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林宝散文||幸福花儿开

 含山唐 2021-12-23

趁着初秋大好时光,偕妻子女婿女儿外甥回乡探亲。今天天气特别好,阳光刚好,适合外出,沿着市区外环北路行驶到湖浔大道,经湖盐公路入申嘉湖高速公路驶往上海方向,在双林高速路口下,直奔“湖笔之都、蚕花圣地”善琏镇。道路两旁花木,翠色点染,枝叶扶疏,紫薇花儿挂在枝头,在跳跃的叶片间随风轻轻摇动,汽车就像行驶在美丽的画廊之中。车辆一路向前,在乡间田野之间穿梭,农民集体新造房子颇有特色,一栋栋漂亮排屋错落有致在田野之间,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面对繁华似锦和日新月异的新农村,让人心花怒放浮想联翩,把我拽入了记忆的长河中……

我生于六十年代初,在家排行老四,第一天上学是提着布袋去的,没有漂亮的新书包。小学坐落在村西头,一间大教室,一个老师,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都在一起,实行混班制教学模式。空荡透风的屋子到了冬天特别寒冷。刚开始要自带板凳,课桌长长短短,没有统一的,且新旧不一,缺腿的凳子用砖块垫着。一到下雨天室内光线昏暗,屋里暗得看书都困难。学校没有操场没有篮球架等运动器材,乒乓球桌子也是用砖头和水泥垒起来的。其实学校是村里大礼堂临时改建的,平日村里用来举行村民大会。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集体经济薄弱,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遇到阴雨连绵天气,土路泥泞不堪,村民通常光着脚丫,脚脖子粘满了湿漉漉的泥水,举步维艰,行走吃力。通往集镇水泥路只有0.8米宽,两个挑着担儿相向走过有点困难。自行车是奢侈品,在村里很少见。父母通常是背着箩筐或挑着担儿徒步去集市,有时摇橹木船载着农产品顺着京杭大运河去集市。自从修了乡镇公路有了市区公交之后,交通便捷通达和城里没有多大区别,村民索性坐着公交带着货物去交易。同时汽车也替代摩托车成为如今农村结婚彩礼的标配。

那时候的人不讲究穿戴,成年男女清一色粗布衣服,涤棉咔叽布鲜有少见,70年代“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农村人穿衣服没有什么风格,只求遮体保暖,很多女生穿衣服爱随大流,别人怎么穿她们就学着怎么穿,但感觉自己的穿衣风格很土。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衣服品牌,穿上合身就行,军装是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最受追捧和喜爱的服装。我的梦想成为一名军人,也许保家卫国去当兵的志向是那时候悄悄地立下的。

那时候农村物资匮乏,家庭收入低,稻米不够吃,地瓜粥和菜粥常吃,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舍得吃点肉,平时都是省吃俭用。为提高生活质量,父母是起早贪黑,勤扒苦做,养猪养羊兼饲养家禽,精耕细作自留地,靠自己的双手改善家里的条件。但由于家里人口多等原因,家里经济困难根本无法改变,紧衣缩食,生活窘迫,日子却依然过得很拮据。如今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可以想吃啥吃啥了,鸡鸭鱼肉随时都可以买到吃,人们天天吃肉都快吃腻了,开始多吃蔬菜和杂粮了,并关注一日三餐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4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变化很大,如今农村机耕路都完成了硬化,如履平地,车辆可以直达田间地头,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方便了运输与田间管理,既省时又省力。女婿把汽车泊停在善琏镇车介兜村,一下车一眼望去,成片葡萄园在田野里延伸,绿意葱茏、生机盎然,葡萄架下被多彩的果实包围,一串串浑圆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连空气里都弥漫着葡萄的香甜味道,让人垂涎欲滴。次侄子告诉我这里有十几家种植专业户,奶油葡萄和阳光玫瑰葡萄是当地的主打品种,奶油葡萄早成熟近一个月,阳光玫瑰葡萄经济价值高,不同品种的葡萄营养各有千秋。他采摘几串新鲜晶莹透亮的葡萄让我们品尝,果然名不虚传,阳光玫瑰葡萄非常甜,口感好香味好,汁多无果核。“葡萄有市场销路,不过有点忙,这次市里购买期房都没有顾得上去……”侄子说着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临走时,热情好客的侄子还送了好几箱葡萄给我们,我们满载着喜悦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葡萄园。

战友俞新元拍了含山小学一组照片,新校址位于集镇中心,约占地15亩多,4幢现代精致的二层楼掩隐在浓绿的树林里,教室宽敞、明亮、干净,配备多媒体设备,桌子板凳都是标配,连黑板跟过去不一样,可以左右移动,老师踮起脚写字已成为历史。学校操场很大,400米橘红色环形塑胶跑道和铺着绿色塑胶的篮球场非常显眼,有篮球架、乒乓桌、双杠、滑梯、爬竿……活动器具应有尽有。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由校车统一接送。过去突然遇上下雨学生回不了家的尴尬场面,如今不会再发生了。此情此景耳边似乎还回响起学生时代朗朗的读书声……

老家住了几代人的老房子和我小时候玩泥巴出生地,面临着集体搬迁。除了国家给予农民宅基地补偿、房屋补偿和搬迁补偿之外,每户要承担一部分建房费用。目前资产评估和征求村民意见工作已经结束,下一步经地政部门批准后统一征地、建房。善琏镇党委委员、现任和平村村支书陈有德向我透露,土地整治集体搬迁安置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政府投资上万亿资金二次经济开发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擘画新蓝图加快了农村基础建设的步伐。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现。

从新市吃过晚饭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家乡旧貌变新颜的幸福嬗变,是中国新农村脱贫路上的一个缩影。从穿衣变化看,我们经历了从土到潮过程;从吃饭变化看,过去是食不果腹,如今是吃饱饭随便吃;从住房变化看,住茅草房、土坯房换成砖瓦房,住漂亮排屋再去城里置房;从交通工具变化看,水乡农民经历了划木船到驾机动船和开私家车;从出行难到路路通的变化看,我们共同经历了从泥泞土路到窄小的乡村水泥路,从乡村柏油路再到高速公路和高铁的过程;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看,从农村环境脏乱差到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治理再到宽敞整洁的乡村道路和清澈的河道;从农村子女入托上学到农民医疗和养老保障的变化看,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涉及民生关切的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化看,从乡村文化振兴再到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铸魂和薪火相传,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从信息闭塞到“互联网+”村里电子商务服务点,构建起“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从普征农业税到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实行水稻小麦种植补贴,农业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到组织督导防疫工作全面清零,等等。近半个世纪故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今非昔比,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改革开放给故乡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过去贫穷落后的苦日子正渐渐远去了,农民口袋开始鼓起来,日子有奔头,心里有盼头,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幸福像花儿一样粲然绽放。随着时代发展,农民的生活理念和风俗习惯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在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下,辛勤劳动、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同祖国一道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步前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