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门学科的热门教授——孟国祥教授访谈

 Xiac2cmv1bxedf 2021-12-24

       525日晚,一条消息刷爆了“朋友圈”:525日下午,央视来到南京医科大学孟国祥教授家里,采访拍摄“烽火下的国宝”六集纪录片。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在医学院里的教授怎么会研究抗战史,而且引起了央视的关注?的确,在医学院里,历史是冷门,是小众,但孟教授却把它变成了热点。

    今年是我校建校85周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元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们联系到了孟教授,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医政学院的前任院长,希望通过采访,了解孟教授的个人奋斗历程,寻找南医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渊源。六月十日上午,我们一行八人如约来到了孟院长的家。

    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孟国祥教授:孟国祥,男, 1952年生,江苏金坛人。1982年于南京医学院马列主义师资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5-198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曾为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2012年任医政学院党委书记、院长。2012年至今任康达学院人文与管理学系主任。主要从事政治理论和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中国抗战损失研究、对日索赔史研究,以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著(合著)12部,如《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国共抗战大肃奸》、《蒋介石六面迷云》、《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民国司法黑幕》,译著《紫禁城的黄昏》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20余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97年评为江苏省高校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1999-2000年度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著作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九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第五届)各一项。

    就学院的发展历程和个人的学术经历,孟教授为我们一一进行了解答,并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研究生们寄予了殷殷期望。

学生:原本25号就来拜访您,但正好与央视的采访冲突了,所以推迟到今天。正好想请您谈谈央视采访的详细情况,可以吗?

孟教授:是的,他们想了解抗战时期文化内迁的过程。正好商务印书馆约我写了这本书《烽火薪传——抗战时期文化机构大迁移》。里面系统讲述了文物、图书机构、艺术团体、书业报刊的内迁过程。所以他们找到了我,希望我系统介绍一下这些情况。节目将在今年的“七·七”或“八·一三”播出。这本书我花了两年时间,查阅了大量一手资料,如《北平日报》、《申报》等老报纸,而且每一个数据都是有出处的,大部分都来源于档案馆。与以往的相关著作不同的是,我特别关注了这些内迁的决议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时候决定的,为什么要转?其间有赞同的声音也有激烈的反对声,不同的意见最终是如何达成一致的。为什么要分三路迁移,最终又为何迁到乐山?通过这本书,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文化的坚守”。了解这段历史,就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永远不可战胜的。抗战的时候,我们只有108所大学,而且大多集中在沿海城市,在校生总共只有四万五千人。要保存文化命脉,我们进行了高校的内迁,一年半时间,有89所高校内迁,过程非常艰辛。还有工厂的内迁,这是我们民族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把这段历史写出来是很有意义的。我们都是搞思政的,要有情怀去做这件事。文化是人的承载方式,人的一生要有所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从事的人文学科是非常有价值的,虽然它是隐性的。

学生:您是77级的大学生,也是文革结束后我们学校招收的第一届,您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孟教授:对,我是77级的学生,最初也只是想考上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吃皇粮解决温饱。但人是会成长的,上学后慢慢就有了变化。毕业后我留校了,和我同时留校的还有冷明详教授。留下来之后想的就是好好干,什么时候能升讲师,之后是副教授、正教授。我的副教授和正教授都是破格的,92年升副教授,97年升正教授。本来正教授还要早一年,当时张振声校长找到我说“小孟,你是搞人文的,医学院校里很多医学专业的还没升副教授,你就要升教授,跑这么快啊?明年再破格吧!”就是这样,我在77400多同学里也是第一个升正教授的。而需要与追求都是在不断提升的。教授也升了,就想一定要做点事!我不是讲大道理,人生一定是有意义的,我们都是为意义和希望活着的。到我这个年龄我就在想,人总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如果你没有什么创造,那多活十年少活十年,没有什么区别。人在社会上要留下一点痕迹,没有白来。正如史铁生说过:“人生一定要寻找意义,如果没有意义,你就赋予它意义。一旦赋予它意义,生活就有了意义。”

学生:最初您是怎么选定研究抗战赔偿这一研究方向的?

孟教授:做研究要有自己独特的领域。我非常感谢我在北师大读研时的导师。他教会了我们研究的方法。别人写了两点,你补充了一点,这不是创新。你要提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哪怕可能是错的,只要能自圆其说,也是创新。当时导师给我们每人一摞马列主义原著,让我们自己去读,写心得,别人写过的大道理,套话不要写,逼着我们去找新的角度。这就是研究的过程。后来老师建议我从二战史入手,因为党史的资料研究的人太多,且很多资料没法找,考虑我在南京,建议我研究抗战史。而我在档案馆反复看大量的材料后,发现,以前别人也研究抗战史,但从来没有提出过损失问题,到底损失有多少?于是这就成了我的研究方向。但是一开始,我的文章没有杂志敢发,在当时被认为是破坏中日关系不让发表的。后来中日关系出现问题了,大家才开始研究。在我们的呼吁下国家花了几千万,搞了战战损失调查,出了两本书。认识是有个过程的。比如:日本民众在侵华战争中的责任问题,以前认为民众是没有责任的。但我认为,他们是协同者,打胜后首先获利的是他们,向中国东北移民了80万人,多少黄金白银被用于他们的教育、办铁路。战争一定是国家对国家,民众对民众的,怎么可能没有责任。日本有反战的吗?又有多少反战的呢?搞研究还是要有眼光的,可以平凡,但不要平庸。

学生:原本您可以安享晚年,为何会选择退而不休?

孟教授:毕竟在学校工作教学四十多年,也当过医政学院院长。康达学院这边刚办起来的时候没有人,都是新的老师。过去在南医还没有分开时,也都是大校老师去上课。易地办学,一年招几千名学生,师资就出现了新老交替的断层。所以管理系这里就需要老的教师去带一带。在我还没退的时候,学校就请我和一批老教授过去。还有一个原因,和学生是有感情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荣誉感和责任感。一定要关心学生,这也是我们医政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个好的传统。以前甚至学生来问我,孟院长您帮我看看男/女朋友行不行?我认为我在医政学院包括在康达学院,最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本书,而是你培养的人。这是一生的财富。所以王心如副校长跟我讲:“孟院长,你写那么多书干嘛?写不完的,你给我把专业办办好!”这句话真是大道理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的培养,太重要了。我到连云港到康达学院,心想,如果我不把这支队伍带起来,我就白来了。毕竟我的经历阅历在这,专业设置、课题申报,该怎么弄,至少我有点感性经验吧!康达学院的学生见到我,都叫我孟爷爷!很亲切的。学生毕业、考研,我多方推荐。我认为做点有用的事还是很有意义的。有一次去桂林开会,学生知道我去了,非要请我吃饭,带我逛夜景。当时我和周绿林一起去的。周绿林感慨说:“你的学生情商真高!”学生说:“不是这样的,是孟院长真是关心我们学生,他能叫出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名字。”的确,康达学院第一届管理系163位学生的名字我都能叫出来。163篇论文,我每一篇论文都看。就这点小事,但学生就会记住你。再举个例子,有一届学生也不和指导老师联系,到了六月份一次都没联系过,指导老师不带了。当时真是恨铁不成钢,我完全可以一推了之,之前都说过,你自己不联系怪谁?但我不能这样做。最后,我重新给他们想题目,十天之内重写一篇论文,最后都通过了。后来的教师节,在各地工作的学生联名寄了锦旗来,每个人都签了名,给我发了信息“感谢您在毕业论文时给了我们救命稻草般的帮助。”你们以后不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表,一定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不要一天到晚讲大道理,要用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勤奋的工作,赢得同学的尊重,也对得起我们这份职业,对得起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我们的培养。

学生:您如何看待我院从社科部到医政学院,再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最终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更名?

孟教授:你们赶上好时候了。49年以后,我们学校就有一个马列主义教研室,喻体宁、曹培文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都是从事这一块的。我是我们学校马列师资班培养出来的,一共十个人。当时因为文革正好有个断层,急需政教人才。那时我们进马列师资班还是很有荣誉感的,因为不是什么人都能进来的,是要经过政治审查的。后来我就留校了,刚毕业留校的时候,搞思政的不多,当时只有三门课,大家都不重视,在学校也没有地位。但而且我们那时候搞研究,全国大学学报都没有几家,历史研究的刊物就三家《历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要发文章很难。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心都在这,所以思政课越来越不受重视。比如中共党史课,后来很多院校都不招生了,我们就把马列室改为了社科部,搞社会科学。到了90年代,我们发现特别我们这样的专科性学校,做思政的地位都不是很高,怎么办呢?我们就想起来办专业,解决老师的出路问题。所以95年以后我和曹培文老师就调研了全国的各个医学院校,认为应该办自己的专业,培养医学管理人才,95年写的报告,最终在1997年,当时的社科部与公共卫生系联合招收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五年制本科生。2000年,成立公共事业管理系。20027月,在社科部与公共事业管理系的基础上组建医政学院。这时候,学院一共分两部分,管理学系和社科系,社科系就包含了我们今天的思政和人文两大块。改革开放到一定时候,一些社会问题又显现出来。意识形态的问题,思想的多元化,学生更加不重视思政了。宋平的孙子在清华大学针对这一情况写了一份报告,后来中央就开始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同时学报的建设开始放开,我们学校的学报又办了人文社科版,于是我们也有了我们的阵地。之后我们要办思政专业,卢建华老师在专业建设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了专业后也遇到些问题,招生人数少,很多学生是调剂过来的。而十八大以来,中央特别强调这方面的建设,之后就慢慢地把思政独立出来。后来我们与医政学院分开,改名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现在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也突显了国家对这个专业的高度重视。医学人文是我校的特色,是不能丢的。而思政,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非常难,因为人的思想总在不断变化。但如果做好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之所以叫思想政治教育而不叫政治思想教育,就是因为它解决的是人的思想中的与政治相关的教育问题。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我们没有自己的本科专业学生,这是劣势。但毕竟目前的形势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时候。最初我们还在社科部时期就是校党委直属机构,现在学校又派了校常委沈瑞林任我们党委书记,这充分体现了学校的重视,因此相应地在课题、经费、人员上都有了一定的优势。这是外力的推动。我们自己也应该更加重视,更应该努力把这门学科建设好!而且现在医院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多的。医学专业的博士生不一定能进医院,但思政人才是很紧缺的。希望我们也能抓住这样的机遇,多培养合格的思政人才。

学生:今年是建国70周年,请您结合您自己的经历谈一下您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孟教授:我是52年生的,完整的70年我没有经历过,但通过受的教育也了解到很多。新中国建国这一变化真可谓是开天辟地的,比如解放前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但现在我们的人均寿命有七十多了,江苏的人均寿命是78岁,到2020年将达到80岁。就凭这一点,这个变化就是惊人的。解放前我们是战乱连年的,我们的工业是多么落后,过去我们什么东西都用个“洋”字,铁钉叫洋钉,火柴叫洋火,还有煤油叫洋油,我们都是这样叫过来的。你们看看这个变化多大。一个是国家独立了,这比什么都重要。过去有人攻击我们党,说犯了多少多少错,但是我们看问题不能这样去看,共产党就一件好事没做过吗?看历史要宏观地看。中国几千年,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梦想。但在共产党这里温饱问题解决了。这是中国几千年都没有解决的。第二,国家的稳定、和平。中国几千年,特别是近代史,哪一年没有战争啊?就是现在,世界上哪一天没有战争?但1949年以后中国国内有过吗?没有!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幸运的。就凭这两点,中国共产党就是伟大的。从自身的经历来看。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很穷,我当时在农村干一天活,只有两毛七分钱。两斤大米都挣不回来。我773月到南京来的时候,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街口的几个银行,中中交农。汉中路以西往下关,都是破破烂烂的棚户区。金陵饭店37层要造的时候,南京一片反对声,认为这么偏的地方,造这么高的建筑,像根电线杆竖在那多难看。后来造起来了,要鸟瞰南京,五元钱一张票。那时候几十块钱的工资,花五块钱到上面去看南京。现在是不可想象的,三十七层算什么啊,这个变化多大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手机就不谈了,那时候我们的电话还要初装费,二千八,是我几年的工资。89年的时候还是计划经济,买自行车是买不到的,要票,二百多块钱,这是我三个月的工资。那时候我工资八十块钱一个月。现在一个月工资能买几十辆自行车了。82年我作为女婿到武汉,当时乘东方红号轮船两天两夜,跟同事要了票买了十斤猪肉带过去的。丈母娘说江苏好啊,能带十斤猪肉,放在现在不是笑话吗?还有教育,那时上千万人高考只录取二十万,但现在江苏一百几十所大学,还有几个高中生不能上大学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了。这个变化真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创造的价值是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过去人家是可怜你,不把你放在眼里。中国真的是大国了,在强国的道路上迈进了。我们应该感到无上的荣光和自豪。

学生:最后请您对我们提些希望和要求吧。

孟教授:首先,外语中一定要学好,这是工具。不论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目前我们和国外还有差距,要学习国外的东西,外语就很重要。比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那些概念、理论、体系,没有一个是我们创造的,所以我们要学好外语,与国际接轨,眼界才能开阔。

其次,干我们这行的要有责任感和荣誉感。作为思政课老师,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不容易。从内容上看,它是从事人的教育,思政课怎么让学生欢迎?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在上,学生耳朵都听出茧来了,如何讲出新意?如果不在研究上下功夫,我们可能还不如中学的政治老师。从方法上看,你如何去感染人?不论是教马列也好、教人文也好、教社会科学也好,都有这个问题。大道理和小道理要讲清楚,要给人以启迪。如果你是结合你的经历、阅历,你真正去研究过的,讲的与众不同,给人以感受,就会让学生记住你。比如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列主义?怎么选择的?为什么叫共产党,不可以改成社会党?如果这些问题你都解决不了,还上什么政治课?当什么政治老师?所以,学术功底一定要深,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多看书,我们张慰丰老师家里有那么多书,我们都要向他学习,一个大学老师家里没有书的话,还做什么学问?不要一天到晚看手机,手机里有知识,但没有系统化的知识是没有用的。

再次,作为一门学科,我们一定要团结,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一定要有团队。学科点的建设是要有支撑的。我们的短板是没有一流的学者一流的人才,在这方面你们也应向学校呼吁,多给我们在政策方面有所倾斜。

最后,作为学生,我们要知道,任何东西都是没有捷径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有的努力都是有回报的,就看你用心不用心。比如记笔记,不要觉得现在有PPT,可以不用记,在记笔记的过程中,你的思维能力、缩写能力、概括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记个几年下来,写文章都不用改。还有一句话,一个人想要好,什么时候努力都不算迟。你们现在那么年轻,未来一片光明,就看你怎么去努力,怎么去定位。平凡的生活也是生活,但人总是要有理想的。希望你们在工作方面如果以后是位老师,应该是让人记得住的好老师。

希望正如孟教授所期望的:思政专业能越来越壮大,学生们能学有所成,教师们能成为被记住的好老师!今天的“冷门”能成为未来的“热门”!一如我们国家的从弱变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