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用口罩发展史

 Xiac2cmv1bxedf 2021-12-24

//

医用口罩发展史

2019年12月8日,武汉爆发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案例,而正确佩戴口罩可以使新冠肺炎的预防与传染率显著降低,这使得人们至今仍然无法摘下口罩,可能至少在未来一年甚至多年时间里,我们都会与口罩亲密相伴,既然口罩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口罩是如何发明并演变为如今我们熟悉的样子的呢?

// 1、原始口罩与鸟嘴面具

       人类借助遮蔽口鼻的丝、绢织品以保持人际交流中的清洁卫生,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纪的欧亚大陆,波斯人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类口罩物”将不洁之物遮挡起来,古希腊、古罗马亦有类似抵御“恶气”的做法。在元代,口罩被用来减少食物污染,据马可·波罗记载, “在元朝宫殿里, 献食的人, 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 不触饮食之物。”这种由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口罩,被认为是最原始的口罩。


       1347至1353年,欧洲爆发了规模极大的黑死病,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当时西方医学界认为,黑死病由空气中的“瘴气”(在韦氏词典中,对“瘴气”给出了两种解释: “能致病的气体”和“导致空虚或堕落气氛”,有机物腐烂产生的有毒气体)引起,而乌鸦却常活动在瘟疫区,受乌鸦尖嘴的启发,人们发明了一种鸟嘴面具,面具两侧充满了草药或木炭之类的由消毒和过滤作用的物质,以抵抗瘟疫的传播,因此,鸟嘴面具便成为了中世纪欧洲医生的代名词。

2、莱德奇口罩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们了解了细菌学说,瘴气理论的流行随着现代微生物学领域的出现而渐渐式微。然而,防疫的技术却没有很大的发展我们经常认为科学范式的转变会很自然地形成技术突破,到19世纪末,所有用来对付细菌的技术都是模仿应对瘴气的技术,但随着细菌学的发展以及外科手术对无菌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催生了一门新的科学——医学细菌学。

       1895年, 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 从而认为人们讲话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于是, 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 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这大大降低了病人伤口的感染率。

       1897 年卡尔·弗吕格提出传染病的飞沫传播理论,认为日常谈话和呼吸所产生的带有细菌的小水粒能够传播疾病,同年,在弗吕格飞沫传播理论的影响下,波兰医生约翰·冯·米库利兹·莱德齐发明了只有一层纱布的简式口罩,并首次在外科手术中使用;1898 年,研究者进一步证实外科医生呼出的气体是造成伤口感染的原因,建议医生在外科手术中使用两层纱布口罩,而且口罩与口鼻之间应留有一定的空间,如果紧贴口鼻,口罩容易潮湿,其防护效果会降低,他还认为纱布层数的增加可能会提高口罩的防护效果,医用口罩的双重保护作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伯克利·莫伊尼汉也支持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佩戴外科医用口罩,他设计了固定纱布口罩的支架,既可使口罩边缘与脸部更加贴合,又可防止口罩滑落,现代口罩就这么诞生了。

// 3、伍氏口罩

       口罩产生于西方医学,最初在手术室内使用,用于防止病人伤口感染以及病人与医生间的交叉感染,然而,其第一次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却是在中国的东北。

       1910年冬,东三省爆发了大规模的传染病,时任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的伍连德博士在经过实体解剖后断定此病为肺鼠疫,同时也证实了此病并不是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通过跳蚤传播,而是通过飞沫传播。那么,伍连德,又是何许人也?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男,字星联,祖籍广东广州府新宁县(今广东省台山市),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剑桥大学医学博士(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先后在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德国科赫实验室从事传染病病源学和疫苗学研究。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创始人,中国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和医学史等领域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华人世界首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博士设计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

       用普通的医用纱布(9英寸宽)剪成3英尺长的布条,横向对折,两层之间放入一块4乘6英寸的药棉;纱布两端各剪2刀形成大约15英寸长的3条系绳,上面的绳子绕过耳上系于脑后,中间的绳子绕过耳下系于脑后,下端的绳子上绕系于头顶防止口罩滑落。这种口罩成本低廉,制作方法简单,在当时制作一个这样的口罩仅需2分半钱!

      伍氏口罩的发明,使得肺鼠疫的传染得到了实质性的控制,梁启超对伍连德博士大加称赞:“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博士一人而已!”称他是“国士无双”!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伍氏口罩在科学家甚至很多公众中暴得大名。全球各地的公司都增加了类似口罩的生产,以帮助减少流感的传播。“伍氏口罩”被各国专家称赞:“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如今所用的医用口罩,均效仿于“伍氏口罩”。

// 4、现代医用口罩

       20世纪60年代,医学界深受一次性商品消费文化和社会运动的影响,使用合成材料无纺布制成的一次性口罩逐渐普及并取代纱布和棉布口罩,这种口罩过滤效果良好,与脸部贴合舒适,使用方便,一次医用口罩在欧美成为主流,而在东亚各国,棉、纱布口罩仍被广泛使用,而如今医用口罩均由无纺布或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层组成,随着制造技术、使用材料和设计工艺的成熟以及口罩标准的设定,口罩的防护效力也将不断提高。

//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 “Definition of Miasma”: https: / /www.merriam-webster. com/dictionary /miasma

[3]George H. Weaver,“Droplet Infection and Prevention by the Face Mask,”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Vol.24no.3(October 1918).p218.

[4]Robert G. Richardson,Surgery: Old and New Frontiers,A Completely Revised Edition of The Surgeon's Tale,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68,p.79.

[5]John L. Spooner,“History of Surgical Face Mask: The Myths,The Masks and The Men and Women behind Them,”AORN Journal,Vol.5,issue 1 ( January 1967) ,p.76.

[6]Berkeley G. A. Moynihan,Abdominal Operation,Philadelphia and London: W. B. Saunders Company,1906,pp.25—27.

[7]礼露.伍连德:被遗忘的“鼠疫斗士”——东堂子胡同前的追思[J].学习博览,2008(6):50-52.

[8]江南.趣话口罩发展史[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0(07):41-42.

[9]Wu Lien-Teh,A Treatise on Pneumonic Plague,pp.393—394.

// 作者简介

周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八年制20级2班

本文为《医学史》课程作业

微信号 : YIXUELISHI

医学的历史与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