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纱豰行依旧熙熙攘攘,只是当年的纺车早已吱呀吱呀着在历史中远去了。各种门店都挂着三苏或东坡的招牌,满大街都是冠名东坡的特产。 苏家的老宅子,元代开始建三苏祠,沿袭至今。靠着三苏祠一侧,还仿建了一座宋城,各种餐馆茶馆,帘旗飘飘,一眼望去,还真有点宋的味道。 我们把所有带东坡二字的菜式全部点了。有: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笋,再加上豆花、血旺、冻粑,捧着一肚子东坡美食,瑄见到什么都要冠名东坡二字。于是我又毫不犹豫打包了东坡扣肉、东坡泡菜、东坡龙眼酥。 物质极大丰富了,就开始精神的灌溉。在三苏祠里来回穿梭,看苏家的书房、客厅、花园,浸泡在历史的回响中,不知今夕何夕。 于是,做通瑄的工作,直奔苏坟山而去。山路小到让我一路都担心万一对面来车怎么办,导航还一度失去了方向。幸有东坡庇护,终于顺利到达。墓园空旷幽静,绿树茵茵。只是苏轼笔下的短松冈似乎模样大变,我上上下下跑了几个来回,没见到几棵松树。不过园内有好几处挂着牌子,牌子上写着:绿化保护。希望是种下了短松吧。 大门口上书景行行止,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一门三文豪,绝对的不可复制。不只是这一千年,而是我们已知的这几千年,谁可替代苏家,替我们守望精神家园? 掩面从墓地走出,天开始阴了。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人世间的一切,所能换来的还能有什么?愿你终于等到他。他说过,门前流水尚能西。 附 1995年7月18日 旧记 等电话,访友,看老师,不知不觉,一星期就过去了。在家里的时间轻轻巧巧便溜过了。 那日在供销商场一门口见到一个被遗弃在地的小孩,一见之下,心中倍觉惊骇。小小的身体躺在一张破纸片上,红衣蓝裤,闭着眼只是大哭。惊骇之余,买了一瓶酸奶递给附近一位老大娘,她蹲下去小心地喂。小家伙竟是立时止了哭,尽情地吮吸。又给他买了一瓶置于一旁,心里十分不舍地走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