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记录时代生活的老郑州民谣(一)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21-12-23

文/佚名

图片

“对着灯,背着风,孩子叫爹不敢吭。”“纺织厂的闺女,铁路局的女婿,建筑工人不用提。”现在年轻的郑州市民要是听到这些民谣,十有八九会认为和咱郑州没关系。其实,这些民谣都是郑州的“土特产”。

记者这职业,接触面很广,整天在外面跑。10年前,第一次单独去外面采访,中午吃饭时,有个中年人和我聊起了香烟。他说过去郑州市场上有的烟质量不行,于是市民就编出了“对着灯,背着风,孩子叫爹不敢吭”这样一句民谣来反映此事。这件事启发了我,从那以后,只要有人说出郑州的民谣,我就记下来。别说,10年下来,还真收集了数十条。

图片

解放前的郑州虽不大,但也出了些恶霸,陈耀龙、尚滋干(两人均为国民党特务)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两人恶到什么程度?有民谣为证:“中不中,陈耀龙。算不算,尚滋干。”据一些老郑州回忆,当时郑州市区如果谁家的小孩儿闹人不听话,只要有人喊一句“尚滋干来了”小孩儿就立马不吭声了。那时的工人很受资本家的气:“中华民国九年半,豫丰纱厂大开店。一天挣它八个子,出来还得搜一遍。”这是记者所收集的最早的郑州民谣。豫丰纱厂就是郑棉二厂的前身,当时工人天天下班出厂时要被工头强行搜身,说是防止工人偷纱。  

当然,旧郑州的民谣也不全是这一类,市民们也常用民谣来表现郑州的特色,“穷东街,富西街,穿靴戴帽是南街,搽脂抹粉到北街”就是其中的代表。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是当时郑州的主干道和繁华的商业街。东大街的居民都是农业户,那里是典型的贫困区;西大街是郑州市的商业街,当时有名的“同庆祥”等较大商店都在西大街;南大街上有史、陈、刘、段几大家,出过不少举人,有不少人成了政府官员,这里的住户“政治地位”都比较高;北大街就是今天管城区区委门前的那条街,该街有一家胭脂粉专卖店,即“尚金钟粉店”,当时郑州的姑娘媳妇都到这里购买化妆品,生意十分兴隆。

图片

解放后,郑州人又编出更多更精彩的民谣。20世纪50年代有“天上有喷气飞机,地下有喷气织机”(该民谣是毛泽东视察郑棉四厂研制出的新中国第一台无梭织机之后在郑州广为流传的)。60年代有“纺织厂的闺女,铁路局的女婿,建筑工人不用提”那时在铁路、纺织两个行业工作的人很有优越感,一个在铁路局上班的小伙子能娶个纺织厂的媳妇,那绝对是理想的“革命伴侣”;建筑工人因为危险性大收入低,被找对象的姑娘们列入“候补梯队”。70年代有“草包肚子麻秆腿,干活没劲吃喝嘴”,这是郑州郊区农民针对某些干部深入基层锻炼时搞形式、走过场而编出的民谣。“吃罢馍,刷过锅,电线杆下听广播。”该民谣形象地反映了当时郑州市区有线广播的普及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另外:“走遍京、津、沪,找不到郑州市的中原路。”“干不干,三顿饭,月末就开钱。顾客一挑选,我就嫌麻烦。”“亚细亚,大商店,琴台歌声听不厌,楼上楼下瞎球转。”“郑州人是个大酒缸,什么酒都往肚里装,一年喝倒一个牌,至今不知啥酒是'杜康’。”这些民谣也都曾在郑州广为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