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说医学史40:古印度的吠陀

 Xiac2cmv1bxedf 2021-12-24

邮说医学史40:

古印度的吠陀医学

     古印度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4000-3000年,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最早的文明。公元前3000-2000年,这一地区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4世纪,操印欧语的雅利安人从西北部大批入主印度,逐渐成为印度河流域的主要居民。

     由于部族之间矛盾不断,经常发生战争,促使奴隶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地位不同的等级阶层,即不同的种姓,包括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自由民和商人)和首陀罗(奴隶)。

     公元前10 世纪,印度雅利安人中产生了婆罗门教,其经典是《吠陀》。在梵文中,“吠陀”(veda)的本意是“知”,即“知识”“智慧”“启示”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圣经”。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和文体形式,主要文体为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用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初期最古老的文字著作,主要阐述宗教和生命哲学,包含了一些医药知识。

印度(1949):象岛石窟中的梵天、湿婆、毗湿奴三相神一体像。梵天、湿婆、毗湿奴是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其主要经典有《吠陀》《梵经》《摩奴法典》

     雅利安文化及其医学的来源是四卷《吠陀》经《梨俱吠陀》(Rigveda)、《娑摩吠陀》(Samaveda)、《耶柔吠陀》(Yajurveda)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一开始它们由口头流传,后来才被集录成文,写在棕榈叶或树皮上,得到传承。

     第一卷《梨俱吠陀》(又译作《赞诵明论》)属于早期吠陀时代的经典,“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于公元前1500-前900年间陆续写成,是四卷《吠陀》中最早、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是印度最早的医学文献,被看作印度医学的起源。

     《梨俱吠陀》中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神话传说,也有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祭司和巫术。书中提到伤口和蛇咬伤的治疗、如何取出箭头及截肢术以及许多药用植物,并提及麻风病、结核病、外伤等。

《梨俱吠陀》梵文手抄本

     第四卷《阿闼婆吠陀》(又译作《禳灾明论》)著于公元前7世纪,其中除了讲述礼仪外,还记载了77种病名及创伤、蛇、毒虫的病例,以及治疗这些疾病的草药,并提到妇人病和保健术,此外还记载了兽医学及解剖学的一些内容。

     婆罗门各派还编辑了一些文献,称为“梵书”,这些典籍中有散载的医药卫生及保健知识,作为一种法规、习俗在社会上流传。后来的《阿育吠陀》(Ayurveda,Ayur意指“生命”,所以又称《生命吠陀》,意为“生命的知识”)为续《吠陀》的书,是《吠陀》经典的补充,讲述了健康、医疗和生命学等,将医学分为八科:身病医方,相当于今天的内科;鬼并医方,印度人认为各种精神病是受鬼的影响;小儿方,为胎儿、幼童、产妇之治方;解毒剂论;长寿药科;强精药科。

     《阿育吠陀》提出了关于健康与疾病的三体液学说,是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的基础。三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三种体液(Prabhava)——气、胆、痰,这三者必须均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其体液太过或不足,平衡即被破坏,疾病由此产生。后来将三者称为原素(Doshas)。此外,尚有7种成分(Dhatus)即乳糜、血、肉、脂、骨、骨髓、精。一切食物均要化为七种成分。以后三体液学说又增加了血液,成为四体液学说,但它的基本理论不变。阿育吠陀医学不仅是一门医学体系,而且代表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流行于今的瑜伽(Yoga),是印度的国术之一,也是属于阿育吠陀医学的一个分支。

印度(1991):瑜伽。瑜伽源于古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关于身体、心理和精神的练习,通过提升意识来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对于养身保健、防治多种身心疾病均有功效

     妙闻(Susmta,音译名为苏斯拉他,妙闻是中国古代的译名),大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是印度古代伟大的外科学家,其外科手术独到,并精心设计了各种外科器械。他的著作述被编录为《妙闻集》,是阿育吠陀医学的外科代表性典籍。

     据《妙闻集》记载,人身有骨300,腱90,关节210,肌肉500,血管70,体液3种,感觉器官9种。书中所载外科手术包括切割、截除、划痕、摘除、缝合、整骨、穿耳孔美容术、疝修补术、鼻成形术等,甚至包括白内障摘除术、膀胱截石术、剖腹取胎、治疗肠梗阻等“高难度动作”,记载了从准备工具到正式手术的具体程序,记录了各科外科器械,还记述了外科人员的培训方法。

     《妙闻集》还记载了760种植物药,内用药主要有吐剂、下剂、喷嚏剂。除了丰富的植物药外,动物的骨、角、脂肪、肉、血液、乳汁和蜂蜜也常用于治疗。矿物类药有硫磺、砒霜、硼砂、明矾等,并广泛用汞来治疗皮肤病、神经病和梅毒。

     《妙闻集》还强调了医学道德,认为“医生要有必要的知识,还要洁身自持,要让患者信任,尽量为患者服务。”妙闻指出:“正确的知识、广博的经验、敏锐的知觉和对患者的同情,是医生的四德。”他还说:“一个人要是只懂一门技术,就像独翼之鸟难以飞翔;要是他能触类旁通,技术全面,那就像二轮马车一样,可以随心驾驭。”

古印度外科圣手妙闻正在给患者治病。妙闻作为阿育吠陀医学的杰出代表,不但医术超群,而且医德高尚,无愧于德艺双馨的赞誉

     阇罗迦(Chrana)是公元1世纪时古印度一位著名的内科医师,印度迦腻色迦王(Kanishka)的御医,著有《阇罗迦本集》一书,是阿育吠陀医学典籍中内科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印度内科学的奠基人。

     《阇罗迦本集》全书共8篇,计119章,包括通论30章,解剖8章,生理8章,病理8章,药物12章,治疗术30章,论感觉11章,洁治法12章。进一步阐发了古印度的医学理论,对病因、病理作了进一步研究,对有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的疾病都详加论述,尤其对热病、癫痫、肿瘤等的研究最为深入。

     书中很多地方讲到个人卫生,指出营养、睡眠、节食是养生保健的三大要素,强调精神调摄,规定了人日常生活的礼节和规律。书中还讲到运动的价值,认为运动能使身体发育均衡、关节坚强、令人快乐,并指出运动应适度,不可使之过度。

     书中记叙了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法,并记载了一千多种草药和少数矿物及动物药,载有药的形态、培植及收集的方法,指出良药应具备四种特征:药力强大,适合疾病,能与其他药混合,经久不坏。

除临床治疗外,《阇罗迦本集》也非常重视医生的医德修养。阇罗迦在书中指出:“医生治病既不为己,亦不为任何利欲,纯为谋人类幸福,所以医业高于一切。”这些医德思想,长期影响着古印度医学。

古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的传统养生学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