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课堂 |《黄帝内经》选讲】五藏生成篇 第十

 情缘半岛 2021-12-24

图片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一、诸脉皆属于目


    诸脾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抒见】 五藏生成论:「诸脉者,皆属于目。」解精微论曰:「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心摄五藏之精,五藏皆统于心也,开窍于目,心则通贯,心通即五藏皆随而通之,是诸脉皆属于目者之理一。本论有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张隐庵氏,释此义云,五藏之精奉心神化赤为血,是心之一藏,乃为全身血之起源。灵枢本藏篇曰:「肝藏血」,本论于肝亦曰:「人卧血归于肝」,然则心为血之渊源,肝为血之储室,又脉为血府,血即脉也。金匮真言论曰:「肝开窍于目」,合观心肝二藏,乃为血之总汇,又统开窍于目,是诸脉皆属目者之义二。


二、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诸脾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抒见】本论“诸脉属目一节,末云“”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四支八溪朝夕,统括髓脉筋血气而言,脉血气等流动易知,髓筋何与焉?盖所言脉血气者,指其物质之循行,所言脑筋者,指其精气之运化。前不云乎,血与脉二而一也,四支八溪,骨与节也,髓藏骨内,筋络节间,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是血气之循行,皆血气,自头走足,三阴自足走腹,走头则注于目,亦自上会于脑,走手足则利关节,走腹则益心肺,是五藏阴阳经络,循乎全身,其起结则寄端手足,故曰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朝夕谓脉出入阴阳之时,例日寅诸脉会寸口出阳之类也。


三、五决为纪先建其母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痻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胀。支鬲胠*。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淜濇浮沈。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布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抒见】本论:“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关于先建其母之释,王启玄子曰:“母谓应时之王气。张隐庵氏曰:“母谓经之本藏本也马元台氏曰:“母者五藏相乘之母也各家主张之不同若此。虽王马之说,临症不无可参,然经义所云,似以张氏为契,细玩章句,自能得之。按此四句是其大纲,后文便是细目,对于五决,恐人不知何指,先自释曰:“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此句既明,余句即有依据矣。后文之头痛巅疾等,是应“诊病之始句,在足少阴巨阳等,是详“五决为纪句,决者定其某经之脉也,甚则入肾入肝等,即“建母之谓也。双举阴阳者,以一病皆与表里有关,其在府阳者尚浅,而入藏阴则甚矣。


四、赤脉之至也五段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痻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胀。支鬲胠*。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淜濇浮沈。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布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抒见】本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及下文白青黄黑脉诸段,色与脉不连读也。此处数段,乃承上节而来,其上文曰:“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玩此则各段起句,是言色与脉而合诊也,论其读法,当以赤为一句,后白青黄黑等,亦如是而析读。当知所言五色,系指面部色象,若作五藏之代名解,则与色诊无关矣。故色诊标后,继言脉诊,各段文中,遂即自标其脉,曰喘而浮,曰长而左右弹,以及大而虚、上坚而大等,凡此所举,皆言脉象,其脉言何藏,己极昭然,更不须另取代字,头上安头。况其中间,各有名曰某痹之文,而五藏本名,无不明白列出,其开首色字,若解代辞则赘矣。


五、凡相五色奇脉一节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抒见】本论“五色奇脉一节,似有错文,略之可也,不必深求,而明李念莪氏之内经知要,于此尚特采取,亦仁智所见之异耳。各家注者,于不死一段,皆曰黄色是有胃气,故不死也,于皆一段,言无胃气故死,但言色象,理固是矣,若就文论文,则不无费解。依各家注义,其经文可宜曰,目所现色,不论何种,面黄者生,不黄者死,简单三数语,事已毕矣。正不必面黄,联缀五遍。然此虽赘,理尚不乖,亦不妨专采其理,而略其文,至下文皆死一节,即有疑矣。文曰:面青目赤目黑死,面赤目白目青死,面黑目白死,是死象仅此耳。倘有面青目白目青者,面赤目黑目赤者,或面黑而目赤青者,即皆不死耶?如曰是皆不死,则又与面黄而生之文矛盾矣,窃谓与其强解,莫若阙疑。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