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合”习作

 圩岸学堂 2021-12-23

学生习作一:《文化融合“三步曲”》

在上海,有幽静狭长的里弄,也有端庄气派的西洋别墅,还有直插云端的摩天大楼。不同的建筑文化在这片土地上默契融合,使得上海早在民国时期便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整体风格。除了建筑领域,文化融合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其他领域。借由时代机遇、碰撞交流、理解包容“三步曲”,文化融合生生不息,绵延至今。

时代机遇,是文化融合的第一步。“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因躲避战乱南迁至闽南一带,并在今福建、广东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至今,我们仍可从“客家人”庆祝传统佳节的仪式中觅得中原文化与南蛮文化融合的迹象。“谈话体”散文,是五四时期由鲁迅等现代作家共同开创的一种新式文体,若没有时代风云吹起的“西学东渐”之风、“庚子赔款”的留学机会,鲁迅等新文学作家也不会读到英国的“闲谈式”essay,更无缘将其与白话文融合为新式散文体。时代里的阵阵硝烟,成了文化融合的机遇。

时代提供了机遇,让文化“遇见”文化,如何“相处”?我认为碰撞交流是第二步,只有互动起来,文化融合才有可能。碰撞,意味着冲突、矛盾,甚至排斥、厌恶,但这是文化融合的必经之路。当年晋室南渡,中原统治者浩浩汤汤、携亲带眷奔走至江南一带,为巩固政权,不得不与本地的豪门大族展开智勇双全的斗争博弈。利益冲突虽在所难免,但二者正可借机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这种碰撞助推了后来双方的政治合作与文化融合。除了碰撞,文化交流也可以友善进行。西周时期,郑武公率众东迁,定都新郑,郑风本就质野、淳朴、开放,周王室的礼乐文化得以与郑地风俗和睦相融,使得《诗经·郑风》里的不少爱情诗既热烈奔放又节制有礼。

碰撞交流,是理解的前提,若老死不相往来,谈何理解?理解是包容的前提,若理解了却选择封闭自守,则包容无戏。理解包容,是文化融合的第三步。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却乐观自适,潇洒生风。我最喜欢他的“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看天空寥廓低沉,潇潇风雨沾湿衣裳,读倚石栏,静听天地间那滔滔奔流的江声,内心只剩云淡风轻。词人在天地间独得宁静广大之乐,达到了忘我的超然境界,这种精神涵养,不仅仅来自道家文化的“坐忘”,也不仅仅来自禅宗文化的“一切皆空”,而是融合了两种思想文化,从小我之境飞升至“无我”之境。究其根源,乃苏轼深谙庄禅二学,兼收并蓄,又加以融会贯通,合二为一,方才唱出了豪放派的诗意人生。

文化融合,于历史深处可以窥见,于现实处境可以遇见,于未来岁月可以想见,它无处不在,与我们朝夕相伴,体现出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我们只需循着时代机遇、碰撞交流、理解包容“三步曲”逐一努力,便能长奏文化融合之乐章!

学生习作二:《从南宗山水画谈融合》

明朝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根据山水意境、艺术旨趣、思想境界等将前朝山水画分为南宗山水和北宗山水。在南宗山水画派中,画师们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具象为山水画,其萧散简远的艺术风格,背后正是庄禅思想二者融合的产物。

道家的思想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就能概括得了的,而且每位道家人物的理论主张也是有区别的,对于古代文人士大夫来说,庄子是他们的灵魂偶像,尤其是南宗画派里的宗炳、王维、苏轼、倪瓒、米芾父子等代表画家,都将庄子思想奉为圭臬。所以,从《庄子》一书切入分析南宗山水画派的“忘我”思想是比较合理的。庄子认为,道通过阴阳二气的作用生成万物,赋予人“成形”与“成心”,当阴阳二气交融碰撞的时候,人便产生了,而当阴阳二气分离的时候,人将会消亡,复归大道。既然如此,生时追求的一切功名利禄等私利不过是过眼云烟,只需忘我,一切自然而然,内心便可宁静。

自东汉佛学进入中原,达摩祖师面壁十载,收揽学徒自成门派以来,文人士大夫阶层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更容易接受禅宗的思想,南宗画派的各位代表人物几乎都深谙禅宗,并颇有建树。同理,禅宗也有类似庄学“忘我”的观点,所以二者的哲学思想因为具有共性而融合,共同构成南宗山水画派背后的思想境界。由于禅宗经典繁多,我们只说一个众人皆知的词汇——“一切皆空”。在禅宗看来,万物都是假有、幻相,时刻皆在生灭增减中,所以应该放弃对一切物质欲望的追逐,回归到万物皆空的心境。从中可以窥见,无论是庄学思想中的“忘我”还是禅宗思想中的“一切皆空”,都是希望人们放下对功名等欲望的执着,通过修炼自身,达到淡然处世的精神境界。这一共同点,是二者融合的关键。

那么,当庄禅思想融合为南宗山水画背后的艺术精神的同时,是如何具象化得以呈现出萧散简远的艺术风格的呢?我觉得可以从构图、取色、细节描绘三个角度来窥见背后的“融合”。在构图方面,南宗山水画擅长平远构图,所谓平远构图,是运用俯视的视角居高临下观览山水,一切尽收眼底,画面最远处是江水或者天空,呈现出虚空的境界,借以表达庄子“虚室生白”的心理体验与禅宗“空观自然”的释然心境,这二者异曲同工。以王维的《雪溪图》为例,整个画面为平远构图,远处一片虚白,近处有茅屋、树儿、渔人,一种辽远开阔的意境呼之欲出,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试想深处其间,忘我自适。

除了构图,南宗山水画的取色有两类,其中一类是水墨山水,“留白”是其画的用意所在。白色在《庄子》一书中屡被提及,比如“虚室生白”,庄子感觉到空虚的心室发出了洁白的光亮,这是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白色和虚空互为表里,象征着“忘我”的哲学思考。在禅宗观念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缤纷的五色不过是幻相,本质是空。因此,融合庄禅思想进行创作的南宗山水画,以“留白”展现自然山水,便成为理所当然。米芾长子米友仁现存画作《潇湘奇观图》,除了用墨色晕染山峰外,其余空濛萧疏,远处团团白云,一派天真自然。在这样的山水奇景中,还奢求什么名利?只愿“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细节描绘方面,南宗画派的各位大师们最不屑于精雕细琢,而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虽然此话出自倪瓒,却可以说是精辟地点出南宗画派在细节描绘方面的共性。不但入画的景物数量稀少,而且每个入画的景物都看不清楚细节,只是简笔勾勒,萧散空疏。米氏云山最擅长画三角形的山,非常简约,连山的基本轮廓都懒得呈现,更别说山上之草木,统统被忽略了,简而又简,整个画面大量“留白”的艺术效果便是让人“心远地自偏”,早已放下尘世喧嚷,与大道合二为一,感受着天人交融的至乐。

南宗山水画,借由构图、取色、细节描绘等外在艺术呈现,营造了一种萧散简远的美学气氛,让人流连忘返,其背后所寄托的艺术精神便是庄禅二学的融合,无论是“忘我”还是“一切皆空”,都深深楔入人们蒙上尘世之灰的心灵,唤醒灵魂深处对于自然本真的热爱,人们赏画,亦是在反观自身,在追求那个自然无为、潇洒自适的本我。

学生习作三:《何不食肉糜》

晋武帝曾听闻百姓缺粮,天真地问一句:“何不食肉糜?”一句话,道出了粮与肉所代表的不同阶层的矛盾。

贵族好肉。祭祀之仪皆以牲畜为供食。肉代表了贵族眼中的人间珍馐,满汉全席也尽是肉欲的狂欢。即使偶有以粟谷为代表的粮食也只能作为肉的陪衬,被冷落于腥油荤脂,最终在污秽里被肢解。

而素面朝天的粮成了黎民苍生最奢求的渴望。庄稼人最大的愿望莫过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肉的鲜美丝滑只合适在年味与其他光景的幻景里。无论是军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戒训与“八百里分麾下炙”的矛盾还是隐士追寻“种豆南山下”的寡淡素雅而摒弃肉的盛宴都恰如其分地勾勒了粮与肉的冲突,甚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也让文人对名节的矜持刻上了些卑微的对粮的尊重。

所以一切似乎显见:肉的拥趸者与粮的坚守者格格不入。即使偶有交集,也是你死我活的短兵相见。

但回归肉的隐喻。贵族祭祀社稷是否亦用牲畜?稷为谷神。有血有肉的人用鲜活的生命去祭祀谷神,以保国泰明安。自尊高贵的人自以为挣脱了粮的束缚,持肉为矛来捍卫自己脆弱的内心,可最终还有回到了本质——人对粮的敬畏。对肉的沉醉不过是为了刻意突显自身的优越性,但讽刺的是,贵为天子也得向粮的象征性存在俯首称臣。

不过细想来,难道肉食者只是假面里的心理病态者?或许并不尽然。肉食者以动物之躯为食,谷食者以地生之粮为食,果腹的同时又以期口舌之愉,身心由此快然。人对所食之物为何要泾渭分明,煮豆燃萁?对肉的敬畏与对粮的敬畏互为表里却殊途同归——人靠所食之物为生,便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另一方面,动物、粮皆地生之物,最后归于人这一本体。看似尖锐的冲突得到最圆融的缓和,万象归一也是出于对生命的思考吧。

而粮与肉的圆融在市井人物身上得到最完满的体现。《水浒传》或《笑傲江湖》里好汉将铜钱一掷,霸气一吼:“小二,三斤牛肉,一斤白酒!”肉制的小卤与粮制的烈酒相遇,肉与粮的“相敬如宾”似乎也是极贴合的。

所以“何不食肉糜”当是一句笑话,对土地与生命的敬畏才构成了完整的人。

【简评】

三篇习作都可以看作是“三类文”。

判别文章的等次,江苏高考阅卷组有个“心法”,你不妨记住,留着自查:“一类文是神来之笔,谁看了都说好。二类文比一类文差一点,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不够完美。三类文是比大多数人好的作品,这种好,体现在一点上就行。四类文是普通的大多数。”

我们教作文,我们写作文,是冲着几类文去的?

实事求是地讲,冲着三类文。

我们准备素材,我们搭建作文的模式框架,把这种手艺练练熟,考场留给作文的时间顶多一小时,手艺熟就能一挥而就。

上面三篇作文是可供学习模仿的作文。

你要是不服,想着,总有人是一类文二类文,怎么就不可能是我呢?

目标是一类文,对你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根本就不想素材,不想框架,不想读作文书——你不屑!

你的眼里全是沈从文汪曾祺老舍贾平凹,你把《傲慢与偏见》读了一遍又一遍,你总是读闲书以至于班主任找你谈话让你还是多做点数学题多背些英语单词!你内心有些受伤,把它写进了作文……

你还有个特点,你不喜欢找人倾诉,你的心思都被你写进了日记……你爱写字胜过说话。

当然,我的观点充满偏见,你不要当真。

我并没有做调查研究,没有统计分析,完全是个人主观偏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