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人堂:科拉纳

 Xiac2cmv1bxedf 2021-12-24

9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人堂

     1968:科拉纳 

   哈尔·戈宾·科拉纳( Har Gobind Khorana,1922.1.9-2011.11.9),印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

印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科拉纳像

     科拉纳出生于印度旁遮普邦的赖普尔。他的父亲是赖浦尔的一名基层税务员,他是家里五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虽然家里经济状况很差,但因为父亲的开明,孩子们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

     科拉纳自小就很懂事,学习认真刻苦,成绩非常优秀。中学毕业后,他靠奖学金就读于旁遮普大学。由于受到宗教及种姓出生的限制,他在印度不可以直接处理活的生物体,因此他不能选择自己向往的医学专业,只能选择有机化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他研究的是生命现象,实际操作的却是有机合成,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对他来说其实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943年,科拉纳从旁遮普大学毕业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1945年又获得了硕土学位。随后,他离开印度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于1948年获得了利物浦大学有机化学博土学位。1948-1949年,他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在那儿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埃丝特·伊丽莎白·西博勒。

      1950-1952年,科拉纳在英国剑桥大学跟随亚历山大·罗伯兹·托德教授从事研究工作。1952-1960年,他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有机化学研究组组长。1960年,他来到美国麦迪森威斯康星大学,任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兼酶研究所所长,并于1966年加入了美国籍。1964年,他被聘为斯坦福大学特邀教授。1970年,他离开威斯康星大学去了麻省理工学院,一直工作到2007年退休。

多尼米加(1997):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拉纳

     科拉纳对遗传学研究的兴趣,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在剑桥大学(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那儿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担任研究员期间。他在剑桥大学托德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对核酸进行研究。

     1959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体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酶A,从而成为国际知名的生物化学家。1960年,他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转攻基因密码的破译。由于他长期在化学领域从事酶研究,因此首先想到用酶来帮助合成长链核糖核酸。

     科拉纳采用有机合成领域中的聚合酶合成出聚核苷酸。聚核苷酸是确定DNA模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物质,因此可以用它来检验遗传密码中的碱基排列。他用这种方法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最终破译了全部基因密码。就这样,他从有机化学的角度,为基因工程提供了化学理论基础,为人类对于生命科学的认知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

     因对基因密码破译、蛋白质合成机制方面的研究,科拉纳于1968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时获奖的还有霍利和尼伦伯格。1972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利用人造核苷酸合成了第一个人造基因。四年后,他宣布人造基因在细菌细胞内正常发挥作用。20世纪80年代,他合成了视网膜紫质基因——人类视觉中极为重要的感光蛋白质。

     科拉纳是美国生物聚合物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前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化学学会会员。除了诺贝尔奖,他还获得过许多其他奖项,如加拿大公共服务职业研究所金质奖章、德国哥廷根Dannie-Heinneman奖金、霍普金斯大学Remsen奖、L.G.Horwitz奖和拉斯克奖等。他的主要著作有《与生物学有关的磷酸酯化学的近期进展》《多核苷酸研究》《转移RNA基因的合成》《基因的总体合成》等。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1995):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拉纳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