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名】祝桥本姓“竹”

 小藏身馆 2021-12-24

       祝桥原是一座古桥,横跨于南汇五团的内捍海塘上(俗名老护塘)。400多年前,乡民们叫做“竹桥”。

图片

       原来在明嘉靖年间,倭寇经常侵扰川南沿海地区。为了抵御倭寇,明朝政府修筑烽火墩,组织官兵抵抗。六团人太学生乔镗一方面招募乡勇,一方面倡议在老护塘外开挖一条御寇河,以御倭寇。

       御寇河的开挖有利于防止倭寇入侵,却也带来了交通的不便。乡民为了到塘外去耕作,就在八墩南不到半公里的御寇河上用毛竹架了一座简易的小桥,“竹桥”由此得名并流传了开来。虽然到了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竹桥已初成集市,在竹桥原址造起了名叫“众济”的石桥,但“竹桥”名称依然未变,并沿用为集镇的名称。

图片

       到清末民初,随着人们口头的流传,渐渐地掺杂了一些“竹家桥”、“祝家桥”的名称,又从“祝家桥”简化为“祝桥”。多个地名,杂然并存。从政府官方文件看,抗战前后为过渡期。1934年为“竹桥”,到1946年,则正名为“祝桥”了。

图片

       “竹桥”演变为“祝桥”之说,另有一个版本。据民国25年版《二区旧五团乡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知县吴熙(字次竹)和委员汪稚竹来检阅团练,与团练长储祝钧议聊镇名时说,我俩名字里都有“竹”,都是外籍人,还是用你储祝钧的“祝”字,“须以'祝’易'竹’字,人地相宜。”于是叫成了祝桥。知县一句话,改得了流传几百年的一个字吗?储祝钧是《二区旧五团乡志》的主编,难免有“李代桃僵”之嫌。

图片

       祝桥的由来,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直接由祝姓人家的桥变来。但查当地史料,既没有一个祝家村庄,也没有一座桥梁叫“祝家桥”的。即使民国25年出版的志书,也否定了这种说法。          

图片

       往年,闭塞的小“竹桥”;今天,繁华的新“祝桥”。它的名称原来是“谐音假借”,经过长年的口头流传这样演变过来的。

文字选自《南汇老地名》

编辑:三文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