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塘随笔||秋分,是个丰收节。

 含山唐 2021-12-23

蚕乡有句谚语,叫“白露白披披,秋分稻透齐”。这句谚语的正确说法是“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据清·顾禄《清嘉录》(八)记载:“八月,秋兴:白露前后雾,主稻穗易实。谚云: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到秋分节气,稻穗齐刷刷冒出禾苗之间,清秀而又灵气。谷穗待等灌浆,便逐渐饱满起来,沉甸甸起来,一直到金灿灿一片。

秋分,是中国农民的丰收节。自2018开设以来,今年是第四个丰收节了。农民,终于也有了自己的节日。蚕乡的农民,自古以来,年年岁岁都会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好收成,好结果,好生活,好日子。这是农民内心深处最纯朴的情感。

杭嘉湖平原,这天堂中央的福地,原来是种两季稻的。除了种稻,还有养蚕。主要的蚕事活动是春蚕和中秋蚕。所以,我们这蚕乡,田和地分得很清楚。田里种稻,地上栽桑。不像我国其它地方的平原,田和地分不清。你往北到江苏到山东再到华北平原,那真的是一马平川,田野没有高低起伏之曲线美。蚕乡的这种美,是妩媚的,优雅的,似乎又很古典的,像一位穿着蓝色花底的青色大襟或对襟衣裳的妙龄女郎。

蚕乡,有着几千年的农耕历史。种田,养蚕,缫丝,织布。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编织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善良的,勤劳质朴的,聪慧灵动的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钱山漾,或许还有含山塘两岸的田地里,用石作刀,磨石作犁作镰。在肥沃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金色的成果。不是吗?四五千年前的先民,驯化了猪,驯化了羊,驯化了牛;鸡鸭鹅不再飞翔蓝天,它们徘徊在房前屋后,穿行于田间地头。雄鸡报晓,鸭嬉河滩。广袤的田野上,春天,桑绿苗青;夏日,小麦覆垄黄,挥镰割稻忙;金秋,晚稻泛金浪,原野稻花香;隆冬,尽享丰硕之果,人人喜气洋洋。

从钱山漾而来的一粒谷,一颗豆,一片绢,一根丝,一段麻,给现代的人几许幻想。其实不是幻想,那是真真切切存在过的,只不过在慎微之的不经意间,踹开了远古文明的一扇门。远古时代,就有籼米和粳米,就有丝麻织品。人,是群居的动物,是有思维的动物,会创造的动物,是喜欢打扮的爱美的动物,更是会害羞的动物。在生存为第一需要的远古,人们除了从大自然索取,更多的是人类自己的创造。我们现在享用的,是远古人类的劳动成果。

刀耕火种,是农耕时代比较原始的耕作方式。千百年来,这蚕乡福地,是最典型的农耕社会。直到我们这辈的小时候,耕田用的是牛,一种水牛。牛拉犁,犁耕田。犁尖深深插入土中,翻起一块块泥土。而翻垦土地,则是人力,用一把把铁耙,上下翻飞。铁耙翻起一块又一块泥土,敲碎,推平,虽地里没有金元宝,但心里藏着金元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劳的人,热爱土地的人,不怕挥汗如雨,不怕电闪雷鸣,不怕炎热酷暑,也不怕天寒地冻。蚕乡人的心中,总有一种期盼,总又一种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好日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一只老牛站在田埂上发呆。它看见一把犁,双头的犁,不用它拉,却能在田里前后穿梭,耕起田来又深又快。这家伙,电耕犁呀!不久,一个大的铁家伙在田里轰鸣着,还冒着烟。两个铁轮子向前滚着,而那滚刀似的银犁把泥土打得粉碎。老牛真的看呆了,老牛想,这不吃食物的家伙,怎么比我厉害呢?从此,老牛下岗了,也再也没牛棚了。

现如今,农民,不用做秧田。直播,不是现在的网络直播,也就不用移栽时的拔秧种田。不用拔草,又除草剂呀。不用收割脱粒,有收割机呀!思想解放,生产力也解放。

社会,不断地变化着;时代,不断地进步着;而文化与文明,总是会跟着时代步伐前进。

秋分时节,农民节日。笑看田野,丰收在望。这南太湖广袤秀气的田野,梦里,也有泥土的芳香。好日子,就在我们身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