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全文)

 乐康居 2021-12-23

摘 要:当今社会,志愿服务已成为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事业,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是开展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机制保障和科学指导,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重形式、讲场面、不重成效等问题。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志愿服务与雷锋精神融合,开展“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常态化、科学化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创建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强化组织管理保障、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打造支撑展示平台等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是可供借鉴的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案例。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雷锋式班级

大学生志愿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向社会奉献爱心的一个著名品牌活动,广受社会各界赞誉。大学生志愿服务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高校、对受众、对社会都意义重大。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一方面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扶,能够弥补政府视角的盲区;另一方面,志愿服务能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充满奉献与爱的良好氛围;同时,志愿服务让大学生学会付出、懂得付出,在付出中感悟成长,是非常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题材。但是,由于我国志愿服务实践和研究都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和改进的空间。本文基于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提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可供借鉴的案例。

一、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志愿服务已成为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事业,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浪潮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群体,他们大都未被功利意识沾染,始终踏步时代前列,成为开展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深入偏远山区、大街小巷、养老院、留守儿童学校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形成了“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西部志愿者”“北京奥运志愿者”等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应。我们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发现不足,目前,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还存在很多实际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活动组织方面:缺乏机制保障和科学指导

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人士有所不同,社会人士较多自发参与某个志愿服务,而大学生身份仍是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开展与教师的合理科学指导密不可分。总体而言,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主要有三种形式:学生自发组织、自上而下组织、学生自发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无论哪种形式,大都存在一个核心问题――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科学、系统、专业的指导,随意性较强。具体而言,比如常常出现“有岗无人、有人无岗、要不就不管、要管就全管”的情况,志愿服务培训走过场,评价反馈机制不通畅,激励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等诸多问题。

2.活动内容方面: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一提到志愿服务大家自然而然联想到看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希望学校,时代在进步,大学生的思维愈发活跃,应该开拓思维,探索比如志愿服务与创业项目相结合等方式,充分释放创新的活力。二是志愿服务演变成完成任务。部分高校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了一项政治任务或政治筹码,这样一来,志愿服务活动虽步调统一、声势浩大,但志愿服务的主体错位,大学生被摆在被动的地位,参加活动前缺乏认真思考,只是盲目执行,结果往往是学生无法从雷同单调的志愿服务中获得认同与启发,热情过后,志愿者们便纷纷流失。

3.活动成效方面:重形式,讲场面,不重成效

现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志愿服务的成效不明显,这也是其他很多群体开展志愿服务共同的问题。一个团体开展某个志愿服务活动前,往往有着宏大的启动仪式和宣誓仪式,但是后续活动却流于形式,闹出了“养老院老人一天洗了5次脚”“留守儿童一学期发了8个书包”等笑话,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为了志愿服务而志愿服务。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来很多大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如学院要求班级每学年必须开展一次团日活动、一次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是缺乏前期调查,开展志愿服务前最重要的一环是调研受众的需求,从需求出发的志愿服务才能见成效,才让受众得实惠。

二、志愿服务是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者既一脉相承又存在差异。深入探寻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内在联系,是新时期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水平。

1.志愿精神和雷锋精神一脉相承

雷锋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形象代言人,分析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许多交集。一方面,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在宗旨、精神、原则、内容等方面一脉相承,并且二者在价值观底蕴上存在共通之处;另一方面,志愿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雷锋精神时代化的体现。具体包含三个方面:(1)心存大爱,从当年的雷锋到现在的志愿者,他们能坚持不懈奉献社会、服务社会、舍己为公,首先是他们心中有爱;(2)奉献为乐,雷锋与志愿者都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他们的人生目标不在一己之私,而是希望在奉献和付出中实现人生价值;(3)尽职尽责,雷锋精神提倡螺丝钉精神,而志愿精神讲究志愿服务专业化,只有做好本职,爱岗敬业,才能保障团队整体战斗力,只有专业,才有价值,只有敬业,才会有满腔热情,才会锐意进取、自强不息。

2.志愿精神和雷锋精神二者存在差异,但相互借鉴融合乃大势所趋

志愿精神和雷锋精神存在着学理层面的分殊,它们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同,伦理特质不同,在规范伦理理论体系中的位置也不相同。雷锋精神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提出伊始其政治意义乃主导因素,对于社会起到树立榜样、宣传动员的作用,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带有时代鲜明的烙印。志愿精神最初起源于西方社会,受基督文明的影响较深,孕育于西方的宗教慈善,体现为一种“慈善精神”。发展到中国,志愿精神受到传统道义的影响,体现为一种“道义精神”。志愿精神具有时代鲜明特征,但其不具有政治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就体现为单纯的志愿服务。虽然二者在形成的社会背景上存在差异,但实质上二者的追求和目标是相同的,总体而言,学者们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开展志愿服务是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同时也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拓展和延伸,二者相互融合发展乃大势所趋。

3.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在新时期最终统一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3月1日,、中央文明办召开视频会议,研究部署“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相关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志愿服务摆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建立完善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有力抓手,是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有效途径。

紧接着,十八大的召开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新的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雷锋精神虽源于国家行为,但历经岁月已成大家内心共识,可细分为:热爱党和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志愿精神虽源于国外,但随着社会发展也已被全民所推崇,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总体而言,二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目标等维度存在高度契合,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推崇和倡导,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是当代践行雷锋精神和发扬志愿精神的统一出发点和共同目标。

三、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实践探索――“雷锋式班级”创建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重要主体,高校是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志愿服务与雷锋精神进行融合,深入开展了“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常态化、科学化地开展志愿服务。

“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坚持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坚持榜样示范与氛围营造相结合,坚持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着力构建“一套班级自主管理制度、一个雷锋精神践行阵地、一个主题教育示范活动、一个志愿服务公益团队、一套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五位一体工作体系,探索出了一套“全面引导、系统创建、综合评价、自主参与、规范管理”的创建实施方法,涌现出了一批“雷锋式班级”和“雷锋式标兵”。

1.科学保障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1)创建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完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主动性,以班级为单位推动志愿服务开展。建设雷锋精神践行阵地,班级采取结对子等方式,主动联系、自主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打造主题教育示范活动,结合班级专业特色,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组建一支志愿服务公益团队,由创建活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雷锋式标兵”组成,主要开展国情知识宣讲和公益服务行动。形成一套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自觉弘扬雷锋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化组织管理保障。成立“雷锋式班级”创建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各年级辅导员组成。组建创建活动工作小组,由各班班主任和班委组成。成立学生干部督导小组,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创建活动进行督察指导。规范创建活动管理,与创建班级签署创建活动承诺书,个人配发并填写践行记录卡,不定期抽查活动开展情况,对过程实时监督,掌握实时动态。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完善“雷锋式班级”和“雷锋式标兵”考核评价体系,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活动考核办法,按照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申报考核、阶段考核和终期考核相结合,对班级和个人创建、践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总结表彰。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雷锋式班级”创建成效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纳入党员发展的条件之中,调动学生参与争创的积极性;学生工作经费向创建活动倾斜,重点扶持创建项目,为活动开展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

(4)打造支撑展示平台。依托学院创新创业实训中心、红色教育学台,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创新创业、德育教育,为“雷锋式班级”创建提供有力支撑。成立创建活动宣传小组,开设“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网络专栏,利用微博、微信、校内网等新媒体平台,采取典型报道、跟踪推进、交流互动等形式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对先进典型和创建经验进行示范推广,形成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良好氛围。

2.“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成效

自2012年3月启动以来,“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有声有色,呈现出参创主体广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等特点,形成了校园人工湖水质检测、校园垃圾分流、自发成立春雨基金会等示范效应强的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学雷锋的风潮,同时对班级管理、学风建设、专业实践、学术科研都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创建成效。

(1)参创群体广泛。“雷锋式班级”创建开展至今共历时三年之久,参创群体覆盖了学院2010~2014共5个年级,多达50个班、近1400名学生。同时,学院团委学生会还成立了“雷锋服务团”“向日葵志愿服务团”等多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全院上下参与度广,并形成了由院内向院外辐射、由校内向校外辐射的趋势。

(2)建立了多个雷锋精神践行阵地。在学院维度,由学院团委学生会牵头,于北碚区麻柳河村、三圣镇及渝北区童乐中心共建立起了5个“雷锋式班级”主题践行阵地,截至目前,已有15个创建班级自发与践行阵地成功实现志愿服务对接,定期选派班级同学在创建阵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包括居民环保意识、村庄环保现状调研等5次,环保理论知识宣传与政策宣讲7次,“三关”活动――关爱自闭症儿童、关注留守儿童、关心孤寡老人共计20余次。在班级维度,各班级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校园内自主建立了雷锋精神践行阵地20余个,开展志愿服务80余次,如资环院周边场地绿化区域清洁、共青团花园环保宣传与保护倡议、崇德湖水质监测与污染治理建议,崇德湖路灯清洗及周边绿化维护,各大运动场清洁维护等,校园志愿服务班级参与率达到100%,取得显著成效。

(3)涌现出一批雷锋精神带头人。在整个“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过程中,形成了“集体带动个人,个人影响集体”的新风尚,涌现出一批以冯天鸣、姜申未、李希嘉和余小虎等为代表的雷锋精神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更多学生投入到了追随雷锋精神、献身志愿服务的浪潮中。

(4)形成了一批先进典型示范案例。结合专业发起爱心公益。共5个班级自发开展公益活动,为山区孩子发起义捐义卖,并募集到善款共一万余元、衣物书籍等物资上百余件,善款及物资最后由重庆市慈善总会代为捐给需要的孩子们。学院发起义捐义卖的班级得到了重庆市慈善总会的大力表扬,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参考文献:

[1]白宏亮.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林大燕.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王俊峰.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J].北京党史,2013(2):26-27.

[4]朱磊.近十年来雷锋精神研究论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63-64.

[5]苏艳丽.志愿者精神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展[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37-39.

[6]张亚月.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关系辨析及整合前景[J].思想理论教育,2012(8):20.

[7]佘双好,倪素香.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18.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组织模式创新研究”(13SWUDJJD12);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研究”(SWU1409527)。

作者简介:昌龙然(1987― ),男,四川邻水人,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

上一篇: “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的“五个结合”

下一篇: 探究PBL教学法在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