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綦江:有红军的地方就有念想丨金记者长征日记

 梦想童年594 2021-12-24

没有诞生过生死攸关的决定,没有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战役,没有留下广为称颂的故事。綦江,在红军行走的两万五千里宏伟地图上似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它是红军长途跋涉中的一个短暂驻脚点,匆匆而过,留下的点点滴滴却成为一方的念想,传唱至今。

↑红军当年走过的红军桥

9月28日,雨中穿过盘桓的山路,记者抵达位于黔渝交界的綦江石壕镇。八十一年前的冬天,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军委于1935年1月20日制定渡江的计划,兵分两路进发。一路由毛泽东等率领中央纵队从桐梓城北翻马陵岗进入赤水;一路由周恩来等率红一军团从松坎进占綦江石壕,造成佯攻重庆之势,牵制川军兵力。

↑红军留在石壕的物品

红一军团在石壕短短几天就匆匆过境,八十载斗转星移,石壕的长征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日益为人所知。在石壕,记者看到修缮的红军桥、红军洞;后建的烈士纪念碑、陈列馆;还维持着原貌的司令部旧址……石壕人小心翼翼地珍藏着红军留下的一点一滴,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条街就是一份纪念。

↑石壕红军烈士纪念碑

“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石壕最津津乐道的是红军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至今还口口相传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1月20日清晨,寒冬的雾气还没散去,石壕场上的居民打开家门,朦朦胧胧中只见满大街睡满了红军战士,有的蜷缩在街角,有的依靠在屋檐下,有的直接躺在大路边……在那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普通老百姓已经习惯各路不速之客的侵扰,被劫、被抢都是家常便饭,红军带来的震撼无疑直抵内心。即便是后来受主人邀请入住,红军也是自带炊具、盐、米,自己挑水、劈柴,尽量不给别人添加麻烦。如今当年的场景已经被绘成油画挂在石壕的纪念馆,每有游客至,石壕人总是不厌其烦重述当时的震撼与感动。

像是一股清新的风,红军的向上精神与慨然正气唤醒了小山村对纷繁战事的麻木不仁,石壕人抱着最真诚的热情欢迎红军的到来,端茶递水、借屋住宿、引路开道,这其中,最有名的是杜福生与红军的故事。

↑石壕镇今日风光

杜福生是石壕的一个穷苦农民,穷得买不起棉絮只能用棕垫当被子蜷缩在茅草房里过活。

1935年1月15日,红二军团的两名战士路过杜福生家,发现他已经已饿得不成人形,便将自己口袋里的米,连同从地主那儿收缴来的腊肉一块,煮给他吃,救了杜福生一命。杜福生很受感动,在红二团军前往贵州时,主动为其带路,历时数天,帮助红军顺利抵达温水。等到红军入黔,杜福生返乡,却遭到当地保正报复,最终因为不肯说出红军的下落而惨遭杀害。

红军长征过綦江,前后不过短短七天,像一次过境式的穿插,却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今天,曾经的小山镇石壕已经成长为生态旅游圣地,和石壕一样,那些红军爬过的山脉,淌过的河流,走过的城市,留过的小镇,时代正赋予其新的价值和意义。

推荐阅读

主编/李盛丹歌

编辑/李静

来源/经济日报(文、图、视频:记者李华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