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冬至的三大文化主题

 王传言 2023-07-04 发布于江苏


王梦沂,苏州本土知名作家,深巷老宅里长大,爱写苏州传统文化的文字,本土情结浓重

文化底蕴深厚的苏州,二千五百多年前是吴国之都,吴始祖泰伯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元旦,冬至夜相当于现在的大年夜。故家家户户要合家团圆、祭祖过节,冬至夜饭的丰盛程度,比如今的年夜饭,有过之而无不及,还要多喝一样东西——冬酿酒,故苏州流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苏州的冬至,应是世上历史最悠久的年节。

第一主题:祭

苏州人过冬至,总要先祭祀天地、祭祀先祖的,俗称“过节”,时间一般安排在冬至的前夜,苏州人叫“冬至夜”,也有安排在冬至正日中午的。冬至过节规矩甚多,八仙桌上菜肴不一定丰盛,但供品必须齐全,笔者印象里,全鸡、整鱼、方肉三大荤是必备的,两只蔬菜分别为黄豆芽与绿叶菜,再加一盆水果一盆冬至团。然后方公亮烛,炉焚鲜香,大家按辈叩首,此时气氛端庄,不准碰触椅子,据说过节时碰了椅子会惊动祖先惹他们生气。待酒过三巡,香消烛灭之时,再按辈参拜,然后焚烧锡箔纸钱,这闪闪余光亦有说法:说老祖宗酒足饭饱后,带着钱高兴地回天堂了。此时冬至的过节仪式才算结束,然后挪动椅子,全家人开始围桌吃冬至夜饭。

老苏州冬至吃的馄饨和冬至团,就源于古时的祭祀食品。吴地先人在冬至来临之日,因夜长日短,黑沉沉阴气压人,乌蒙蒙阳气大减,一片混沌之中仿佛觉得黑天即将把祖先开辟的赖以生存的大地和白天所吞吃。人们恐慌世界末日将临,于是烧香磕头,遥拜上苍,并做出了一种祭祀物:就是用五谷杂粮磨成粉,擀成四四方方一大块白面皮,喻作大地和白天;并用畜类做成的肉糜和作一团,象征黑天。这合“天圆地方”之说。古人一边祭拜磕头,一边用面皮将肉圆包裹起来,代表大地和白天战胜了黑天。祭祀结束,人们将大“混沌”分而食之。由于混沌太大,食之不便,就逐年做小。日久天长,做“混沌”的分成了两大派系:一派喜食面皮包裹成的馄饨,那原为三点水旁的“混沌”,因用作食物之名,改成了食字旁,并且越做越小,直至能一口一只。另一派喜爱糯米食的,就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菜、豆沙等蒸成,俗称“团子”。冬至祭祀用的就叫“冬至团”。

第二主题:吃

旧时苏州人对于冬至夜,有一说法,叫“有得吃吃一夜,呒不吃冻一夜。”其调侃之意是:有钱人家是吃一夜的,穷人家就只能冻一夜了。其实真正吃一夜是不可能也不符合事实的,更不利于健康,但大吃一顿却是真的。因为苏州的冬至夜,每家会像有钱人那样大吃一顿,其吃的繁盛程度,完全等同于吃年夜饭,同样有全鸡整鸭大青鱼、蛋饺肉圆红蹄膀、安乐菜和如意菜(青菜与黄豆芽),而且比年夜饭还要多几样东西——冬酿酒、馄饨、冬至团。所以苏州又有另一俗语:“冬至大如年”。苏州人在冬至的吃食上,可说“花头经”十足。

以前苏州人过冬至,糯米粉都在节前自家磨的。旧时的苏州人家,大都备有舂臼石磨等物品。我外婆家就有一只石磨,麻栗石雕琢而成,分上下两爿,磨盘周围有一圈深深的沟槽和一个出粉口。需要磨粉了,就提前一天浸好糯米,石磨洗净,连水连糯米一起牵(苏州人称牵磨)。牵前在磨盘出粉口扎一细布口袋,牵出的水磨粉会全部流入袋中。磨毕要扎紧袋口,然后将一整包湿的水磨粉搁在石磨上滴水,上面压一重物。天明以后这粉就可用来做冬至团了。包时有肉馅的、豆沙的、芝麻的,萝卜丝馅的团子是最好吃的。苏州还有一种习俗,节前各家要送冬至盘,送盘用的提盘篮分三层,上层糕团,中层鱼肉,底层一般一只生鸡,上面还贴有一方红纸,以示喜庆去邪。冬至当然少不了冬酿酒,这是一种著名的米酒,一年只有一度,是专门备在冬至夜饮用的,之前之后都再难寻觅。此酒色泽金黄,酒中搀着些细细的桂花,幽香扑鼻,味道甜淡,十分爽口怡人,连老少妇孺都能喝上两杯。

苏州的冬至文化,体现在一桌菜上,更体现在了一杯酒上。所以每逢冬至前夕,苏州的大街小巷会排队拷冬酿酒,村落农舍也启封了自酿的酒缸。满街满村散发着冬酿酒的香气。

第三主题:补

苏州人还将冬至节作为滋补的发令枪,“冬至进补,春天打虎。”虽如今苏州的郊野,已完全看不到老虎。羊倒是不少,所以苏州人首当其冲吃羊肉、喝羊汤。早在冬至前,苏州的大街小巷,会冒出许多家藏书羊肉店来,家家生意兴旺,苏州的冬天到处飘着羊肉香。羊肉是冬令进补佳品,苏州人把吃羊肉都称作“吃羊汤”,称上几两羊肉,切薄放入大瓷碗,放一把细碎的大蒜叶,老板从大木桶中舀出一勺滚烫的羊汤浇进碗里,让你喝的满头大汗,是既享了口福又补了身体,一举两得的大美事。

除了羊肉,冬至的进补可说形形色色。苏州人借着俗语“药补不如食补”而大做药膳滋补菜。鸡汤甲鱼野生菌、山药莲藕猪手煲、香菇木耳海参汤,那冬虫夏草、龟鳖鹿肉、灵芝人参、鹿茸燕窝等,都要试试。还要做核桃芝麻阿胶糕吃,或者干脆直接吃核桃仁、黑芝麻。还吃红枣米仁燕麦粥、腰果杏仁毛栗子、蜜枣莲子桂圆肉。在眼花缭乱的滋补品面前,苏州人吃得井井有条。

开老膏方、熬滋补药,是老苏州最喜欢的传统做法。靠着吴门医派在中药养生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补回归了传统。所以冬至前的中医院、中药店,生意好得飞飞俏,人参、当归、黄芪、杜仲、百合、枸杞、芍药、白术、茯苓等传统滋补药材,成了中老年人的宠儿。年轻人看着眼红,吃点补品嘛,用得着那么烦?他们的进补方式时尚而简单,键盘手机点几点,包装精美的滋补胶囊、模样喜庆的保健食品、虚无缥缈养生膏液,大包小包往家里送——冬至来了,送长辈赠老人自己享用,“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开始大补吧!

作者︱王梦沂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