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深入理解法律工作的智识游戏 | 反方向·早茶夜读

 早茶夜读 2021-12-24

文  |  反方向

律师

大家好! 欢迎来到早茶夜读。我是反方向。本月和大家分享读法年的感受和总结。

在年底围观了无数突发的法律事件之余做总结,倒挺应景,毕竟是读法年嘛,离开法律事件的“读法”怎能名正言顺地呼之为 “读法”呢?话虽如此,说到总结,总是很艰难。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一员,因工作需要,时时读着书本上的法和现实中的法,同时以之为依据和工具,行使法以谋生。读法年,既是暂时忘记繁杂工作的逃离,又仿佛是一场深入理解我所从事的法律工作的智识游戏,感知远与近的张力。

古今对照的法治现场

从三月到五月,主题设定是“法制生活”,主题书有《红楼梦的法律世界》、《公主之死》、《杀戮的艰难》,内容涵括从大家耳熟能详的红楼生活到北朝公主被殴伤胎案,再回到海峡对岸死刑存废之争,围绕人的存在与生活,解析与之相关的法律,生动阐释了文学是活的文学,法律也是活的法律。

用“古今对照的法治现场”来为第一季的“法制生活”阅读作总结,主要原因有:其一,阅读书本上的时古时今的法制生活,终究为了思考或回归当下的法治现场。其二,人之存在或生活,必然面临个体生死、家庭、婚姻、干预与反干预等问题,围绕类似这些跨时代问题而展开的思考与解决方案,则可能存在时代、文明的差异化与多元化。其三,这一整年的杀亲案,如岳父灭门案、亲儿杀母案、亲父高楼扔子杀子案,都可与古代“容隐”(即亲亲相隐)和“复仇”观作细致的理念和技术比较,或者说,大体上这些案件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古代理念的现代活用。

抽象具象转换的制度在场

从六月到八月,主题设定是“法观中国”,主题书有《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窃书为雅罪:中华文化中的知识产权法》、《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从历史发展和制度演进演变层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探讨法律事件背后的理念与制度逻辑。

用“抽象具象转换的制度在场”来为第二季“法观中国”作年度总结,与这一季的阅读体验密切相关。这一季的阅读先是面对困惑满满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随后发现了非常喜欢的《窃书为雅罪:中华文化中的知识产权法》,最后读了《三案始末》。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作者对“法治”没有做词汇辨析和观念演变梳理。那么,法家之法与现代法治概念可以直接对接吗?二者的核心精神和原则有无重大差异?这些疑惑引发了我对“法律之儒家化是否为一个伪命题”的思考。《窃书为雅罪》一书则让我继续深入思考政治文化视野下的礼乐文化与刑名文化,思考儒家之法(权利义务对等)与法家之法(除王外人人平等无差别)。阅读《三案始末》时经历了明朝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与儒家经典《论语》重大问题之间的跳转,如三案都与宫闱密切相关,即外朝与内廷之间的张力,宫闱政治的伦理则需回到论语 “子见南子”中孔子的做法及其确立的基本原则,可“见”(维系政治关系表面的缓和、避免因非核心问题扩大冲突)而不可“失身”(循道守道,不因个人私利建立政治联盟),其中的分寸尺度拿捏则要求具有高超的政治手腕。

而在写上述总结时,突然涌出一个粗疏的想法,所谓“法律儒家化”(“秦汉的法律是法家所制定的,其中并无儒家思想成分在内。以礼入法是后来的事,法律之儒家化是逐渐形成的。”)这一命题,正如我早前认为这是一伪命题,或许可以抽象层面的法理和具象层面的法的体系两个角度切入。法理层面, 如汉代引经决议,儒家思想作为法理依据,为具体的司法实践确立了诸如亲亲相隐(“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反对株连(“恶恶止其身”)、“诛首恶”、 宽刑宥罪、刑罚适中等原则。法的体系角度,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慕周道对总结三代而确立“仁”与“德”的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占据的可能类似成文或不成文宪法的地位,且因其类宪法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笼罩、影响其他部门法。

内外流转间的主体认知

从六月到八月,主题设定是“西法东渐”,此季阴差阳错选择读的都是拓展书目,如《西法东渐:外国人和中国法的近代变革》《礼教与法律:法律移植时代的文化冲突》《英国巡捕眼中的上海滩》。

用“内外流转间的主体认知”来为第三季“西法东渐”作阅读总结,源于大的历史比较与对照。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西法东渐,与佛教入华夏的历程很有可比之处,二者对本土文明而言都属异质文化,都经历一个漫长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并在大变革大动荡时代获得民间与官方热烈且持续的拥抱。如果说文明是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必然具有内在的自我认知,在与外部异质文化的接触、碰撞过程中,不断形塑新的自我,此种内外流转的形塑可能会失去自身的一部分,自我的外部探求,会导致主体意识和认知的迷失吗?还是能够保有、追寻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辨认的相对完整的“自我”?

以上是我读法年的感受和总结,总结做完了,留下一地问号, 2021年转眼就要过去了,真急人!只有躺平,歇会玩会,积蓄力量,2022年继续好读书!


BOOK



重读现代经典小说,穿越民国三十年,在小说里读懂中国

杨早 孟岳著


2021年12月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小说现代中国


作者精选了1919—1948年三十年间能够代表时代、反映社会面貌的40篇现代小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除了政治风云、战乱变迁,小说里有普通人在“大历史”之中的心态、想法、行动,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生活细节。虚构的小说有着非虚构的背景底色,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与情绪,好的方法便是阅读当年广为流传的小说,与百年前的中国人沟通、共鸣。

目录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1919 |《孔乙己》

儿童视角之初运用

读圣贤书的无名之辈

1919共读

1920 |《风波》

智识者的辛亥之痛

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开创者和超越者

1920共读

1921 |《沉沦》

留学生涯的残酷青春

为什么能成为畅销小说

1921共读

1922 |《阿Q正传》

鲁迅用小说写了一篇杂文

国民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1922共读

1923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都市空间中的古典爱情

一个“上漂”的白日梦

1923共读

1924 |《祝福》

三个精神世界的碰撞

令人彷徨的鬼故事

1924共读

1925 |《潘先生在难中》

中产阶级的焦虑与恐惧

基础教育到底有多丧

1925共读

1926 |《少年漂泊者》

变革时代需要粗暴的情绪表达

这是成功的革命文学吗

1926共读

1927 |《拜堂》

汪大嫂,觉醒了的祥林嫂

汪大嫂不是祥林嫂

1927共读

1928 |《莎菲女士的日记》

新天理VS新人欲

为什么用日记体写小说

1928共读

1929 |《虹》

三个人合写的女性抗争史

“五四”女青年如何成长为革命者

1929共读

1930 |《丈夫》

该谴责丈夫还是同情丈夫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到底好在哪儿

1930共读

1931 |《水》

左翼作家交出的高分考试卷

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向左转

1931共读

1932 |《人生哲学的一课》《上海的狐步舞》

知识青年在都市找不到工作

魔都是一种“新感觉”?

1932共读

1933 |《子夜》

霸道总裁的欲望游戏

不是海派的海派怎么写上海

1933共读

1934 |《边城》

致理想主义的哀歌

这部高考名著曾经被封杀?

1934共读

1935 |《断魂枪》

有尊严的非遗传人

传武不能打,都赖老舍不让传?

1935共读

1936 |《理水》《骆驼祥子》

一篇小说形式的杂文

劳工不神圣,只想凭本事体面地活着

1936共读

1937 |《大波》《大小阮》

战争与历史的循环

为什么今天格外需要沈从文

1937共读

1938 |《华威先生》

战争让权力重新洗牌

要歌颂还是要讽刺

1938共读

1939 |《八十一梦》《偷拳》

新闻与小说完美结合

比写武侠更羞耻的,是在沦陷区写武侠?

1939共读

1940 |《在其香居茶馆里》《呼兰河传》

外来政权恶斗地方势力

与时代格格不入怎么办

1940共读

1941 |《在医院中时》《我在霞村的时候》

“新与旧”的双重落差

有家医院,专治你的丧

1941共读

1942 |《金鸭帝国》

童话外壳包装的社会发展史

谁拥有儿童,谁就拥有未来

1942共读

1943 |《倾城之恋》《小二黑结婚》

国家主义与个人叙事

只准女儿婚恋自由,不许老妈涂脂抹粉

1943共读

1944 |《四世同堂》

有明确目标的集体想象

当沦陷成为日常生活

1944共读

1945 |《长河》《荷花淀》

一本最像湘西人的书

文学的奇异果

1945共读

1946 |《围城》《寒夜》

“高等华人”的战时历险

婆媳矛盾背后是抗战胜利的寒夜

1946共读

1947 |《五子登科》《暴风骤雨》

黑幕+宅斗+反腐

湖南作家怎么还原东北土改

1947共读

1948 |《异秉》

拉着读者并排起坐行走

屎尿屁也忧郁

1948共读

后记一 时代的情绪

后记二 一群人一起读一堆书,想象一个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