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寸话中医——李时珍

 Xiac2cmv1bxedf 2021-12-24

# 方寸话中医——李时珍 #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蕲春)人。蕲州依山傍水,山川秀丽,生长茂密的奇花异草中,夹杂着众多的野生草药。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代科学巨匠,享誉世界的《本草纲目》就诞生于此。

中国(1955):医学与药物学家李时珍

       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博大精深、分类科学、承前启后的本草学巨著,其研究的创新性、理论的系统性、文献的广博性、阐述的逻辑性、考辨的严谨性,均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

       李时珍生活在大明王朝,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执掌朝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日渐衰落,科学技术倍受冷落的时代。李时珍出生于一个世医之家,父亲李言闻是蕲州一带的名医,不仅医术精湛,还撰述医药著作,如《四诊发明》《人参传》《艾叶传》《痘疹证治》《四言举要》等。受父亲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

       少年时,李时珍经常随父亲上山采药,对山间田野的花花草草特别感兴趣,每次外出总要连根挖一些草药回家,栽在屋后的园子里。除了采集和种植草药外,他还帮助父亲加工、炮制、鉴别药材,渐渐对常见草药的生长习性和外部特征都比较熟悉了。

       多年来,李时珍目睹劳苦大众深受压迫、不堪疾患之苦,下决心继承家学,做一个为民疗疾的良医。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李家常受官绅欺侮,所以父亲希望他能走一条科举之路,读书做官。迫于父亲的压力,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的李时珍走上了科举之路。

       可是时运不济,李时珍连续参加三次乡试都以失败告终。20岁那年,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不断加重的病情几乎要了他的命,幸好有父亲的全力救治,最终用一味黄芩汤把他治好了。

       有了这番生死经历,李时珍毅然摈弃仕途,立志继承父业,献身医道。他一次次向父亲求情,表明自己的决心,还写了一首诗给父亲:

身如逆流船,

心如铁石坚。

望父全心志,

至死不怕难。

       至此,父亲终于理解了儿子的选择,不再反对,并尽心带教,把自己的医术倾囊相授。

       李时珍终于实现理想,开始了自己的医学生涯。他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白天,他跟父亲去给人看病;晚上,他坐在油灯前熬夜苦学。静静的夜晚,月亮流泻下浅浅的月辉,照亮了李时珍夜读的身影。

       由于勤奋刻苦,博学强记,他很快就掌握了许多疾病的诊疗方法,熟悉了大部分草药的用法,26岁时开始独立行医,医术日渐长进,没几年就有了很大的名望。

中国(1955):医学与药物学家李时珍

       在治病救人的临床实践中,李时珍认识到医生不仅要懂医理,还要懂药理。他大量阅读医药书,披阅了前代《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发现里面存在很多错误和混乱的内容,“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特别是许多有毒的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

      而且,前人对药物的分类也缺乏科学性,极易造成治疗上的混乱,甚至危及生命。自古以来,特别是自宋以来,我国药物学发展很快,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也不断增加,但这些均未载入本草书中。面对这样的现状,李时珍心中充满了忧虑,逐渐萌发了重修本草的念头。

       为了穷搜博采,他大量阅读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恰巧此时封藩在武昌的楚王听说李时珍医术高明,就聘他为王府掌管良医所。不久,他又被楚王推荐到京城太医院担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岐黄名家荟萃。李时珍进入太医院后,利用环境和条件的便利,不仅与各地名医广泛接触,还阅读了大量医药书,且对经史百家、稗官野史等也广泛涉猎,饱览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获得了官方与民间医药的大量本草信息。

       在太医院,李时珍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和国内自制的贵重药材以及各地运来的地方药材,加以认真比较鉴别,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积极参与药物研究工作,见识了许多珍罕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

       太医院的工作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他编撰《本草纲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马里(2011):李时珍

       仿佛一切已水到渠成。经过反复思考,一个宏大的想法在李时珍心中日渐成型了,他决定去修改、补充、完善本草学著作。

       他坚信,凭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凭着对黎民百姓身体健康所负的责任,凭着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苦干,自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于是,他终止了太医院的工作,借故辞官回到家乡,开启了重修本草的历程。此时,正值他人生的壮年。由于准备充分,起初还比较顺利,但随着编撰工作一步步深入,他愈发感到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且以植物为本,所以又将这些药物直接称为“本草”。由于从未有过一部能概括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因此李时珍责无旁贷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他意识到它的分量,但未曾料到药物种类竟如此之多又如此复杂,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实在难以做到心中有数。

       云一样的思绪,飘过来又飘过去,不知道该飘向何方。迷惘中,父亲的一席话启发了李时珍,让他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为了解开一个个谜点,求证一个个观点,他决定走出家门“遍访四方”。

       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以一个村民的模样,带着儿子建元、徒弟庞宪游走四方,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名山。他搜罗百氏,采访四方,深入实地考察,一一求证。他心中明白,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完成重修本草书的艰巨任务。

中国(2018):明代医学与药物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与儿子、徒弟一起,不辞辛劳地穿行在村镇山寨和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收集药物标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进行艰苦的实地考察。

       一路上,他亲自尝药辨味,力求正确无误,同时写下了百万字的考察笔记。在求证本草的同时,他不忘为民疗疾,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随着名声远播,渐渐赢得了“药王神医”的称号。

       李时珍肩负责任,身怀一腔热血,踏遍万水千山,在漫长的考察中历尽千辛万苦,为研究整理本草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是李时珍挑灯夜战的时候。

       他不顾白天的疲惫,借着昏暗的灯光勤奋撰述,参阅历代医药书籍800余种,以批判性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提出不同的意见,阐述新的观念。

       他几十年如一日,三易书稿,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终于在61岁那年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终于诞生了。

中国(2018):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以前药物学的总结、补充性巨著,包含了李时珍近30年的心血,这是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全书共52卷,分16部,60类,190多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时珍所新增,占全书药物总数的五分之一。

       新增药物来源,是李时珍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所收集到的疗效显著且被自己的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的药物。书中每种药物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地;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等。书中附有药方11096个,绘制了精美药图1100多幅。

       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集的精华,最大可能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且有许多重大发现和突破,是当时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也是一部闪耀着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药典巨著。

这部巨著包含了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和博物学知识,广泛涉猎古代文学、史学、地理学、物候学、中外医药交流史、动植物分类学和文献学。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之前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19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看到了200多年前的这部辉煌巨著,阅读了其中部分章节后,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欣喜,将它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正是这部著作,使达尔文的研究找到了历史依据,从而最终确定了进化论学说。

       《本草纲目》的问世,把中国本草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医药学及人类近代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俄、拉丁等多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风行全世界。

       因为《本草纲目》,李时珍成了世界公认的杰出自然科学家;因为他的突出贡献,195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世界文化名人”的桂冠授予了他,使李时珍这个名字与牛顿、伽利略、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世界科学巨匠比肩而立,为中华民族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

       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权威李约瑟在他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第一卷中所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中药书中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在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完全隔绝的情况下,能在科学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李约瑟还称赞李时珍为“药学界的王子”。

中国香港(2015):李时珍《本草纲目》

       在中国医学史上,李时珍堪称“药学之父”。他几十年如一日,跋山涉水,寻访草药,整理资料,重修本草,是一件需要巨大毅力和绵长耐心的事。

       抛开李时珍身上的荣耀和光环,纵观其一生,不难发现为了修改本草书上的错误,他呕心沥血30年,进行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索,克服了不知其数的艰难险阻,才最终完成了这一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如果没有爱民护民的大爱之心,没有惜民为民的医者情怀,是不可能成就如此伟业的。

       李时珍所处的是封建社会,他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传统哲学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历尽艰难,毕生实践,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这无异于万丈光芒照亮了当时愚昧封建的黑暗社会。

       李时珍是我国医学史和科技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留给我们的何止一本药学巨著,更有他的光辉思想与伟大实践。迄今为止,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以及在追求真理道路上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时珍在重修本草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医道的宣扬。他说:“医道,是用来维护生命的,而用之于社会则可以济世,所以医道实乃仁术。”完全可以这样说,李时珍正是拥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与人文情怀,才成就了他一生编撰药学巨著的伟业。

纪念封(1988):李时珍诞生四百七十周年纪念,设计者任宇签名钤印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YIXUELISH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