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你变了!

 上帝也有烦恼 2021-12-24

在2021年清华大学本科生

特等奖学金答辩会上

电子工程系的刘坤瓒

以其特别的经历引发关注

曾经的他

体重200多斤

不擅也不喜运动

曾经的他

内向怯场

不敢表达自我

曾经的他

感觉周围同学太优秀

担心各种“硬课”太难

朋辈和学业压力巨大

然而

他一步一个脚印

让改变发生

从持之以恒坚持锻炼减重成功

到与队友一起夺得辩论赛冠军

从超七成课程达A级及以上评级

到成为系学生会执行主席

从致力于“6G”研究在国际会议上展示

到科创作品获得首都“挑战杯”特等奖

在清华的学习和生活

让他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

如今的他

已开启为人类谋福祉的奋斗征程

加油!

清华少年刘坤瓒!

图片

刘坤瓒近照

让改变在眼前发生

“改变”这个词高度概括了刘坤瓒的大学生活。从适应清华的学习生活节奏,到在清华充分挖掘自己的可能,刘坤瓒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改变,也帮助周围同学一起进步,在清华园留下了精彩的印记。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有着浓厚的体育氛围,更有着严格的体育锻炼要求。然而来到清华前,刘坤瓒体重200多斤,坚持跑完3000米对他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进入清华后,刘坤瓒在身边同学的带动下,从不擅运动,逐渐把下午4点集体锻炼中的长跑变成了自己的习惯。长期坚持之后,他不仅完成了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也在持之以恒的锻炼下成功减重。

除了对体育的恐惧,刚入学时,刘坤瓒还十分内向怯场。但为了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他从大一上学期开始就尝试参与辩论赛,在赛场上逼迫自己勇敢表达观点。经过一番努力,最终他和队友一起夺得了电子系在学校“清锋明辩”校园辩论赛上的第一个冠军。

在学业方面,电子系不仅藏龙卧虎,而且有许多全校出名的“硬课”,对此,刘坤瓒曾充满焦虑。压力之下,他快速调整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不求快但求稳,扎扎实实打基础。最终,他在包括电子系全部9门数理基础课在内的39门课程中获得A或A+等级,这些课程占到全部计分课程的72%,刘坤瓒也因此连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图片

2021年“清锋明辩”校园辩论赛决赛

让改变在身边发生

在不断挑战和找寻自我的过程中,刘坤瓒发现了改变的价值,他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能把改变的力量和价值传递给更多人?

在社会工作中,他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学习发展部到生活权益部,从班级到电子系再到学校,从组织篮球比赛、歌曲比赛再到组织辩论赛,刘坤瓒不曾停下为同学们服务的脚步,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改变在身边不断发生。

图片

2021年电子系学生代表大会

在校学生会工作期间,他多次参与组织校长接待日活动,活动话题包括学风建设、课程改革、便民服务和疫情防控等,涵盖了同学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积极配合电子系的核心课程研讨工作,招募专项志愿者开展对核心课程的调研,拍摄课程调研视频,参加核心课程组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研讨会,反馈学生对课程讲授、内容安排及考评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刘坤瓒认为,同学们的广泛参与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子系的核心课程建设。如今,对核心课程的调研反馈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一年,不仅电子系师生热烈参与其中,也广受其他院系学生会的关注和借鉴。

大三下学期,刘坤瓒当选电子系学生会执行主席,迎来了全面组织协调系内文艺、体育和权益等学生活动的新挑战,但他仍然坚持将优化同学们课内外生活作为开展工作的重点与核心。

让改变在未来发生

作为一名工科生,电子系主任汪玉老师评价刘坤瓒是“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典范”。因为刘坤瓒不仅在社会工作中服务同学,同时热爱科学研究,用自己的努力让改变在未来发生。

刘坤瓒的研究方向是未来6G无线通信技术,6G可能会为我们带来一场深远的革命,它将拥抱全息影像、无人驾驶和扩展现实等全新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标准,更关系到我国 “宽带中国”国家战略,在这一领域仍有许多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

图片

刘坤瓒在国际会议上做展示和讲解

刘坤瓒在研究中发现,随着通信设备的更迭,设备天线的数量也在不断地成倍增加。例如最开始使用的“大哥大”头顶有一根天线,而今天人们家里的路由器有的已经有八根天线,天线数量的增加大大提高了通信速率。然而,不断增加天线数量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会严重消耗用户功耗,使设备待机时间大大缩短。

为突破这一限制,受启发于6G备选技术智能超表面,刘坤瓒在电子系戴凌龙副教授和英国皇家工程院Lajos Hanzo院士的联合指导下,独辟蹊径地转用低成本的智能超表面来等效地替代大量天线,共同提出了一种混合式用户架构,有效节省了功耗,还帮助用户节省了成本,成功地把用户布置大量天线的难题变为可能。

刘坤瓒的这项工作以第一作者在通信领域历史最悠久的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其研究也受到了领域内专家的关注,IEEE知名期刊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的主编Macro Di Renzo教授评价“其概念创新和架构创新令他印象非常深刻”。

不过将一个全新的架构实际应用并不那么容易,因为需要经过软件和硬件的联合调试,这个过程中也困难重重。在一遍遍的完善和调试中,他不断鼓励自己:要想做富有挑战的研究,不仅需要具备学科交叉的视野和开放的态度,更需要培养扎实的动手能力,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终于,他所提出的混合式用户架构成功部署在了通信平台上,不仅受邀在国际会议ICCC2021中进行展示,这项科创作品也因兼具软件与硬件成果在2021年首都“挑战杯”中一举拿下特等奖。

除了混合式用户架构,刘坤瓒认为研究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很重要,近两年来他一直围绕6G智能超表面低功耗设计开展研究,系列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篇。

图片

2021年首都“挑战杯”颁奖典礼现场

2018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

邱勇校长嘱托同学们:

“要把为人类谋求福祉

作为最崇高的目标,

用一生追寻科学精神”

时光往复

刘坤瓒发现成长的过程

其实也是个人目标

不断改变的过程

从初来清华时希望提升自己

到初窥门道后

在社会工作中热心服务同学

再到今天

他真正开始了

为人类谋求福祉而奋斗的征程

刘坤瓒相信:

改变正在从眼前发生

从身边发生

也一定会在未来发生

在他成长的路上

一切都在积极改变

唯独

坚持理想追求卓越的初心不变

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抱负不变

//  人物名片 //

刘坤瓒,高中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电子系2018级本科生,电子系学生会执行主席,星火计划第十四期成员,曾获国家奖学金、第11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等荣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和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文字 | 电子工程系、张晓鸽

图片 | 刘坤瓒

编辑|张晓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