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08. 魏明帝曹叡写真集之工作篇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23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第一张,庙算于朝堂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公元228年,正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新皇帝曹叡还是有些紧张滴,从洛阳跑到长安亲自督战,诸葛亮大败而归。自此之后,吴、蜀两国基本上年年来犯,曹叡则气定神闲,可以说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公元234年,年初,诸葛亮经过三年的修整,率十万之众展开第五次北伐,并且,与孙权商定,两国同时伐魏。曹叡派司马懿招呼诸葛亮,下诏说:
你只需坚壁拒守,挫其锋芒,让诸葛亮进退失据,拖他数月,蜀军粮食也就差不多了,他们战无可战,抢无可抢,只能撤军。只要他一撤军,你就追上去,狠狠地揍。我们以逸待劳,才是全胜之道!
于是,司马懿采取“贴身紧逼,就是不打”的策略,搞得诸葛丞相一点儿脾气都没有。
当年五月,孙权率军到巢湖口,直指合肥新城,又派陆逊、孙韶各率万人入淮水、沔水。六月,魏国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抵御。满宠上报,打算撤回新城守军,引诱吴军前往寿春,再予以痛击。曹叡不准,下诏说:
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蜀、吴贼军,每次来犯,都在这三座城下吃尽苦头,就是因为这几个地儿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即使孙权攻打合肥新城,也不可能得逞。你们传令诸将,让他们誓死坚守,朕将亲自征讨孙权,如无意外,等我到了,孙权那老小子恐怕已经拔腿逃跑了吧。
七月,曹叡乘龙舟东征,孙权还在攻打新城。曹叡离新城尚有数百里,孙权果然撤军,随后,陆逊、孙韶也都跟着撤军。
这时,群臣都认为,司马懿和诸葛亮还在僵持,皇上可以西行长安坐镇。曹叡说,孙权逃跑,诸葛亮必定胆寒,有司马懿对付他,足够了,我还要担心什么!


衣赐履说:这一段,咱们以前讲过,每读至此,都让我有一种感觉,三十岁的魏明帝曹叡,已经显示出帝王的那种格局、气度和睿智,他对国际国内形势,了然于胸,哪怕对手是诸葛亮和孙权,一切尽在掌握,帝国稳如泰山。
再看一个小例子
公元238年,九月,蜀国阴平甘肃省文县)太守廖惇,攻击魏国守善羌侯宕蕈(读如荡迅)军营。雍州刺史郭淮派广魏(甘肃省天水市东)太守王赟、南安(甘肃省陇西县)太守游奕率军讨伐。郭淮上书说:
王赟、游奕等,兵分两路,从山(不清楚是哪座山)东西两侧进攻,大破敌军,也就是三两天的事儿。
曹叡看了奏书,脱口说,兵势最忌分散啊!随即下诏给郭淮,让他下令游弈所属部队,只要不是把守重要关口的,全部后撤到便利之地屯驻。诏令还在路上,游弈已被廖惇所破,王赟被流箭射死。
衣赐履说:这个例子说明,虽远在数千里之外,曹叡仿佛就在阵前,对双方形势判断异常精准,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郭淮可是经略西北、疆场厮杀数十年的老革命了,其见识比深宫中长大的曹叡,差了不止一星半点。曹叡这样的君主,老实说,即使是司马懿这样老谋深算之臣,又岂敢与他造次?
另,有研究认为,蜀将廖惇是廖化的讹写。
第二张,戎狄宾服
曹叡时期,中国北方大体和平,偶有反叛,也很快就能平息。除了魏国实力强大之外,也显示了曹叡很强的政治、军事、外交能力。
西域
《三国志·鲜卑传》载,魏国兴起之后,西域诸国虽然并未全部臣服,但龟兹、于寘、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等国,年年都来朝贡,与他们事奉汉朝时差不多。
公元227年,也就是曹叡即位的第二年,西域焉耆王把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
公元229年,大月氏王波调派遣使者前来进贡,曹叡封波调为亲魏大月氏王。
鲜卑
此时,魏国北部最大的隐患早已不是匈奴,而是新近崛起的鲜卑。当时,鲜卑有两个部落首领比较强悍,一个叫步度根,一个叫轲比能。步度根相对实诚一点,而轲比能则狡诈而凶暴。曹叡对他们的基本方略就是一方面笼络,一方面敲打,一方面挑事儿,离间他们,防止两家联合。后来,轲比能杀掉了步度根,实力大增,越发骄横。公元235年,曹叡批准幽州刺史王雄的建议,派刺客把轲比能干掉了,立其弟为首领。此后,鲜卑各部落分崩,互相侵伐,强大一点的远远遁走,弱小一点的则向魏国臣服,魏国北部边境地区大体恢复安宁。关于这一时期的鲜卑,我们以后单独撰文讲述。
高句丽
之前我们讲了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平定了辽东(详见拙文《千里计日平辽东,司马懿一战封神)。实际上,当时参战的还有一支“外国友军”。《三国志·高句丽传》载,公元238年,太尉司马懿率众讨伐公孙渊,高句丽国王宫(也称为高句骊,时任国王名“宫”)派数千人支援司马懿。
哈!
原来,司马懿灭辽东,还有高句丽的功劳!
说起来这个高句丽,挺有意思,它本身是东吴的小弟,被曹叡三不弄两不弄,又成了魏国的小弟了。


我们在《玩儿人高手孙权被辽东太守公孙渊玩儿得团团转》那一回中讲过,公元232年,十月,公孙渊派使节到东吴,向孙权称臣。公元233年,三月,孙权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等率军万余,乘船渡海赏赐公孙渊,封公孙渊为燕王,并加九锡。
但是,曹魏向公孙渊施加压力,公孙渊怕了,就把张弥、许晏等人杀了,并将首级送到洛阳。当时,张弥、许晏等到达辽东襄平(辽东郡郡政府所在县,辽宁省辽阳市),跟着一块儿上岸的官属、手下有四百余人。公孙渊打算干掉张弥、许晏,就先把这些人分散安置于辽东的各个县城,其中,中使秦旦、张群、杜德、黄疆等六十余人,被安置在玄菟郡(辽宁省沈阳市)。玄菟在辽东以北二百里,太守王赞手下有二百户人家。秦旦等都居住在老百姓家,老百姓给提供什么,他们就吃什么。这一住,就是四十多天,秦旦觉得情况不对,就与张群等商议说:
我们远在异域,任务也没完成,被弃置于此地,这和死了有什么区别?我看这个郡,防守很弱,如果我们放火烧了城廓,杀死他们的官吏,也算为国家一雪前耻,死而无恨。这比苟且偷生,当一辈子囚犯要强多了吧!
张群等人都同意,于是约定,八月十九日夜里起事。
到了十九日中午,秦旦等人的计划被告发,太守王赞集合部众,关闭城门。秦旦、张群、杜德、黄疆全都翻过城墙逃出。当时张群膝盖生疮,走路不便,跟不上其他人,杜德就搀扶照应他一起走。山路崎岖不平,走出六七百里,张群伤势更加严重,实在不能前行,两人躺在草丛中,哀叹流泪。张群说:
兄弟,我不行了,活不了几天了,你们几位快点赶路吧,总能找到个去处,守着我,大家都会死,毛用也没有啊!
杜德说,万里流离,生死与共,怎么能忍心抛弃你!
张群催促秦旦、黄疆等人先走,杜德一人留下来照顾张群,采集野菜、山果充饥。秦旦等人走了好几天,居然来到了高句丽,他们就宣称东吴大帝孙权给高句丽王宫及其主簿颁下诏书,并且给予大量赏赐,但都被辽东给抢了。宫非常高兴,立马同意受诏,并派人跟着秦旦把张群、杜德接过来,又派遣差役二十五人,护送秦旦等人返回东吴,上表称臣,进贡貂皮一千张,鹖鸡皮十具(鹖读如河,是一种像雉而善斗的鸟)。秦旦等见到孙权,悲喜交集,不能自制,孙权也被他们感动,都提升为校尉。
就这么着,东吴虽然跟公孙渊掰了,但和高句丽搞到一起了。
大约在公元234年,孙权又派使者谢宏、中书陈恂拜高句丽王宫为单于,加赐衣物珍宝。陈恂等到达安平口,先派校尉陈奉前往会见宫。但此时,宫收到了魏国幽州刺史(应该就是派人刺杀了轲比能的王雄)发来的信函,让他把吴国的使节抓起来送到洛阳。陈奉听说此事,急忙返回。宫派遣主簿笮咨(笮读如则)、带固等到安平口,与谢宏相见。谢宏就把笮咨一行三十余人抓起来,作为人质。宫于是谢罪,献上骏马数百匹。谢宏才放了笮咨、带固,把孙权的诏书和赏赐给了宫。当时谢宏的船不大,带了八十匹马回东吴。
衣赐履说:显然,东吴与高句丽的一举一动,都在魏国的监视之下。魏国并不出兵修理高句丽,不值当的。一纸文书,就把东吴与高句丽的联系搞废了。
公元236年,七月,孙权又派使节胡卫等人前往高句丽,这回,宫没有那么客气了,下令斩了胡卫等人,把首级送到幽州。
这样,到了公元238年,曹魏平辽东,高句丽出兵援助,协助司马懿斩公孙,平辽东。
衣赐履说:综上,曹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奠基于曹操、曹丕时代,但曹叡本人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第三张,从谏不如流
上一回我们讲了,曹叡非常喜欢建大House、大花园,动辄征用数以万计的民夫,除了在洛阳皇宫大兴土木,在许都等地儿也没少建。对曹叡的这种爱好,像杨阜、高堂隆等直臣,那是见天儿劝谏啊,但是,曹叡既不听他们的,也不修理他们,该咋样咋样。我们举个例子看看。
《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载,公元237年,曹叡下令,把原来设置在长安的巨钟和悬挂钟的巨大支架,铜骆驼,铜人,承露盘(汉武帝在泊梁台用铜铸承露盘,高二十长,大十围,上铸神仙手掌。法术师说,用神仙手掌上的露水,搅拌美玉粉末,喝下去可以不死)等,全都运到洛阳。结果,承露盘在路上断成两半,铜人太重,勉强拉到了霸城(陕西省西安市东北),无法再运,就放在那里。
曹叡收集天下铜矿、铜器,铸造两个铜人,称为翁仲,安放在洛阳皇宫司马门外。又铸造黄龙一条,凤皇一头,龙高四丈,凤高三丈左右,放在皇宫内殿前面。另外,在芳林园西北角起了一座土山,下令公卿群僚,都去搬运泥土……等等等等,反正是没少折腾。


司徒府一个干部董寻上书劝谏,说:
臣听说,古代的忠直之士,为国进言,不惧生死。建安(公元196年-公元220年)以来,战争不断,老百姓家破人亡,即使有幸存者,大都是老人和孩子。如果现在的宫室狭小,应该扩建,那也得看时候啊,至少不能影响老百姓种地不是?现在制造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什么黄龙啊,凤凰啊,九龙啊,承露盘啊,又堆土山,挖湖泊,圣明之君,谁会这么干啊!而且,造这些东西所耗的民力、物力,是兴建宫殿的三倍。三公九卿,侍中尚书,都是有德行的人。陛下既然尊崇他们,赐给他们显示身份的帽子,绣着花文的衣服,装饰华美的车子,让他们与老百姓区分开来。但是,现在竟然让他们去挖土,再把土背到假山上,这些可都是朝里的大臣诶,一个一个搞得面目黢黑,浑身尘土,官帽美服,破烂肮脏,这不是丢我大魏朝的人嘛!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无忠无礼,国何以立!所以才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的情况,导致阴阳不和,灾害屡降,凶恶之徒,乘机而起,这些事,谁又会向陛下原原本本说出来呢?又有谁会冒死来触陛下的霉头呢?小臣我知道,今天我说了这些话肯定会死,我不过是牛身上的一根毛,活着对国家也没什么益处,死了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害。提笔流泪,我的心已经与世界说拜拜了。我有八个儿子,我死之后,希望陛下能够善待他们。
董寻上书之前,特意先沐浴更衣,为赴死做好了准备。
奏书上报,曹叡看过之后,说,这个董寻,真是不怕死诶!

【曹叡:老董,你是真不怕死诶!】


左右打算抓捕董寻,曹叡下诏不许。后来,董寻做了贝丘县县令,深得百姓爱戴。
衣赐履说:因为奢侈,大兴土木,沉迷美女等事,给曹叡提意见的臣子多了去了,而且往往是“犯颜极谏”,意思是一点面子都不给曹叡,话说的是要多难听有多难听。曹叡则基本上一概不理。不过呢,他也并不处理这些提意见的。按东晋史学家孙盛的说法就是,曹叡的心是真大啊(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也)。
表面上看,是他心大,实际上,是他高明。曹叡是自己能作决断的人,他当然不是臣子说什么他都不听,而是他知道什么该听,什么不该听,什么听了也没用,什么不听就会出大乱子。史书记录了很多曹叡拒不纳谏的例子,似乎是想说明曹叡刚愎、不着调,但我却觉得,他很有政治智慧和政治胸怀。君王纳谏,有个基本前提——得有人给你提意见。只要臣子们还敢提意见,这个王朝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谁提意见就干掉谁,提一个杀一个,提两个杀一双,朝廷必然一片寂静祥和,而真正的危险也就来到了。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谁向二世胡亥报告有叛乱,胡亥就杀了谁。于是,所有人都对胡亥说形势一片大好。直到刘邦都快打进咸阳了,胡亥才知道大秦朝快完蛋了。他临死前,对身边最后一个太监说,你怎么不早点跟我说实话呢?那个太监说,我特么要是早跟你说实话了,岂能活到现在?
从这个角度看,曹叡可不是昏君哪。
第四张,守法的法律专家
曹叡是法律专家,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绝对不是交点儿钱弄个函授文凭的那种。
《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载,(曹叡)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也就是说,曹叡特别爱学习,各种学问都做得很好,尤其对法律感兴趣,研究得很深很透。
公元229年,十月,曹叡改平望观为听讼观。曹叡经常对人说,“狱者,天下之性命也”,法律这东西,太重要了,能不能公正执法,决定了人心向背啊!每有大案要案审判,曹叡常常亲自前往旁听,看法官们怎么判决。
衣赐履说:曹叡这个特点,和汉宣帝刘病已非常类似。刘病已为了执法公平,在廷尉(司法部)下面特别设了四个廷尉正岗位,专门负责案子的复审工作。刘病已本人,也经常亲自参与断狱。虽然,这种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司法黑暗、腐败问题,但多少能给老百姓带来一点公正和希望。实际上,要真正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直到现代社会,才有了可能。
另外,曹叡还创立一项制度,他直接受理官吏百姓的上书,一个月间总有几十封甚至上百封,有的上书白字连篇,狗屁不通,曹叡都仔细查阅,毫不厌倦。
公元236年,六月一日,曹叡下诏说:
从前,有虞氏把五刑之状画成图像,张榜公布,人民群众就不再犯法;周代设置了刑法,但很少能够用得上。朕自继位以来,也想追随前代圣王,重现过去的美好风气,但奈何无法实现。法令越来越多,处罚越来越重,而犯法者却越来越多,奸邪之事层出不穷。以往,判处死刑的法条太多,我想废止其中的大部分,挽救百姓的性命,是我的真实想法。如今,各郡国的冤狱很多,有的一年中就有数百件。有关部门在断狱时,不要动不动就判个死罪,还是要以宽简为要,有些恳请开恩减刑之人,往往尚未申诉,案子已经判了,这不是搞清事实、合理判决的做法。今敕令廷尉及所有司法干部,今后再遇有应处死刑的,只要不是谋反,或者亲手杀人的,都应尽快告知他们家属不用担心了(亟语其亲治)。有肯请开恩减罪的,要把他们的陈情书信和有关案情文书一起奏报,我将亲自裁决处理。将此诏布告天下,让天下官吏百姓,都能知道我的心愿。
衣赐履说:从史书上下文判断,这个事儿,似乎不是曹叡在作秀。那么,对于法律,曹叡自己是否遵守呢?我们举一个例子看一下。
《三国志·高柔传》载,当时朝廷有猎法,相当严苛。宜阳典农刘龟偷偷在禁内射兔子,刘龟手下一个叫张京的功曹,把这事儿报告了校事(古代掌侦察刺探的官)。曹叡下令,把刘龟抓起来,转给廷尉审理,但在相关文件中隐去了张京的名字。廷尉高柔上表,要求知道举报者的姓名。曹叡大怒,说:
刘龟必须死,这个龟孙竟然敢在我的禁地打猎!把他送到廷尉,你们就应该好好修理他,判了他,干什么要知道是谁举报他的?难道我会冤枉刘龟不成!
高柔说,廷尉,是使天下公平公正的保障,怎么能因为至尊的喜好而毁损法律呢!
于是,高柔又上奏书,言辞激烈。曹叡看了之后,叹了口气,把张京的名字告诉了高柔。高柔依法对刘龟、张京两人进行了惩处。

【曹叡:高廷尉,算你狠!】


衣赐履说:我不太清楚张京举报刘龟,是否违反了有关法令。从上下文看,似乎也触犯了某个法条,所以曹叡才隐去其名。照理,举报属实不应有罪,此处,也许与下属举报上级有关。有知道的读者,还请赐教!
在古代专制王朝,究竟是天子大,还是法大?当然是天子大啊!法是什么东西?不过是一种驭人之术罢了,增删篡改,还不是天子一句话?但是,曹叡居然屈从于廷尉,也就是遵守了法律,当值一大赞啊!也许有读者会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如果是曹叡,我也能做到。我只能说,呵呵。
第五张,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
公元229年,七月,曹叡下诏说:
按照礼法,皇后如果没有生出儿子,可在近亲旁支中选择一个儿子继承大宗(皇位继承人),那么,这个嗣子就应该以大宗为正统,岂可再与以前的亲属勾勾搭搭!……现在,朕郑重告诫公卿和有关部门:
今后万一出现由诸侯入朝继承大统的,务必使他明了,作为先帝后人的大义;胆敢以歪门邪道阿谀诱导当朝君主,随意加封皇号来扰乱皇亲正统,称其老爹为皇,称其老娘为后的,那么,朝廷股肱大臣,可以诛之无赦。此诏令用金册记录下来,收藏于宗庙之中,并写进国家典章法令之中。
衣赐履说:哈,大家有什么感觉?有没有觉得有点怪?此时,曹叡刚刚二十五六岁,怎么突然下了这么一道诏书?像是下遗嘱似的呢?虽然现在曹叡没有儿子,但不代表以后没有啊。汉武帝二十八岁才生的第一个儿子嘛。我猜:第一,曹叡此时,似乎已经预感生不出儿子来了,以后恐怕得过继一个继承大统;第二,大家记不记得,我们以前讲过,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叡到长安坐镇。人还没回洛阳,已经传回谣言,说曹叡在前方死了,前方群臣已经拥立他叔叔曹植为皇帝。洛阳听说之后,上至太皇太后卞夫人,下到公卿百官,无不大惊失色。曹叡回到洛阳,并没有追究此事,但是,他岂可不对这个叔叔心存忌惮?于是,第二年就下了这么一道诏书,意思是,如果我叔叔曹植当了皇帝,他必须承认,他是我儿子!如此荒唐的事儿,我写下来时,一点不觉得可笑。帝王手中的权力,似乎可以让他无所不为。其实不然。他们也有无奈的时候,也有不安的时候,也有害怕的时候,也有恐惧的时候——面对死亡,他们的权力,毛用都没有。
曹叡才二十来岁,已经显示出如此无奈,如此不安,颇让人费解。
公元237年,六月,有关部门上奏说:
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当今天子继承大业,使国家得以大治,是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这三祖之庙,万世不毁。

【曹叡:朕是不是快死了?】


衣赐履说:古代帝王的庙号,都是死后由新皇和臣僚商定的,而曹叡竟然在生前就把自己的庙号“烈祖”给定下来了,让人惊诧。仿佛,他已经被死亡的阴影严严实实裹住了。
总体上看,魏明帝曹叡,政治上,很强势;军事上,很洞见;生活上,很奢靡;作派上,很决断;法度上,很务实;纳谏上,很自我……确实如刘晔所说,有秦皇汉武之风。
但是,他的生命之火似乎非常孱弱,随时都会熄灭,他的身上,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