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钟将军青少年时的故事(一)营盘山下小书童

 馨梅居士 2021-12-24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营盘山下小书童

/傅强明

1900年5月27日,叙永县城布店街一个四合院里,一个小男孩呱呱降生,他就是后来新中国开国上将傅钟。

傅钟的祖籍在江西,明朝末年移民填四川。祖籍难忘,那时大人会一代又一代让孩子熟背自己的根在何方。要娃娃背诵“我是某省某县某村某街人”。背对了赏个铜板,背错了一顿申斥。傅钟父母并不强求他这样做。

祖辈们茹苦含辛打拼,到这时傅家已是书香门第,有房有地,子女都受到良好教育。生活算不上好,却也比下有余,不为吃穿发愁。住的是单门独院,有东西厢房,正房上还有小阁楼,天井不大,条石铺地,四周有十几盆花,四季花开。还有雕刻的石槽,里面养着几尾雍容华贵、悠哉游哉的大金鱼。傅钟小时常围着它转,问这问那,忘了吃饭,引得大人发烦,挨巴掌。

父亲傅锡卿参加过科举制,进过州学,读了不少古书也经府试,但他不来死板的八股文,没考上秀才。后来去广元蚕桑学校读书,立志实业救国。毕业后返回叙永也办了个蚕桑学校,传播桑蚕之道,以求造福故里。他负担一家生计,终日忙碌,除了在蚕桑学校教书外,也时常下乡看看,因有几亩田租给人家,租子虽然不多,但对这个家来说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回家里还要教傅钟兄弟读书。傅锡卿进过官学,古文根基很好,教儿女游刃有余。他威严多于慈爱,要求也很高,总是恨铁不成钢。七八岁时就让娃娃死啃“四书”,十岁就学“五经”,要逐字逐句背诵,孩子根本不解其意,傅钟兄弟常常偷着往街上跑。出门往左一拐就是永宁河岸,非常热闹,耍猴的、演布袋戏的、吹糖人的、卖“哔嘣”的,新鲜东西很多,开心得很。但被父亲看见可要乐极生悲,重则几记戒尺,轻则一通教育:“业精于勤,荒于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买寸光阴”的教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理解的增强,当时死啃的那些线装书还真让傅钟受益不浅。

傅钟母亲姓吴,理所当然地操持家务。父亲在家时间不多,旧社会男人在家伸手做家务也是有失身份的。母亲一天到晚手脚不闲,买菜做饭,洗洗涮涮,全家的单夹棉衣也都要她来做。也许是劳累过度,在傅钟记忆中妈妈身体就很弱,消瘦白皙的脸上总是带着儿分病色。她性情温和慈祥,从不打骂孩子,甚至也不大声呵斥,儿女做错了事,她顶多皱皱眉、叹口气。说也怪,这比父亲的戒尺管用。看着妈妈痛心的样子,年幼的傅钟心里就难过,就千方百计让妈妈高兴。妈妈也出身于诗书门第,知书识礼。每晚都做着针线活,对着昏暗的油灯、月亮教孩子们读唐诗。傅钟在三岁时就能熟背“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白日依山尽”“红豆生南国”等十几首五言绝句。家里来客,总让傅钟当众表演,引来客人阵阵掌声:“好娃儿”“有出息”每当这时妈妈脸上总露出甜蜜的笑容。

傅钟原名钟麟.后来去掉麟字就叫傅钟。哥哥叫傅文麟,后改为傅文。兄弟两感情很好,学在一起,耍在一起,哥哥就是傅钟的小保护人。有次傅钟被一个比他还大的孩子打了一巴掌。哥哥脸红鼻子粗和人家拼命,闹得鼻青脸肿,不过他为自己从没和人红过脸。他常带弟弟东跑西串,最爱去城西营盘山,离城不远,出城就到。站在山顶俯瞰山麓,田间仟佰纵横,农舍炊烟缕缕,小桥下流水粼粼,一派田园风光。哥哥喜欢这些,常常看着发呆。傅钟则喜欢在草丛中捉戏蚂蚱、蝈蝈、蟋蟀,也爱听哥哥坐在草地上讲神话故事。除书本和游戏之外,知道人间尚有疾苦事。

傅钟还有两个姐姐,相处也不错。

喜欢永宁历史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更多精彩等着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