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游评书:义正言辞地揭示真相 独辟蹊径地反思科学

 万时草堂 2021-12-24

图片

  《你不了解的真相:江晓原说科学》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在普罗大众的心中,对科学的膜拜与日俱增。然而,就在我们每天都热情拥抱科学的同时,我们真的认识科学吗?科学等于绝对正确吗?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吗?科学离开资本及政治究竟有多远?基因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新媒体等是否让你充满好奇又细思恐极?关于以上的疑惑,江晓原教授在其新书《你不了解的真相:江晓原说科学》中坦承了自己的洞见。他直面当下的科学热点,义正言辞地揭示真相,从全球变暖、转基因主粮、核电,到基因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通过大量的数据整合、事件梳理,从批判科学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剖析了科学技术在现代世界的真实面目。他认为,科学只是工具和手段,如果把科学当成目的,我们的思维就会荒谬。无限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发展也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追求人类的幸福。

作者坦言:科学研究始终有着不可逾越的红线。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里,科学都应该有它的禁区,但这个禁区可以在不同的时期有所改变。我们不应该再盲目地一味崇拜科学,在用科学技术帮助我们追求幸福的同时,不能把科学想象成尽善尽美之物,要对它怀有一点戒心。他对莫衷一是的科学争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为读者提供真实而丰富的信息,让大众了解事件和现象背后的错综复杂,引导我们客观、公正、理智地看待科学,通过追求科学的真谛,反思科学问题。作者文风活泼犀利,其众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窃以为这是一本读者能够随时随地阅读并引起思考之书,期望有助于读者在了解事实真相之后,会站在更加理性的维度,通过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科学。

义正言辞地揭示真相

图片

江晓原是一位有较高公众知名度的科学史专家,并且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多年来他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本书就是将他一系列科学讲座整理后付梓成书,向读者揭示了科学鲜为人知的一面。全书共11讲,汇集了作者对诸多科学热点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科学等于正确吗、科学是双刃剑吗、全球气候变暖、转基因主粮、核电、基因技术的危险前景、互联网新媒体批判、科学只是工具不是目的、科学已经告别纯真年代、人工智能、警惕科学等11个章节,揭示了科学不为众人所知的真相。

作者坦言,科学不等于绝对正确,任何科学理论,就其自身而言都有可能是错的,因而也就不存在必然的确信。我们对科学最大的误解,就在于将其视为完善的知识或绝对的真理,更确切地说,它们只是当时科学共同体协商后所达成的共识。回眸科学发展史就会发现,科学是由相对正确的范式取代不那么正确的范式而发展的。譬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取代托勒密的地心说,爱因斯坦相对论取代牛顿经典物理学,都在于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强的解释世界规律的效力。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宣称托勒密和牛顿的理论就不是科学,因为错误的或过时的学说仍然是科学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理,我们也无法肯定哥白尼与爱因斯坦的理论就是终极规律。因此,人们要尽量谨慎地接受科学的结论。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仅带来物质的丰富,还有选择机会的增加。然而,选择就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诱惑,如果只是任由贪欲恣意增长,这样的选择很快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譬如现在我们有选择与亲友即时通讯的网络条件,但若一味地沉迷其中,不仅不会增加我们的自由,反而会破坏掉原先的沟通渠道,最终使得我们沦为工具的奴隶。因此,如果我们仍旧沉迷科学的诱惑而未能做出有效的选择,人类就还未真正迈入现代世界的门槛。

独辟蹊径地反思科学

图片

作者指出,我们是通过一套科学理论来描绘外部世界的,由于科学理论本身不断在发展,所以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实际上一直在改变。因此,没有理由说现在我们描述的东西就是事实。因为科学一直在发展,我们总是要用新的结论去取代旧的结论,也就是说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不等于正确包含两层意思:一些被我们称为科学的东西其实并不正确,还有一些我们都认为正确的东西其实不是科学。与一个世纪前相比,工业革命以降的科学发明已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世界,如今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被科学技术所左右。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休闲娱乐,科学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社会中。可以说,从清晨起床到深夜入睡,每个人的每一天都离不开科技。

然而,作者提醒我们,科学不是纯粹善良的,它的危险性并非危言耸听,很多时候它还会威胁到人类的安全。例如核电的清洁、安全、高效的说法几乎都有问题,最为致命的是核废料的处理。在工业化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对科学持有的态度也越乐观。但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却相反,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增强,公众对科学的态度变得更为谨慎。一些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进程中,都面临着从“理想型科学文化”转向谨慎的“怀疑主义文化”的变化,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科技的弊端。作者反复强调:科学是工具,不是目的。科学的诞生为现代世界带来了普罗米修斯之火,但也将我们置于万劫不复深渊的边缘。

如今,对科学的崇拜正在演变成一种现代宗教,科学家像是教皇,他们掌握着解读“自然之书”的无上权力,任何对权威的质疑都会被视为是对真理的不虔诚。与此同时,科学的进步还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所有的问题都将被未来的技术解决。这种乐观的判断反过来又加速了科学的发展,于是所有人都要被迫搭上这趟不知道去往何方的“欲望号快车”。作者指出,反思科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科学技术是否发达无关。反思科学也并不意味着妨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只会有助于其更加健康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如果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刻地反思自己,更自觉地抵制资本的不合理要求,更主动地接受伦理和法律的约束,而不是在“科学高于一切”“科学无禁区”之类的口号下盲目发展,不断触碰伦理道德的红线,科学必将得到公众更多的爱戴和支持,这显然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新媒体的利弊

图片

书中讨论的问题涉及当下最热门的科学话题,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利弊。作者认为, 互联网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作为通讯工具的互联网,一是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互联网带来的利好基本上集中在作为通讯工具的这一边,其弊端主要是作为新媒体的那端所产生。互联网的弊端首先是它正在矮化我们的文化。网民成分的剧烈演变制约着互联网,凡是商业化生存的东西,它就有这样一个机制,必须让去看它的人越多,其日子才越好过。中国互联网上超过70%的网民都是中等以下学历,而且是低收入者,网民的主体决定了他们对这个社会的满意度比较低。商业化生存加上无法完成付费方面的受众分层,这两种机制同时作用在互联网上,它就会产生内容不断低俗化的必然结果。近几年一些互联网上的新媒体,集传播与社交于一体,异常火爆,规模迅速扩大,正在剧烈推动互联网新媒体内容的低俗化。不仅如此,由于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选项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仅对你没有意义,而且几乎可以肯定还对你有害。在给出无穷多选项的互联网面前,你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而低俗东西的占比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低俗的内容就淹没了高雅的内容。因此,归根结底就是互联网提供的无穷多的选择,其实对于我们弊大于利。

此外,公众在互联网上的发言权,很多情况下是徒有虚名。互联网新媒体的无穷选项只会浪费我们更多的时间,同时你自己的发言权其实也被湮灭了。作者坦言: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能够更多地缠着你,对你的时间和注意力的侵夺更为严重。在手机上,实际上你能读到的东西大部分都没用。智能手机使得工作变得更为便利,这是作为通讯工具的互联网优势。而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你很难找出它有多少积极作用。因此作者建议,我们对待移动互联网要抱有戒心,不要毫无保留地去拥抱它,而最好是远离互联网。

热点问题的个人洞见

图片

江教授不仅是博学的智者,亦是真正的勇士。他关于诸多科技热点话题都给出了令人脑洞大开的另类诠释,这些不同流俗的洞见,恐怕会让主流科学界如芒在背。他对科学的一些总体判断,诸如“科学不等于正确”“科学是一把切菜刀”“科学已经告别纯真年代”,都远远超出了普罗大众的认知,对当下的流行观念构成了挑战。作者认为,纯真年代的科学不爱钱,而告别了纯真年代的科学爱钱。向科学要生产力,就无法不让科学家爱钱。科学与资本一旦结合,科学就告别了纯真年代。经济利益对科学自身的发展及其纯洁性都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在技术和资本紧密结合的今天,许多“科学问题”已经不再单纯,它的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利益关系。科学和资本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常成为资本的帮凶,或者说成为资本增值的帮凶。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近十年来,已经揭露出来的科学造假事件,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生物医学领域。这是源于该领域和资本结合的最紧密,经济利益的诱惑最大。

如今,医院里的过度检测、过度治疗、过度护理实际上都与科学的进步相关。用科学包装的医疗容易获取人们的信任,但实际上到底有多大效果难以验证。如长期坚持用钼靶检测,并不会增加乳腺癌的检出率,也不会减少乳腺癌的病死率。前些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令人发指,但三鹿集团“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研究及其配套技术的创新与集成项目”曾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技术实质是添加三聚氰胺以提高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性。因此,很多科学问题若是从利益的角度去深究,就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纯粹了。作者指出,全球变暖的议题就是西方人针对中国的崛起设置出来的。谈到气候变暖,我们都会联想到环保的重要性,这当然没有错,可问题就在于我们还无法确证气候变化就是由于人类行为造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减少碳排放会压制工业国家的发展。既然科学已不再纯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爱戴它?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对科学没有深入的认识。韩国的研究显示,科学知识与科学态度之间呈负相关,而这种联系的差异程度还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

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图片

作者认为,人类现在研究的很多高科技中最危险的是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带来很多伦理问题,未来最严重的问题是基因歧视,但其对人类文明的危险性远不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最大的危险在于,人类可能会毁于对技术的失控,一切等我们想要刹车之际为时已晚。正如先哲所言:未来世界将是一场智能机器与人脑极限之间进行的艰难战争。作者将人工智能的威胁分为近期、中期及远期威胁三种。近期威胁包括:它正让许多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失去工作岗位。那些没有工作的人,可以用无限的时间来积累不满,谋划革命,于是就会危及社会稳定。加入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更为可怕,研发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本质上和研发原子弹一样,就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杀人手段。中期威胁是:养虎为患,可能出现各种人工智能的反叛和失控;更为危险的事情是,人工智能有了学习能力之后,会变得比人类更聪明。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结合以后,危险成万倍增长,其可怕前景包括:互联网可以让个体人工智能彻底超越智能的物理极限;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以难以想象的速度,瞬间从弱人工智能自我进化到强人工智能乃至超级人工智能,人类将措手不及乃至社会完全失控。远期威胁:从终极的意义来看,人工智能是极度致命的。从根本上来说,人工智能若能像我们现在所希望、所想象的那样无所不能、听话、不学坏、至善全能,这样的人工智能将最终消除人类生存的意义,所以有赖于人工智能的文明都将灭亡。

因此,当每个个体都变得没有生活意义的时候,整个群体就注定要灭亡。最终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结论是:人工智能无论它反叛也好,乖顺也好,都将毁灭人类。尽管有识之士已逐渐认识到科学所显露的弊端,但只报喜不报忧的科普,对公众和国家都是不负责任的。为此作者呼吁,为了人类文明的续存,有良知的科学家应该承担起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