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罢早饭,老伴说出去遛遛。 去哪里? 随便。 那就听凭两脚做主。 跨上21路公交,转179路,经杨公堤,自北往南至浴鹄湾下车,入花港公园西门。 花港公园位于西湖西南角,三面临水,一面倚山,占地300余亩。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条小溪经此注入西湖,故称花港。 首先闯入镜头的是魏庐。 魏庐入口是一段青石阶,十来级,进门,典型的江南庭院园林。遗憾的是园内正在修缮,不让游客进入。 魏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砖木结构,古色古香。原房主经易门系民族资本家,解放后此房归政府所有,80年代后逐渐破败,被鉴定为危房,2003年重修。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回廊迂回曲折,倚窗临池,红鱼戏水,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园林内间松、竹、梅,点睛之笔也。 但有一点不明白,经宅为何叫“魏庐”? 出魏庐,东行,有雕塑:男孩,六七岁,赤身裸体,全身后仰,手中的鱼竿拉成弓,一条金色鲤鱼浮出水面,好大。 记得几年前,男孩的“小麻雀”还嘟嘟地喷水,不知始于何时,“小麻雀”不再喷水,也许有人以为不雅,不让喷了,我不以为然,如此,反倒少了几分趣味。 看到小鱼夫,联想到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从张志和又想到历史上诸多垂钓者。 想到80多岁的姜太公,坐在渭水边,他的垂钓方式最为独特,鱼钩是直的,钩上没有鱼饵,嘴里不停喃喃:“愿者上钩!” 那是自信。 想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那是孤独。 想到郑板桥的《道情》:“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往来无牵绊。” 那是闲逸。 想到袁世凯也曾“寒江独钓”三年。 那是伺机。 钓客之意不在鱼。 政客钓的是王侯,文人钓的是情调,小男孩最单纯,钓鱼就是钓鱼,钓不到,父母不会呵斥,钓到了,可凑一碗菜,爷爷也许会多喝半碗老酒。 告别小鱼夫,漫无目的地闲逛:没有目标,不受时间约束,时而向东,时而向南,时而前进,时而回首,时而掏出手机,咔嚓,照一张,不觉步入牡丹园。时已深秋,国色天香全部收起,连一片绿叶也舍不得呈现。 无端想起“史湘云醉卧芍药圃”的情景…… “拍一张”,老妻将我拉回人间。 我非史湘云,也未醉酒,此处卧不得,只能正襟危坐。 ![]() ![]() ![]() ![]() 挥一挥手,作别牡丹园,入百米长廊,长廊顶部及两侧的紫藤,还有几分绿意。廊下游客不少,还有跳舞的。 ![]() ![]() ![]() 叽叽喳喳的麻雀,成群结队飞来飞去到处觅食,看,我身旁也有一群,一点也不怕人。 小孩吹泡泡,泡泡随风而飘,这个泡泡很大,飞得很远,像一道彩虹。 走走转转已近东门,左前方是一片平展展的草坪,草坪中心兀立湖石假山,绿树成荫,假山上树荫下有小亭——藏山阁。 ![]() ![]() ![]() ![]() ![]() ![]() ![]() ![]() 藏山阁是红栎山庄仅存的一座庭园小品。 红栎山庄,是高云麟的别墅,亦名豁庐,俗称高庄,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造,毁于抗战期间。 钱塘吴庆坻《蕉廊脞录》:“光绪间,高白叔舍人筑红栎山庄,有且住轩、小仇池室、藏山阁、鸥渡、田田榭、听雪、荦确亭诸额,室宇精洁,朴素无华,骚人墨客每乐宴游于此。” 藏山阁亦名鸥渡亭。 ![]() 藏山阁南即蒋庄。 问:要不要进去? 答:不去! 蒋庄,为无锡廉惠卿所建,原名小万柳堂,旧称廉庄。宣统年间转售蒋苏庵。蒋得楼,改建,以供其母养病小憩时用,易名兰陔别墅,俗称蒋庄。 蒋苏庵为马一浮弟子。1950年4月,弟子请先生来蒋庄安度晚年。马一浮在此著书立说,一住就是16年。 ![]() ![]() 离东门十来米处有一小亭,亭内立一石碑,碑上刻“花港观鱼”四字,系康熙手笔。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鱼”字底下本该是四点,怎么少了一点,康熙写错字了?有人解释:四点为火,三点为水,若用火烤,岂不成了烤鱼?少写一点,那是康熙心念众生。 到底是康熙心慈,还是马屁,不得而知。 ![]() 出花港公园,沿着苏堤自南而北回家。 苏堤南京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全长近3000米。上有六桥,分别是:映波、锁谰、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 ![]() ![]() ![]() ![]() 堤旁横着游船,船员拼命拉客,老妻凑闹问询。 答“游湖一圈,35元”。 平心而言,这价不贵,2斤菠菜钱而已,但我们终归没有上船,继续北行。 ![]() ![]() 时有观光车从身旁驶过。游客脚力不济,可坐观光车绕湖游。车无站头,招手即亭,随上随下,极其方便。 耗时半日,绕西里湖一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