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餐桌上的美學。

 小园幽径 2021-12-23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来自网絡」

首圖 |  @徐姑娘的远方


美学时代真的来了!
几年前,当一位长期观察社会并深入产业多年的朋友欣喜地说出这个论断时,我多少持有怀疑。但近两三年,随着对周遭事物留心观察的增多,仿佛她当初的论断已在生活中处处得到印证:
城市里的美学空间越来越多,商场里的服装饰品越来越有设计感,家里的家具陈设越来越注重整体氛围感,身边学习茶香文化、传统乐器的朋友越来越多,影视剧里的服化道越来越精细……
从大到小,从外到内,从遥远的荧幕到切实的生活,人们对于“美”的感知越来越明显,一个崇尚美、向往美、追求美的时代,正在悄不作声浸润着每一个人。

图 | @徐姑娘的远方

当我把这个迟钝的感知反馈给朋友时,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家今年是不是换餐具了?我想了想,确实上半年刚换过一套,便惊讶地问她怎么知道的。她故作神秘地微微一笑,说:“十几年前,蒋勋就说过'吃这件事更容易趋近美学’如果我们真的处在一个美学来临的时代,餐桌一定是重要的美学'阵地’。”

这么说,我也像大多数人一样,不自觉地顺应了美学时代的潮流?

你家的餐具,都是什么样子的?你家的餐桌上,都有怎样的“风景”?周末与好久不见的朋友聚餐时,怀着“管窥美学时代之一斑”的好奇,我问她们。

氛围立刻活跃起来,大家纷纷掏出手机,展示自家的餐具,有人是清一色的日式餐具,有人是一整套的复刻宋代餐具,还有人把去各地旅游时淘到的器物搭配起来做餐具,居然也莫名有一种美感。

话题很快就扩大到吃这件事上,就着餐厅里的美食和氛围,聊了两个小时候后,大家得出一致结论:回到生活本身,才能发现无处不在的美。回到我们的具体生活,回到我们的一日三餐,就可以看到真正有多少美的东西,在塑造着我们生活

从餐桌上建立起最基本的生活美学,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共识。

周内忙于工作,那么周末便钻进菜市场、钻进厨房,最后在餐桌上呈现与快节奏生活对抗的成果。在细小却朴实的过程中,生活原有的节奏得以恢复,内心的秩序也得到抚慰,看到美在自己手中一点点呈现。所谓治愈,不就是这样吗?

大概正是缘此,身边的朋友们才越来越喜欢做饭。各大社交平台上,美食博主们也雨后春笋版涌现。在她(他)们的餐桌上,食物与食器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在吃这件事上,最近这些年,食物与味觉终于渐渐让出第一把交椅,食物与食器所营造的餐桌美学,悄无声息占据了主要地位

从“吃饱”到“吃好”,从“好好吃”到“精致的吃”、“有品位的吃”,吃饭这件小事,好像被人们前所未有的郑重对待。真的是这样吗?

图 | @徐姑娘的远方

其实不然。
餐桌美学虽然最近几年才开始盛行,说起来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美食与美器,一直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古人在饮食器上所用的心,丝毫不逊于今人,甚至远高于今人。
就说饮酒吧。明代袁道宏在《觞道》中明言“古玉及古窑器上,犀玛瑙次,近代上好瓷又次,黄白金叵罗下,螺形锐底数曲者最下。美食美酒,不如美器,到明清时期似乎已成重要通识,不信去看看《红楼梦》里妙玉在栊翠庵煮茶一段,吃茶也同样讲究。

图 | @-静子Jane


明清是君主专制王朝的末期,却也是饮食文化成熟的黄金时期。
经过数千年的积淀,食器的种类已经异常丰富,从炊食具、盛食具到储食具、进食具,一应俱全,餐具的材质也同样丰富,金、银、铜、锡、玉、漆、水晶、玛瑙、象牙、琉璃、玻璃等应有尽有。
清代中后期,辣椒与蔗糖的运用,使得新食品与烹饪方式不断出现,又适逢康乾盛世,国泰民安、生活丰裕,从市井到庙堂,从文人到商贾,都热心于“餐桌美学”。清代美食家袁枚就曾在《随园食单》中总结餐具的适用性与审美需要:
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若板板于十碗八盘之说,便嫌笨俗。大抵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
这套“餐桌美学”的总结,至今仍然被我们沿用。

不同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形制的饮食器,带着各自的时代气息与特质,纷纷跳上“餐桌美学”的画舫,随着时间的流,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巡游,为中国人在味觉之外,带来一场又一场的美学盛宴。
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再到秦汉时期的漆器,唐宋时期的瓷器、金银器,中国饮食器与饮食文化一直随着时间的流动而丰富,对于“美”的探索,古人从未停止巧思。
而“吃”这件事,也成了中国人俯仰天地、思考人生的媒介,其中蕴涵的审美情趣、情感活动,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烟火生活与精神品位。
图 | @-静子Jane

“吃”是一件小事,但吃的背后却是文化和美学。
这是人类的共识。英国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在《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一书中曾写到: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关键部分,所以围绕着吃所养成的习惯,有助于陶冶性情,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怎样吃,既反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
这就不难理解,何以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日,年轻人依然乐意在闲暇时慢悠悠用心于一饭一食了。正是因为生活节奏快了,忙碌的日子里,都是随便打发自己的肚子,所以得了周末与假日的闲,更要留给自己一点点空间,从食物里找回那些被忙碌遮盖的美。

图 | @徐姑娘的远方

蒋勋在《天地有大美》中,反复写到“不要忘记我们一直强调的,生活美学是留给自己的一点点空间。”也许,美是无形的,是无法建立具体标准的,但却不是无用的。每个人对美,都有不同的感受,当每个人都有感受美的能力时,生活才会更有意思。
阿苏对此深有体会。
前几年结婚时,她和丈夫约定,婚后的生活要像婚前一样,自己在家写小说,丈夫去公司写代码,周内的时候,两人“井水不犯河水”各忙各的,周末的时候,一起搞卫生、逛公园、看电影,“生活相当和谐,但就是少点什么”。

图 | @-静子Jane

直到某次看着从未开过一次火的厨房陷入沉思时,阿苏终于明白了:我们组建了一个家,却没有经营家的氛围。她开始购买厨具、餐具,学着做菜,每天写完既定的字数,就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忙碌起来。
渐渐的,什么菜怎么做,应该配什么样的餐具,她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厨艺越来越好,餐具和桌布越买越多,家里的氛围也越来越温馨。她把每天的餐桌都拍成照片,发到网上,得到了不少赞。

图 | @徐姑娘的远方


这又进一步刺激她产生了要重新布置一下家的决定,从客厅到阳台,从卧室到厨房,后来为了布置家里的空间,阿苏又去学了茶艺和插花,新的朋友和所学的一切,又反过来成为她的写作内容,人生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在追寻美的过程中,阿苏的性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一个人在家写小说,她觉得只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旁的人与自己似乎不太相关。但在学习茶艺、插花的过程中,她学会了欣赏与赞美别人的作品,也学会了包容与尊重不同的文化。
回顾这一年的变化,她说:“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美到底是什么?它好像什么都不是,又好像什么都是。它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生活,它让我认识到自己创造力,扩展了生命的宽度。它和我的生命交相辉映,让我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即使它短暂、脆弱,也要好好享受啊!”
是啊,这话说的多好!美是留给自己的空间,更是留给生命的空间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