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愈《进学解》:极好的写作示范教材

 圩岸学堂 2021-12-23

老师走进教室:

“同学们!你们要好好学习!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有关部门和公司求贤若渴,只要你有才,都会得到任用。

怀才不遇已经成为历史!

学习好了,不愁没有好工作!

你们要好好学习啊!”

一个胆儿肥的站起来:

“老师!您一直在好好学习对吧?

您学问大,人品好,不错吧?

您还是中级职称一直没评上高级对吧?

您的工资有公务员高吗?

您眼看着都快到退休年龄了,您存够养老金了吗?

您要操心的是您自己吧?您操心我们的学习是不是多虑了?”

老师不慌不忙:

“过来,小子!

树木长在林子里,用它来做屋梁还是做门槛,那是木匠的选择。

稻草用来搓绳子还是烧火做饭,那是农民的选择。

用不用孟子、荀子,那是君王的选择。

老师我学问有限,至今没教出个高考状元;人品不差,但比我优秀者比比皆是。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旱涝保收月月按时领工资。

相比于我对学校的贡献,我应该知恩图报。

如果眼睛只盯着收入和职称,那就是在指责木匠的选择,没有拿门槛当房梁!——这是在关注别人的选择,超过了关心自己的进步!

你关心的重点同样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你不愧是我的嫡传弟子啊!”

读完以上对话,请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一个作答:

1.老师的“劝学”能打动你吗?为什么?

假如不能打动你,你有更好的足以“劝学”的思路吗?

2.《进学解》中,老师本来在“劝学”,被学生一问,不谈“进学”了,转而大谈特谈命运问题,老师离题了吗?

【参考答案】

一、老师的“劝学”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原因是:

概念不清,逻辑不明。

1.“学习”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无所不包,只要是对新信息的接受和处理,都是学习。

狭义的学习,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是学习的内容不同。

老师走进教室,让学生“好好学习”,这里的“学习”,是“教室里的学习”,学习内容局限于教科书。

当学生反问,为什么老师的“学习”没有带来好工作和高收入时,这里“学习”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学习”内容的范围扩大了。

2.逻辑不明

面对学生的反问,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没有谈“学习”究竟能带来哪些好处,转而谈“做人的态度”——做人要做“关心自己的学习问题”的人,不要做“只关心别人对不对”的人。

这种答非所问,就不能让学生信服。

二、怎样“劝学”更有说服力?

概念要清,逻辑要明。

1.“学习”的概念要清晰。

你是想让学生学课本知识,还是学不限于课本的无限广泛的知识?

“学习”的概念不同,说服的方式有异。

2.“学习”的概念①——学校学习。

此种概念上的学习,你如何“劝勉”?

学校学习的价值,在于它和未来工作之间的联系吗?在于它能带来未来的多少收入吗?

如果是,为什么你总能发现反例?

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学校学习学得好的人。

古人如蒲松龄,是落榜生。

今人如曹德旺,是小学生,连中学都没有上。

虽然你也可以说,马云和马化腾都是大学生。

但是,只要我们是用“举例证明”的方式来说理,就会互相掐架,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们已经走进了数据时代。

数据会告诉我们,谁对谁错。

据一项调查,在美国,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年平均工资是12万美元,硕士是7.4万,本科是5.7万,没有大学学位的只有3.2万,而高中都没有毕业的只有2万,在贫困线以下。

另一方面,有大学学位的人在过去的20年里,失业率是2%~4%,视经济的好坏而定,而没有大学学位的人,失业率高达8%~14%。

有趣的是,美国人还在中国做了项调查,当然数据有点老旧,是2011年的。根据美国人的调查,在中国的城市里,有大学学位的人年均工资是6万人民币,而没有相应学位的人,只有2.5万,差距和美国差不多。这说明这种差距是一个常态。

有意思的是,据美国的调查显示,居然有高达46%的人认为上大学没有用。

导致这种认知偏差的原因是相信直觉。

怎样避免这种认知偏差?

方法是,用概率思维代替直觉思维。

举例论证,是直觉思维的一种。

这种思维和论证方式,不能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所以,《进学解》中老师的“劝学”对你来说,就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面对统计数据,你会承认,学校学习带来的高学历高收入,是真的。

努力学习拿高学历,能在大概率上让自己有更高的收入。

学历低在大概率上也会收入低。

3.学习的概念②——广义的无所不包的学习。

当“学习”是一个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广义的概念,没有统计数据来说话,

这时候,怎样“劝学”更有说服力?

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

把人还原成地球生物,从生物演化的规律中寻找答案。

地球生物一直在演化。

我们身处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谁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存活下来了?

现存生物。

现存生物是怎样存活下来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跟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迭代,更新自我。

今天的人,就是“更新”的结果。

所以,及时“更新”,才能避免“出局”的命运。

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演化系统,一直在变,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身处一个动态演变的社会系统中,同样存在“适者生存”的道理。

怎样“适”?唯有学习,主动学习,拥抱变化。

手机支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五年前,你能想象手机支付吗?

十年前,你的手机有什么功能?

世界变化快到难以置信!

“更新”快的人,最先学会了手机支付。

“更新”慢的人,至今都不会。

“更新”的能力从哪里来?

从学习中来!

学习是什么?

学习是信息的接受和处理。

你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识别信息,利用信息,从而做出“趋利避害”的决策与行动。

不学习会怎样?

不学习,你就是那个刻舟求剑的人——环境已经变了,你却当做没变,当然捞不到剑了!

所以,不学习是不行的。

二、《进学解》中的老师没有离题

韩愈的《进学解》跟荀子的《劝学》不同。

《劝学》是真的“劝学”,谈学习对人的影响。

《进学解》却是假“劝学”,真实意图在“命运”。

不但“劝学”为假托,那个胆敢诘问老师的学生也不是真的,也是虚构出来的。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四十五岁了。

十年前写《师说》时就是国子监博士,

一直得不到宰相的赏识和提拔。

才高八斗又如何?

胸中块垒如何吐?

能把牢骚写得酣畅淋漓又委婉得体——韩愈不愧是韩愈!

你想让别人看见你的才华,但不能自夸。(让学生夸)

你想替自己鸣不平,但不能指责宰相,你还指望他提拔你呢。(让学生替你说)

你想展示自己不骄不躁积极要求进步的一面——这个,先生自己说。

文章的背后,是作者的意图。

文章本身不是目的,借文章表达“意图”才是目的。

怎样表达是一件考验你心智的技术活。

有技术,还要有心智。

既要表达自身诉求,又要考虑读者感受。

千万不能学孟浩然,命运女神安排他有了一次在皇上面前展示才华的机会,他居然在皇上面前念了一首自己的牢骚诗!这就等于跟命运女神翻白眼了,太可惜!

你发现没有?

我们本来是在学习《进学解》这篇文章,但我却把主要篇幅留给了“怎样劝学更有说服力”上。

这是不是离题?

假如我们的学习目的仅仅是理解韩愈,这确实是离题了。

我给我们的学习增加了一个任务:怎样来说理更有说服力?

这就是“借题发挥”了——像韩愈那样,假托一个话题,表达另外的意图。

——这样来学习,是不是学到韩愈的真传了?

由此引申,我们写作文,都是“借题发挥”,假托作文题中的话题,真实表达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