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想家庭和睦,就得牢记三字诀

 泠风思语 2021-12-24

/高英    〔原创作品〕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大有道理。

试想家里人都把时间精力耗在内斗上,整天算计吵闹,哪有心思干好正经事呢?

如果一个家庭不和睦就难以兴旺,即使貌似兴旺了也容易衰败或者因一家人缺乏幸福感而导致身心健康出问题。

在当代社会,家族不和的话也没办法,那就顾好自己的家庭,从自己做起,建设好自己的小家。

其实家庭和睦有规律可循。

老一辈人谈起保持家庭和睦的经验来,往往就俩字,一个是“忍”,一个是“让”。

现在保持家庭和睦当然也需要这两个字,但内涵肯定有所变化。如今的人都彰显个性重视自我,一味的忍让或说盲目的忍让都行不通,只能有所忍有所让,却不可一味忍一直让。

毕竟,正常人都是忍得了一时,忍不了一世。长期的忍让,不但会压抑自己,而且会在情绪爆发时更具杀伤力。

日常只需在无关紧要的事上忍一忍,并不关乎做人原则与底线的事上让一让就好。例如今天吃萝卜还是白菜,例如今天谁拖地谁洗衣,都是日常小事,合作共赢即可。

许多人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就在家吵闹不休实在是没必要,此类言行既伤人又害己,有那工夫还不如发发呆对身心健康有利。

如果真心向往家庭和睦,就要牢记三字诀:容、融、荣。

先说至关重要的“容”。人生在世,既要有容己之心,又要有容人之量。

为什么要“容己”?因为许多人日常心情不好并非是家庭外因所致,外因往往只是导火索(丧失至亲、家庭暴力、婚内出轨等情形不在本文所说的“外因”之列)。

就拿当下网上热议最多的辅导孩子作业导致家长崩溃的事来说,辅导作业只是诱因,诱发了家长内心憋屈的压力,假如一个家长凡事顺遂,就不会那么在乎孩子的成绩。简单地说,就是这个家长内心缺乏稳固的自我价值感,要靠孩子听话来证明自己的掌控感。

心理学家一再强调,一个人只有先和自己相处好——处理和消化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和他人相处好。因此一个人首先要容得了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错误,不完美甚至不优秀,才能接纳真实的自我,从容去面对现实生活,无需试图通过控制家人的方式去勒索情感。

控制家人的情感勒索者的思路简单地来说就是你没有顺从我就是不重视我,你没有用行动达成我的意愿就是不爱我。

如果一个人容纳了自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就无需通过他人来验证自己的价值,即无论别人怎样看,我的事就是我的事,家人的事就是家人的事。

例如孩子的学习。家长督促引导是尽义务,进行课外辅导是额外帮助,至于怎么学习和成绩如何那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告诉孩子后果自负。

例如自己尽孝得不到认可。子女尽孝既是道德本分又是法律义务,该做的就要做,尽孝不是为了老人的认可,老人怎么想和怎么说是老人自己的事罢了。

分清哪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哪是家人的分内之事,就不会饱受精神折磨弄得死去活来了。

容纳了真实的自我之后,就要去容纳家人。容纳家人具有缺点,容纳家人能力有限,容纳家人与自己不同,容纳家人按其风格行事,还要容纳家人会在一些时候与自己发生误解甚至冲突。

一旦能够彼此容纳,在发生摩擦甚至冲突时,一家人就能进行积极沟通,有效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而非怄气、争斗——这只会带来互相消耗和互相折磨。

然后就是“融”。前面说的“容”是家庭和睦至关重要的基础要素,但只有“容”还远远不够,在容纳自我和自己的家人后,还要促成融和的家庭生态。

怎么去“融”呢?这就需要创造家人共处的机会。比如一家人共进晚餐聊聊天,一家人一起去散步怡怡情,一家人培养一个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话题可以畅谈,等等。

家人共处,不在于时间多少,而在于交流的质量。假如一家人永远是各忙各的,彰显的是独立,失去的是依恋,肯定不利于家庭幸福感的产生。家人的意义就在于互相依恋、彼此支撑,而非一直各自为战。

没有贴心交流的家人算不上真正的家人,只能是形式上的家人。

只有在家人互动的过程中,一家人的思想情感才会流动起来,互相交融,从而形成自己家庭的个性化生态,让家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真正相亲相爱的家人肯定是心相依、情相融,如此方能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在“容”的基础上做到了“融”之后,才可以来谈“荣”。

这“荣”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在既“容”又“融”的前提下,家庭可以繁荣,家庭和睦会带来自然而然的结果——万事兴;一层含义是家人可以互相为荣,既觉得彼此成为一家人很荣幸又以自己决不让家人蒙羞为光荣,进一步促进家庭的和睦和兴旺,促使家庭在良性循环中运行。

假如做到“容”、“融”、“荣”三字诀的家庭占据了主流,幸福的不只一家人,还有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因为那样的话,人们的身心更加健康,世界上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到处都是正能量让人活得如沐春风。

高英写于20211224日,十一月二十一,周五辰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