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于静寂

 一路修行 2021-12-23

    此行还有一个目的,探寻佛教文明在南下的烟雨里的脉络走向。虽然佛法无南北之分,但显然南传佛教比北方要热情浓烈一些。古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寺庙多,僧侣便多。僧侣多,佛教则兴盛之。
    于是,在江南烟笼雾罩之中,我把
灵岩山重新打量。上灵岩寺,需要一些脚力,有山,虽不高,无车辆直达,需要从山脚攀爬。有老僧人气喘吁吁。灵岩的热闹,除了夫差为了博西施一笑大兴土木肤浅的繁华之外,便是如今佛学院的兴盛了。

    雨纷纷,草木深沉,薄雨沾衣,雾化了心中的信仰。曾经沧海,终是觅一灵魂栖息地,得以立命安身。观音洞比两年前要修缮得规整华丽,香火也更旺盛一些。最喜这般庙宇的清淡,在方世之外,又不离脱世间。你以为人声鼎沸,它却闭目养神,不在喧闹之内。你以为它离世索居,它却环顾众生,把慈悲喜舍尽收眼底。

    寺院慈悲,象征性元门票。摒挡了商业气息。灵岩俯览,苏州城一眼繁华不尽。大约这个城市,因了灵岩的守望与护佑,才得以安然无恙,乐业安居的吧。总觉得,精神的守望比物质的护佑,要来得更为长远和妥贴。

    当年吴王护美人,今日佛法佑众生。灵岩,终于在一千多年的跌跌撞撞之后,找到最精准的定位。把一山的气象,一寺的气象,升腾成一种膜拜与景仰。钟声悠扬,午斋时间。清冷的连廊突然拥挤起来,黄衣长衫的僧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汇聚斋堂。从来寺院的钟鼓,都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凝聚国之力量,民心之力量。这一汇聚,便是坚不可摧,便是牢不可破,便是国泰民安。我最喜看那些黄袍行走的飘曳,它曾定格成我镜头里最动人的风景。
    灵岩的秋天是美的。它在山巅,却被绚丽拥抱。黄的树叶与,黄的袈裟,两两相映,互相成就,便是风景了。我想,灵岩的冬天也是美的。钟声穿过白雪的清冷,温暖整个姑苏城。

    寒山寺除了张继的《枫桥夜泊》,我还记住了寒山与拾得两位和尚的传说。且不说张继当年泊在江桥枫桥之间的那艘小船,承载了诗人怎样的愁绪。只说寒山拾得两位。当地有一传说,说寒山拾得同时喜欢上一个姑娘,其中一个为成全另一个而入寺出家,于是另一个也追随而来。另一传说是,寒山和拾得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在清代时,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圣、合圣。民间称为"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我就说嘛,感觉这两位组成CP更合适。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一问,正是我等世间之烦恼根源,这一答,便正是解脱之方法。这一问一答,精妙绝伦,视为座右铭,可终身回味。

    我想,佛教文明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总能一语点醒梦中人。出家人称之为“偈”。你不知道哪一偈就会触动你的内心,打开你的心门,把自己的本性释放出来。红尘滚滚,很少有人不迷失。这一句一歇,便是让你迷途知返的指引,渡你最终抵达圆满的彼岸。
    前几年闻听“生活禅”一词,不甚理解。总以为禅是高高在上玄而又玄的东西。直到有一天读到李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方恍然大悟。禅是生命的自然形态,是生活的自然流淌。我们总把一些学法和宗派想象得过于高深玄妙,其实它往往落脚并根植于最简单朴实的生活。是我们划地为牢,迷不自知而矣。
    不用再究生问死,在生死之间,以最自然的形态活着,就好。而佛教文明,正以薪火相传的热烈,走在光明的路上。

    因为在那些更为年青甚至稚嫩的脸庞上,我看到目光的虔诚和,灵魂的圣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