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之前好好查了一下,实际上发生在这里的大规模战役还真不多,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吧。 山海关古称榆关,隋朝开始建关。唐太宗征高句丽,还曾经过这里。之后不用说,大家也明白,五代、宋、元,这片土地跟中原王朝压根就没啥关系。只有陆游,一再写到了这个他一生从未到过的地方: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榆关瀚海知何在,目送飞鸿入暮烟。梦中的土地,直到明朝才重新踩上脚印。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距离古榆关不远,开始修筑新关城,因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名山海关。 山海关离北京不到300公里,中间全是大片开阔的华北平原。可以想象,假如北方的骑兵越过山海关,必成摧枯拉朽。所以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山海关终于在历史上拥有了崇高的地位。天下第一关,控山扼海,捍卫京师,该是何等雄奇的所在。 可惜,再牢固的关隘也是要被突破的。山海关城防不可谓不严密,兵力不可谓不充足,火器不可谓不强劲,可是为红颜也好,为保命也好,总之,高高的城墙还是抵不过人心,那位当年能在乱军中从容杀出血路的吴三桂,选择了调转枪口,一路由北向南亲自杀开新的血路。时也?势也?离开了山海关的他,最终被绞杀。而山海关,变成内关之后,更是渐渐褪去了军事功能,成为商业和交通集散地。 五年前的今天,从天津去沈阳的旅途中,我们选择到山海关停留,见到的便正是这一派商业景象。 城楼下熙熙攘攘俨然是个市场,一堆又一堆小摊,卖着义乌出品的小物件。袁崇焕的雕像隐藏于市,估计也没多少人认识他了。一进关城,讲解便建议所有人参观城墙上的老庙,又是抽签又是开光的,整得我们寻古的心情大受影响。在“天下第一关”的巨匾下拍个照,决定去老龙头感受一下长城入海的豪迈。 踩了辆三人单车,晃悠悠往海边去。午餐时间到,随机吃个路边摊,简简单单的炒面,倒也挺美味。不断有游客来用餐,都是拖家带口休闲行,当年战火纷飞下的离乱,完全感受不到了。 来到老龙头发现还要单独再买门票,一气之下决定学曹操,观海就好。 长城内的营营众生,终于不再需要它的庇护,长城外的芸芸百姓,也不再被迫金戈铁马,希望这样的日子可以久一点,再久一点。 附 2015年8月23日 旧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