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曾见证武学巅峰,被称为形意拳大师,为何在34岁就隐退江湖?

 吕剑藏书 2021-12-23

江湖是什么样的?不少人小时候也有过一个武侠梦,像武林高手一样行侠仗义、快意人生。

然而很多人活在了平凡的现实世界,一辈子都没有真正接触过武林,江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场武侠梦而已。

有一个人与大多数人不同,他真正见证了中国武学的巅峰,一辈子醉心武学研究。

但就是这样一名武痴,却在34岁壮年时期早早隐退江湖,一生没有收过一个徒弟,这是为什么呢?

他曾见证武学巅峰,被称为形意拳大师,为何在34岁就隐退江湖?

武术梦萌芽,李仲轩决定习武

1915年,一个叫李軏的男孩出生在天津,父母给他取字仲轩,谁也没想到这个男孩最后会以李仲轩的称谓闻名。

李仲轩的出身并不贫困,他的父母都出自京津地区的官宦世家,家里不但有钱,而且有权。

父母对李仲轩的要求也很简单:平平安安长大后继承家业,李仲轩并不想过这样按部就班的人生。

李仲轩的童年,正是在满清政府无能倒台、列强侵略欺负国人、鸦片倒卖泛滥损害国人身心健康、民族新思潮涌动救国呼声四起的年代。

当时,孙中山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致力于推动武术强国,民间爱国能人异士纷纷响应,共同努力摘掉扣在国人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

他曾见证武学巅峰,被称为形意拳大师,为何在34岁就隐退江湖?

李仲轩耳濡目染,对武术风潮心生向往。

根据当时武术界的规矩,“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场身份”,李仲轩毅然决然放弃世家子弟的头衔,开始习武。

拜师学艺,李仲轩连拜3个师父

李仲轩十分幸运,作为一名武术痴迷爱好者和武术天才,生长在了一个堪称中国武学巅峰的时期。

这个时期,武学名家辈出、武学门派繁多,整个行业都十分兴旺。

幸运的李仲轩一生拜了3个师父,都是当时坐拥响当当名号的武学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

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出名程度,与徐悲鸿在美术界的出名程度相当。

这三个人都来自同一个武学流派:形意拳。

形意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在李仲轩生活的民国时期,形意拳已经发展成为代表了武术实战最高水平的中国拳法之一。

设立之初,形意拳叫心意六合拳,顾名思义,此拳法要求打拳的时候心意合一,意又与气合一,气与力、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都要相合。

后来经过改良发展,又研制出了五行拳、十二形拳的拳法形式,是个历久弥新的拳术流派。

李仲轩的第一任师父唐维禄,人称“赛白猿”,是民国年间形意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曾见证武学巅峰,被称为形意拳大师,为何在34岁就隐退江湖?

唐维禄大器晚成,40多岁开始习武,毕业于“天津中华武士会”,因其侠肝义胆、帮扶穷人闻名。

唐维禄有一位师兄在武术界十分有名——薛颠,薛颠是唐维禄的师父李存义晚年最得意的弟子,李存义甚至想安排薛颠继承自己的衣钵。

19岁的李仲轩看到这位身手不凡的师叔后十分向往,念念不忘地想向薛颠讨教,唐维禄伯乐识马,十分看重李仲轩的天赋,于是便帮助李仲轩拜薛颠为师父。

师承薛颠后,李仲轩在拳法上的造诣更进一步,但是在心法上还保留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恃才傲物。

中国武术的精华不仅在于拳脚功夫,更体现在武学修心的丰富内涵之中。

如果李仲轩只是学会了拳脚功夫,没有在心法上学会武术内涵,那李仲轩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武学大家。

他曾见证武学巅峰,被称为形意拳大师,为何在34岁就隐退江湖?

为了帮助李仲轩这样一个难得的武学苗子成长,他的另一位师叔——尚云祥现身了。

尚云祥和唐维禄、薛颠一样,是形意拳一代宗师李存义的弟子,他虽身形比较矮小,却以“大杆子”、“半步崩拳”、“丹田气打”等实战功法名震武林。

尚云祥出面,与觉得自己能打赢同门师叔的李仲轩切磋比武,结果,这次比武毫无悬念地以李仲轩落败落下帷幕。

李仲轩是一个十分有悟性的人,他马上意识到自己思想意识上的不足,并锐意进取,希望能拜把自己打败了的尚云祥为师。

虽然李仲轩在同门师叔之间拜师已不是第一次,但比李仲轩年长了整整51岁的尚云祥考虑到年龄差距会导致的武林辈分混乱,拒绝了李仲轩。

原来,中国武学界是讲究辈分的,武学辈分与礼法有关,要想精进心法,必先遵从礼法。

他曾见证武学巅峰,被称为形意拳大师,为何在34岁就隐退江湖?

乱了辈分就是乱了礼法,对武学的整体发展不利,尚云祥虽然爱才,但他更有大局观。

为了精进武艺,李仲轩也不气馁,最后,他答应了尚云祥此生绝不收徒的要求,成功拜入尚云祥门下。

成为尚云祥的弟子后,李仲轩醉心修学成为形意拳的一代大师。

1949年,尚云祥去世,李仲轩信守承诺再也没有收过一个徒弟,后来,面对一片祥和的时代,他觉得自己痴迷的武学还有待提高,便在34岁退隐江湖,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退隐生活,李仲轩撰写武学著作

退隐江湖,不代表李仲轩远离武术,在民国初年,学习武术的很多都是有志气的贫困劳动人民。

他曾见证武学巅峰,被称为形意拳大师,为何在34岁就隐退江湖?

不少武学学子没有修读文化课,这导致了不少武学奇闻异事、武学经典招式无法实现纸质化。

武学大师的所思、所悟、所想、所感无法纸质化导致无法精确表达,最后逐步失传。

李仲轩官宦子弟的出身带给他丰富的文学素养,虽然为了习武舍弃了自己世家子弟的身份,但小时候学的文化课依然能够派上用场。

于是,退隐后的李仲轩致力于将武林中的所见所闻、点点滴滴、一招一式记录下来,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为后来的武学研究留下宝贵的原始素材。

晚年,李仲轩口述了书籍《逝去的武林》,在《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详细记录了民国初期武学巅峰的盛况,记录了老一辈武学大家的思维意识。

甚至还收录了唐维禄、尚云祥、薛颠三位师父的言行,为中国武学的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他曾见证武学巅峰,被称为形意拳大师,为何在34岁就隐退江湖?

李仲轩见证了中国武学的巅峰,李仲轩的著作带领后人见证中国武学的巅峰。

小结

因为热爱,所以李仲轩愿意舍弃原来衣食无忧的生活投入武术事业,因为热爱,所以李仲轩一生从学习到记录都是在以自己能做到的方式研习武学、传播武学。

热爱能让人努力地做出积极的举动,积极地举动,能将汗水转化为收获。

来源:贵阳论古今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