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科病虚实概括

 滴水映天 2021-12-23

 (2018-08-04 00:14:17)

转载



古云“万病不外虚实两端,万方不离补泻二法”。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高度概括,对妇科病也不例外。

妇科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褥病、产后病以及与生殖系统有关的杂病。但从辨证分类而言,若非虚证,便是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常见的妇科虚证有肾阴虚、肾阳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阴亏损、脾气虚陷、气虚、血虚等等; 实证则有血瘀、气滞、痰湿壅阻等等。而寒往往与虚并见,热则多与实并存。故妇科病的寒、热,也可归属于虚、实两类。从具体病证而言,如月经病之崩漏,可因气虚失摄、脾虚不统、肾不闭藏等因素所致,亦可由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或血内蕴热、迫血妄行而成。闭经可因血虚或肾虚以致无源可下,也可由瘀血阻滞、痰湿壅阻或肝气郁结不疏而致。又如杂病中之不孕症,可因肾虚精血亏损以致不能按期排卵或黄体不健,亦可由气滞血瘀使胞宫、胞络阻滞,输卵管阻塞、盆腔炎腹痛之类是也。朱丹溪云: “女不可以为母,得阴道之塞者也。” 阴道之塞,可理解为月经不畅顺、输卵管不通等情况。其中有实证,也有虚证。可见同一病者,由于致病机理不同,多有虚实之别,治法方药,则应有补泻之分。补不足、泻有余,这是常法。

张景岳 《妇人规》 论妇科病认为 “虚者极多,实者极少”,用药多偏于温补。但纵观临证之际所遇之妇科病证,则往往是虚证与实证参半。这种情况,可能关乎时代、地域的不同,患者体质之差异。如痛经、经行乳胀、乳痈、乳癖、癥瘕等病证 (包括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输卵管阻塞、乳腺增生等),均以实证居多,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疏肝解郁、清利湿热等。其中尤以血瘀和气滞为多见。古人有谓 “产后多虚、多瘀”,其实妇产科疾病均属多虚、多瘀,不独产后为然。

经、带、胎、产、杂病何以血瘀为患较多? 由于妇女以血为主,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血脉通畅,周流不息,营运全身,则脏腑安和,经脉调畅,健康无病,月经、胎孕均可正常。倘血液出现浓、粘、凝、聚,甚或溢出脉道之外,则血行不畅或缓慢壅阻,均属血瘀范畴。现在通过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检查方法进行观察,可发现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减弱、血流缓慢等,这是血流瘀滞的一种表现,从而对脏腑经络产生不良影响,引起病变。血与气是相辅而行的。血脉瘀滞,气亦随之,故血瘀气滞,往往同时并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活血行气,成为治疗血瘀气滞之大法。

《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中,共列有药方33首 (另有阳旦汤未列药物,有一条只云 “当以附子温其脏” 而未列方名),包括外用者3首,内服者30首。其中补虚者8首,泻实者10首,余为和解或补泻兼用者。10首泻实方中,活血化瘀者占7首,计有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抵当汤、红蓝花酒、旋覆花汤、大黄甘遂汤、土瓜根散等。此外,在《虚劳篇》 尚有用大黄;虫丸治疗房室伤而内有干血者,可见血瘀在妇产科是常见的病机,活血化瘀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仲景首先录载了活血化瘀的方药,后世不断有所发展。

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可以说是活血化瘀治法的专书。

其中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妇科临床,与仲景的下瘀血汤、抵当汤、桂枝茯苓丸、红蓝花酒等,可以说是先后相辉。妇产科之实证,总以瘀血壅阻为主。近年来对于瘀血的病机和活血化瘀法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对治疗妇产科病的实证,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应进一步深入加以研究。

虚与实是不同的病理变化。《内经》云: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这是总的治疗原则。

泻,是去其有余,攻其邪气; 补,是补其不足,益其精血。

两种治法虽然相反,目的都是补偏救弊,恢复机体的平衡。

如何适当运用这两种方法,必须随证、随人,辨明邪正的虚实,才能灵活施治,而不应有所固执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