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沉一一论“线描”

 滴水斋主 2021-12-23

用线造型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办法,它超越了地区、种族的界限。东西方都有擅长线描的大师。东方人对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习惯于用线造型。今天主要介绍传统的线描艺术。

图片

卢沉

《醉归图》

我们的传统绘画从工笔重彩到水墨写意经历了以线造型、书法入画、讲究笔墨三个阶段。线描技法从单一、单纯到复杂、多变,始终没有离开以线造型的特点。这不仅和中国画长期使用毛笔有关,同时也与形色分开的传统造型观念有关。锥形、尖头、富于弹性,用兽毫制成的毛笔,最大的长处就是适于画线。油画、水彩,一笔下去,既是形,又是色。中国画作画时,先定形,后上色。在古代画论中都是将形色分开而论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色彩,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并不担负造型的任务,形主要是靠线来表现。

图片

夏圭 《西湖柳艇图》 立轴 绢本 浅设色

纵107.2厘米 横59.3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画史的角度考察,最初出现的是没有粗细变化的中锋圆线,如游丝描、铁线描(这从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可以看到)。唐以前的线条都比较单纯、中锋、圆转,起、行、转、收,力量均匀,墨迹自始至终,粗细一致。吴道子开始用有粗细变化的兰叶描。到了南宋,画家善用方笔(如马远、夏圭)。到了元代,画家善用渴笔(如黄公望、倪瓒)。于是画出来的线条不仅有方圆粗细的变化,而且有干、湿、燥、润的变化。
《芥子园画谱》把不同风格的线描,归结为十八描,并注上代表作家。其实从线的形态看,大体上可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没有粗细变化的线,一种是有粗细变化的线。

图片

倪瓒 《秋亭嘉树图》 立轴 纸本 墨笔

纵134厘米 横34.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线描书法化   从历史上看,书法与画法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在文人画兴起之后,由于强调书画同源、书法入画,画家有意识地在绘画中追求书法趣味,线描明显地受到书法的影响。
圆线像篆书,方线像隶、楷富有粗细变化,笔势飞动的兰叶描就是行草。讲究线条的书法趣味、线描的书法化,这是中国绘画中特有的审美现象。随着清初阮元、包世臣,在书法界提倡碑学,清末康有为高唱尊魏卑唐的同时,出现了追求金石碑刻味的画风,进一步开拓了线描的审美领域。

图片

徐渭 《莲舟观音图》 纸本 水墨

116cmX29.3cm 中国美术馆藏 1964年邓拓捐赠

在绘画中,线描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意义的,研究线条必须结合形象来考察。在书法中,笔线没有复杂的具体形象的束缚。字形就是构图,线条就是形象。相对说,即兴挥毫比较自由,作为一种抒发性灵的工具,广泛地被士大夫阶级所运用。正是在这种抽象的书法领域,线的艺术得到了高度、精深的发展,这里才是纯粹的“线的王国”。为了提高我们对线的欣赏能力,有必要研究书法。历来有只写不画的书家,但是很少有不研究书法的画家。

图片

马海方

《抖大空竹图》

线描的鉴赏   为了画好、掌握线描的技巧,必须懂得区别好坏的标准,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直接观赏作品,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观千剑而后能剑”就是这个道理。
纵观历来的画迹,风格因人而异,或豪放,或飘逸,或古拙,或灵秀,或爽利,或含蓄,或浑穆,或雄强……从总的倾向来剖析,大体上可以分为讲气势、重韵味两路。

图片

王子武 《曹雪芹像》

99cmX100cm 1981年

从视觉效果看,讲气势的笔线有一种飞动向外扩张的效果,以动为主,动中有静。重韵味的线条,收敛、力量内含,以静为主,静中有动。至于用笔,大都是方圆并举,正侧互用。总的原则:一要有力度,二要自然、统一。
变化统一,这是构成形式美感的辩证关系。历代大师无不工于此道,而效颦者往往模仿大师的某种特点,执一端而流于卑俗。或者一味强调气势而流于油滑、荒率、怪诞,近于江湖杂耍;或者一味强调韵味、含蓄,而失之于迂腐、纤细、软弱、小家子气。

图片

贯休 《十六罗汉图·阿氏多》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29.1厘米 横65.7厘米 (日)高台寺藏

造型的重要性   中国绘画传统历来重笔墨轻造型。大多数画家穷毕生精力追求笔墨趣味,把大量功夫花在线条的笔墨锤炼上,造型往往缺乏个人特色,好像都差不多。少数重造型的画家,如贯休、梁楷、陈老莲、石涛、八大、罗两峰等人就非常突出,细品其画风,岂只是笔墨高妙而已。有人论字,“用笔何如结构难”。字是如此,画更是如此,千变万化,无非都是形态变化。

图片

梁楷 《太白行吟图》 立轴 纸本 墨笔

纵81.2厘米 横30.4厘米 (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线描,是造型的一种手段,必须结合造型来体现它的审美价值。轻视造型,必然会损害线描的艺术魅力。
我们并不欣赏用笔熟练,线条流畅,而造型一般化的作品。相比之下,像陈老莲、罗两峰、任渭长这样的画家,更值得我们注意、研究。我以为这些画家,无论在笔墨、造型上,都富有强烈的个性,真正是传统艺术的优秀代表。

图片

罗聘 《丁敬像》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08.1厘米 横60.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木刻优于粉本   历史上纯用线描的作品不多,许多称之谓线描范本的,大多是画稿、粉本,也就是留待进一步加工的半成品。如《八十七神仙卷》,作为底稿的线描,显然不同于纯用线描的作品。相对说,它不是完整的,缺乏笔线结构上的整体感,不是头重脚轻,就是疏密脱节,大片空白处,像是开了天窗。

图片

陈洪绶 《晞发图》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05厘米 横58.1厘米 重庆市博物馆藏

倒是在陈老莲、任渭长的一些木刻作品中,更好地体现了纯粹线描的艺术魅力。作者在创作中非常明确,为了便于雕版复制,必须采用非常单纯、简洁的笔线结构,纯用线描来造型,安排画面。这些木刻作品,如陈老莲的《水浒叶子》,任渭长的《剑侠传》,比那些线描粉本更加动人,因为作者在创作时,具有极强的线描意识,它是完美独立的线描艺术。这些虽然是木刻作品,与毛笔画出来的味道不尽相同,但由于刻工精细,基本上保持了作者用笔的风格。木刻复制,可以使线描产生一种特殊的简洁明快、强劲有力的趣味,引起另一种美感,这可能也是作品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图片

刘克宁 《高原春光》

45cmX69cm 纸质 2021年

线描技巧   线描艺术,不外两点:一是造型,线的组织;一是用笔勾线的技巧。
线描是一种意象造型。线本身是虚构的,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一下笔就得考虑艺术处理。所谓意象,指不是肉眼看到的客观对象,而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主观的造型。“胸有成竹”,这不是眼前之竹,而是“心中之竹”。

图片

周思聪

《 归 》

面对实物,我们的任务不是模仿,而是创造。造型,就是创造形象,艺术家唯一的任务就是创造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在西方,野兽派、表现主义最先用简化和变形的方法,将自然的形体破坏。立体主义否定焦点透视,把对象的形分成若干视点,予以分解,并置于画面(分析立体主义),或打乱正常秩序,重新加以组织(综合立体主义)。未来派不画静止的自然形态,加入运动与时间的因素。超现实主义,强调潜意识,应用自动性的方法,寻求象征的符号化的形。这里,实物、客观对象只是艺术家借题发挥的材料。实物,可以诱发创造欲望,但不是艺术的主宰和衡量标准。

图片

齐白石 《持缽和尚》

134cmX33cm 设色 纸本

从视觉感受出发,从审美的角度审视对象,分析、研究、加工、改造、重新组织,化腐朽为神奇。表现,可以是具象的、半抽象的、纯抽象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传统造型观念,与西方现代艺术的造型观念是相通的。这个创造的过程,不仅需要眼手的配合,更需要心智的参与、灵感的触发。齐白石深知创造的甘苦,以致发出“舍真求怪此生难”的感慨。

祝您开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