,一群熟悉的陌生人相聚在笔都善琏的小镇客厅,其乐融融。世界已小,因为有了微信等联通工具,地球也只是一个村了。在此,真的感谢钟情于家乡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同饮一河水的追梦人。

大运河水自钱塘缓缓流淌几千年,农耕文明所绽放出来的花儿也留香千年。出于对家乡的挚爱,我们这群热衷于家乡文化探究的人,更多的是已经退休的老人,在小镇客厅里侃侃而谈。真的感动,感动孙誉先生和周正泉先生的对家乡文化执着探究的精神。在就餐前,我们先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我们也欣喜,因为张伟华律师和王乃新先生两位年轻人所表达出来的对江南蚕乡文化的浓厚兴趣,也真让人感动。年轻真好,因为有朝气。



午后,我们踏访了善琏古镇老街。善琏古镇无处不散发着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笔都善琏,笔墨千年。善琏书画院,现在叫善琏美术馆。它原先是善琏影剧院。几十年来,它与文化结缘。展厅内一幅幅书画似乎透着一股墨香,在馆内萦绕。我不懂书画,外行也可看热闹。馆外是一座重修于清道光年间万安桥。万安桥横跨蒙溪两岸,古朴而又稳重。而东桥堍边一棵苦楝树也稳稳地站着。春风里,叶芽已在萌发。

沿蒙溪河西岸缓缓而行,三棵香樟树立于河边。树干上按了块牌子,上写“三棵树”。柳记者说:“我曾经把某作者的文章题目改成三棵树,不想这里真的有三棵树。”也许这三棵树将来能够成为有名的景点,因为这三棵树也喜欢这小镇的文化,她的旁边就是汉字艺术馆。


蒙溪的水清清静静。岸上的人走走停停。一会儿我们便来到善琏老轮船码头。轮船码头依旧,但已看不到任何船只。能看见的,就是比较宽阔的蒙溪漾。也许,从前的几百年间,善琏的毛笔就在这里乘上一只只小船,上杭州去苏州去上海。湖笔,是从善琏走出去的。轮船码头再过去,就是有点历史的,非常有名的善琏湖笔厂。善琏湖笔厂的双羊牌湖笔闻名国内外。它鼎盛时期有笔工六七百人之多。然在书写工具日新月异之际,电子新媒体已经很普遍的今天,湖笔制作这个传统阵地还是有人在坚守着。我们参观了湖笔厂各车间。水盆,择笔,结头等工序都有人在做。我外行,还是看热闹。


相聚虽短暂,情谊却永远。文友们走进善琏这座小小的古镇,感叹她的精致,也感叹她的妩媚。她虽比不了前面的新市,后面的双林,右边的菱湖,左边的练市,但她身上所显示出来的湖笔文化无以伦比,她的蚕桑文化也源远流长。记住,在这水灵灵的江南,每一座古镇,每一个古村,都是有灵气的。而在这秀气的乡村间,还有我们一群热爱这方水土的执着的文化寻梦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