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9年冬天,杜甫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 760年春,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告别成都,开启老病有孤舟的生活,流落四方。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其实他在成都生活的时候,草堂也曾历经劫难,比如秋风吹破,比如稚子抱草,但是一个人的伟大就在于,自己的房子破了,心中却依旧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70年,杜甫在饥苦之中漂泊至耒阳,好心的县令送来酒肉,饿了许多天的杜甫,一顿饱餐之后,在孤舟上逝世。 唐末,韦庄找到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从那时候,直至现在,我相信一直到将来,这几间破草房,都会是我们精神的殿堂。 为了配得上诗圣在成都难得的安逸,我们特地先去草堂附近吃了顿火锅,既便宜又美味,店家送完小吃送水果,送完饮料送点心,又一次撑个半死扶墙而出。 花径不曾缘客扫,也无须扫,千载以来,恐怕没有谁觉得自己来到这里是做客的。那隔篱呼取尽馀杯的老醉翁,那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小百姓,那可爱深红爱浅红的赏花人,不就是我们自己么? 除了八月秋高风怒号的日子,杜甫在这里的生活其实真是很惬意的。尤其是春天。迟日江山丽的时候,花重锦官城,但见群鸥日日来,春光懒困倚微风。草堂春睡足,起来时窗外已是日高,再去江畔独自走走,无意便可见到黄四娘家满蹊的花儿,在春风中散发着芳香。 今天虽是夏日高照,草堂里树荫遍地,到也不太炎热。我在茅屋、北邻、南邻之间来回穿梭,想象着那时候的杜工部,非常高兴他能享有这一段岁月。 这些年,几次到成都,因为种种机缘,都没能到杜甫草堂。今日终得一见,虽明知都是后世所建,仍觉不虚此行。 我们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草堂,草堂外,花径旁,一样是鲜花盛放。 附 1996年7月19日 旧记 晚上不知怎么就做了这么一个梦。认识的一大帮子人都溜进了梦里,却没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乱糟糟地吵吵闹闹,没有一个人来帮帮我。 睡醒后只觉难受。我不知道到最后是谁离开,谁留下。侬住君去,都是一样的心碎,风起也,声声雨,风定也,声声雨,总是逃不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