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小华作品集锦

 随心而所欲 2021-12-23

川观新闻 2020-05-06 18:42

标题:《淮海战役陈官庄歼地区灭战》局部图-夜战陈官庄                    

尺寸:152cm×182cm

材质:布面油画                    

年代:2008

类别:油画

标题: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                   

尺寸:200cm×1300cm

材质:布面油画                    

年代:2008

类别:油画

作品简介

2008-2012年,全景画《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是高小华平生遭遇的画幅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真正的“超级油画”工程。所谓全景画,就是以360度环绕、百米之长、数层楼高的巨大画作,再与前景的地面塑型相衔接,构成一道逼真而立体的视觉景观。

《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高16米,长100米,画布加涂料、颜料重达10吨!----无论从体量还是绘画面积,都远超之前且颇具挑战性。同样,此全景画项目亦非从天而降,最初的设计方案,仍然是经过全国性竞标脱颖而出。

全景画是一套“系统工程”,前期的每一步准备工作都关系到后期的成败;仅绘画部分的“工艺”就步骤严谨:首先是画布制作,数吨重的画布吊装起来的拉力是巨大的,中间哪怕出现任何小口,也会瞬间全部崩裂!所以对画布材料的要求很高,它必须是无接缝、多种优质强韧材料合股织成的整块画布。除了布料,织布机也是特殊的、超大的。织这块布用去两个月的时间、数十万的经费。然后是运输画布到现场,接下来就是悬挂画布,这是难度最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巨大的画布,往哪儿挂?怎么挂?当然需要特殊的配套构件。“画架”是呈弧形的数百吨钢架与馆内建筑固为一体,还有牵挂画布的棕麻绳索、成千套固定画布的钢扣件,和两台数十吨重的升降机,都是特殊定制。悬挂画布的“现场”犹如巨大的造船厂,壮观又充满危险,令人揪心,稍有不慎就布毁人亡,前功尽弃!难怪当画布挂好的那一瞬,所有纠紧的心才松下来。随后是制作油画底子,一遍都不能少——这可是在一块1600平方米的巨大画布上做底子!

全景画的“挑战性”来自全方位:挑战你的智商情商,更挑战你的技艺与体能。过去的画家,很少涉足整个艺术工程的“粗活儿”及繁杂的事务(被士大夫们鄙为工匠),高小华他们却在当代,有幸真实地体验与经历了“米开朗基罗式”的艺术劳动并以此为荣!

相较全景画的制作“工艺”部分,更重要的是绘画 “艺术”构思与创作。历史中的“淮海大战”,地点于华北平原,季节为寒冬并时有大雪,其间跨度长达一个月余,战斗又以夜战为主,根据这些特点,《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就必须以采用特定而“超时空”的构图----画面整体以蓝紫灰色调为主,故事从左至右展开;远处是晚霞照耀着徐州城,国民党杜聿明集团往西方向(河南)撤退;近景是解放军兵团的集结与民工支前的队伍;然后是进入战场、夜战陈官庄——蓝紫灰色调的主体背景与橙色的火光闪烁,感觉就是夜景加激战;在战争逐渐结束的时候,夜空渐渐黎明;之后是朝阳映照着皑皑白雪,天亮了,胜利了----像这样连续性的叙述历史,在全景画里能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是一种创新,它突破了一个历史情节的发展与视觉时空不断转换的新概念。

整个百米画卷丰满且生动,千军万马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与电影等视觉艺术不同的是,它必需在有限的“空间”将“无限”复杂的内容,合情合理的构思在一个画面里。而像这样奇思巧妙的构图在全景画历史中前所未!

标题:重庆大轰炸                    

尺寸:1000cm×3600cm

材质:布面油画                   

年代:2010

类别:油画

作品简介

2005年,喜爱绘画的著名导演徐克在拍完《七剑》后前往重庆,他说:“真正的高手都不轻易表露身手”,我在重庆有一个好朋友叫高小华,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我是专程去拜访他的。高小华为重庆三峡博物馆画了一幅油画,叫《重庆大轰炸》,我看了之后非常震惊,我觉得重庆这段历史完全可以拍成电影;我和高小华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我觉得他身上有非常多的艺术发光点,对我拍电影也很有启发。

2003-2005年,高小华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开始,真正进入到“超级油画” 的领域。在这个画布近2吨重,有四层楼高,呈巨大弧形的画面里,凝聚着70多年前中华民族艰苦抗战的惨烈岁月,亦凝聚着画家本人自幼的“重庆情结”与大画之梦。

这是一套全新的绘画体系,它不仅包含了所有的绘画元素,还因其体量巨大、气势恢弘,制作工艺技艺的高端复杂,成为绘画领域的“金字塔”,而令观者与同行叹服!它对传统架上绘画观念、方式的挑战与颠覆,又被称其为“终极绘画”。然而,它的“终极性”与“高难度”还不仅仅体限在“制作”上——与“先画后藏”的架上绘画,它必须“先藏后画”,也就是说,为了这幅巨大的油画,先得为其建造一座馆!

总之,它是“国家行为”,需从“城市规划”开始。据悉,全景画发明200年至今,世界上也仅存20多幅;全景画的“第三个高峰”能出现在中国,说明了国家的综合实力,这也才真正为艺术家尝试新的绘画方式提拱了机遇。一个画家此生能有几回机遇全景画?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可求又不可遇,可想之难!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画家终身都与“超级绘画”无缘——从这个角度而言,高小华是幸运的!

《重庆大轰炸》半景画设计方案,最初是在激烈残酷的全国性竞标中脱颖而出的,看似偶尔的获胜与落败,其实是一个人背后毕生经验的累积与综合实力的较量——机会总是给那些有所准备的人。高小华与他的合作者雷著华,都有着深厚的重庆生活经历和艺术底蕴;自幼耳熟能详的“重庆大轰炸”历史,为日后成功地创作《重庆大轰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命题创作”而言,关键在构思构图的“内涵”上。为此高小华他们研究历史资料,领会国家文案要求,几易其稿包括:隔岸观火、临江取景、高空俯视等二十几稿,但都因不能超时空地表现长达五年半的大轰炸历史,和充分展示重庆地貌层次感、纵深感,以及难以反映出人的活动与人文精神而被自我否决。最后,终于确立由重庆主城区,七星岗通远门一带为视角,以纵向“背后”的形式呈现构图——这是画家心中所“想”出来的图,而非是眼“看”或地图上所见到的“地形图”!在锁定的构图里,突破了传统半景画的许多禁忌,以“散点透视法”,完善城市地貌,重点突显“山城”的概念,同时运用夸张的光影,渲染画面的整体气氛,加强了宏大的视觉效果与深远的空间感。

整幅作品色彩斑斓,既有一目了然的真实老重庆标志性建筑、地质地貌的特征、合情合理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又有超越时空的视觉效果;甚至有重庆独特的季节与风向表现!从而完美地营造并再现了“重庆大轰炸”惨烈悲壮的历史,使观者身临其境,如置身于当年陪都抗战风火现场之中。

在半景画《重庆大轰炸》的画面里,城市中心部分形成天然环状,寓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画面右上方,两川汇合、大江东去,整座山城结构呈金字塔稳固的造型,在日机的狂轰烂炸中,岿然不动,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又似一座超级“精神堡垒”!

2分钟前  
转发(1)    回复    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