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绞圈房里弄——赐笏堂界碑石背后的故事

 吐蕃君 2021-12-23

清末,上海老城厢里诞生了第一座早期石库门民宅——梅家街43号,至今犹存,该建筑墙上挂着黄浦区文物保护点的铭牌,扫描铭牌上的二维码,“......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时任小东门水上警察署督长出资建造。”。它的建造年代比“兴仁里”还要早十二年,业内公认的上海第一条早期石库门弄堂——兴仁里,建造于1872年。


目前,上海老城厢里还遗存一些老宅子,它们默默无声,却诉说着上海民居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其中,梦花街23号“赐笏堂”正是这样的老宅子,它们曾经是那个年代的“顶流”,如今已经残败,我们借助无人机的航拍技术,穿越到古代和近代,去寻找它们和上海城史的蛛丝马迹,寻找它们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和上海最早的绞圈房里弄有何关系?和上海早期石库门的产生,有何内在联系?

界碑石——赐笏堂许界
梦花街23号,位于一排二层楼的街面老房子之内,并不起眼,但是,走进内院,天井地上的两块界碑石,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预感到这家人家可能不太寻常。

图片

赐笏堂许界界碑石(一)--拍摄来自王安宇

图片

水斗下发现“赐笏堂许界”界碑石--拍摄来自王安宇

图片

  赐笏堂许界界碑石(二)--拍摄来自王安宇

图片

在两块石头之下发现界碑石--拍摄来自Ivy
 
第一块界碑石是在公用水斗的地面发现的,居民把它当作台阶使用,界碑石上刻有“赐笏堂许界”字样,后来又在附近的另一处地坪上发现了一块许家的界碑石,它被压在两块石头之下,清洗干净后,发现了相同的字样。

图片

                              笏板--图片来源于网络
笏(hu)是一个生僻的二级汉字,只有一种解释,即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相当于一个记事板,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赐笏”就是皇帝御赐的笏板,这块“赐笏堂许界”的界碑石,显示了许家祖辈曾经持有皇帝御赐的笏板,所以,把许宅的堂号命名为赐笏堂,这是家族非富即贵的象征。明代,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持有笏板,清代被废除,所以,梦花街23号许家发迹于明代无疑。

图片

                    梦花街23号许宅(一)--拍摄来自王安宇

图片

梦花街23号许宅(二)--拍摄来自王安宇

图片

梦花街23号许宅(三)--拍摄来自王安宇
梦花街23号是一个全部木结构的二层老宅子(详见上述照片“梦花街23号许宅一、二、三  ,大门的内侧有残存的仪门八字柱(详见下图许赐笏堂航拍图一红色箭头处),木结构的廊轩和一些装饰细节都相当精致。走到后面,还有一个四合院围合的天井,是一座典型的前店后宅的双庭心绞圈房(许赐笏堂航拍图二)。当时,我们还完全蒙在鼓里,没有认识到许家真正的实力所在。

图片许赐笏堂航拍图(一)--拍摄来自寿幼森

正好,上海著名的建筑摄影家寿幼森先生正在为研究梦花街起始段的“匡居”进行航拍(请阅读:匡居-梦花街的起始端),他也顺便帮助我们对许家进行了航拍,其结果是大大超越了我们的认知范围,原来这么多黑压压小青瓦屋顶联结成了一大片的老宅子,都是同一家族许家的。(详见下图许赐笏堂航拍图二)
图片许赐笏堂航拍图(二)--拍摄来自寿幼森
 
经过查阅民国22年上海沪南地区《地籍册》和《地籍图》,一切才刚刚露出端倪,原来这里第20号地块中的20号、21号(部分)、23号一直到30号的业主全都是“许赐笏堂”这一家的,原来,这里是许氏家族聚集的一个大宅门,一个三进三路的绞圈房大宅子,在老城厢是极为罕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