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 真正善良的人,做好事不留名,无欲无求。 那些为了名垂千古而帮助别人的人,其实是伪君子。
人这一生,会扮演很多角色。儿童、儿女、父母、学生、老师、好人、顾客等。但是所有的角色,都不会长久,你希望能够把自己固定在某个角色里,注定徒劳无功,不如放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就是做人的最佳准则。 02 需要别人感恩,简直是强人所难。 唐代的无相禅师在寺院里打坐,一位旅客背着一个装有五十两黄金的袋子,走进来。 旅客非常虔诚地把袋子交给禅师。 禅师把袋子收下,然后自己去忙了,连一句“谢谢”也没有说。 旅客有些不满,认为禅师太傲慢无礼了。再怎么说,也是五十两黄金,不是一两个铜板。他小声地提醒,袋子里是黄金。 禅师说,他已经知道了。 旅客还是不满。 禅师走到殿堂里,说:“你怎么这么唠叨呢?你把金子捐给了佛祖,我为什么要道谢?如果我说'谢谢’,你就把'谢谢’带回家,你和佛祖不是'互不相欠’了吗?” 旅客立在那里,顿悟。
你送给别人一袋米,别人回馈你一个南瓜,这是礼尚往来,不是行善;你给别人一百块钱,别人说了无数句谢谢,你就是花钱买“谢谢”;你帮助同事工作,同事请你吃早餐,你就是变相赚钱...... 那些强求别人感恩的人,或者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感恩的人,好事做得越多,越令人反感。 有的人,在做好事的时候,请了很多的人拍照,还要发表长篇大论的报道,向被帮助的人索要锦旗。这样,真的太无耻了,把做好事当成了“走秀”,劳民伤财。 03 善良,本是“风过无痕”的。 美国商业巨子安德鲁·卡耐基,资助过很多亲戚,但是亲戚们很少说他的好话。当他把三亿多的财产全部变成慈善基金的时候,很多亲戚都在咬牙切齿地诅咒他。 为什么把钱送给别人,也不给亲戚呢?太不可思议了,真的里外不分。 在传统的观念里,一个人的钱花不完了,就要留给儿女。如果儿女不需要那么多,就送给亲戚。 因此,安德鲁被亲戚诅咒,一点都不奇怪。亲戚们并不记得,曾经得到了安德鲁的帮助,真是贵人多忘事。 现实社会里,兄弟姐妹为了争夺家财,闹得面红耳赤的事情,并不少;因为兄弟姐妹发展不平衡,穷人把富人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还嫌弃帮助太少。 对于不感恩的人,真的毫无办法。
一个不求回报的善良人,不管别人如何看待,都没有关系。正是:“人在做,天在看;是非曲直,自见分晓。” 明朝的时候,书生董奇和李万是同僚。 董奇因妻子生病,辞职回了老家。妻子病故后,家里一贫如洗。 李万向当地的知县讨要了三十两银子,送给董奇,并说,这是知县的恩典。 后来,董奇中举为官,和知县交谈,才知银子的真相。只是,李万早已辞职,不知去向。
《菜根谭》里写道“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一个人心无杂念的前提下,善良的本性才会出现,就像一轮明月,轻轻地落在平静的水面上一样美丽。你只能远远地看着“水中月”,却不要去惊扰。 烦恼的根源,在于“欲望”。向别人索要回报,也是欲望的一种。索要越多,人心就越肮脏。 帮助别人,就是把春风送到别人的家里,把温暖放在别人的心坎上。做过之后,就悄悄离开,去帮助下一个困难的人。如此反复,不分昼夜。 04 结束语。 为什么有的人,常记别人的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为什么有的人,把别人的好,当成理所当然?
儿女不懂孝顺,是被父母惯坏了。毫无保留地帮助儿女,却不逼着他们去创业致富,其实是为社会制造了巨婴,家庭被拖累,社会增加了负担。 得寸进尺的人,是因为你对他“有求必应”。即便自己受到了损失,还是碍于情面,给予别人帮助。 小人的来源,往往是大家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让小人一次次得利,尝到了甜头,从此变得气焰嚣张。
古人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在心田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用一辈子的时间培育它,人的精神就会越来越高贵,这是留给晚辈最大的财富。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