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唯有父母给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你们唯独有的关系是血缘亲情关系。但你不能用这个关系,去控制、绑架孩子的身体以及精神。父母给到孩子足够的爱,但是,孩子绝不是我们的中心。孩子成长了,独立了,也就从我们身边离开,去遨游他的世界去了。唯独怕的是,父母忘记成长自己,以孩子为中心,去遏制了孩子的成长,独立。蔡元培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听过小h母亲对他不好好读书的大声训斥,也听过小h的哭声。天冷后,早上6点起床对一年级小朋友确实有点困难,小h上早读课会有迟到,会闷闷不乐,小脸皱成一团。 小h母亲是越来越难办了,因为早读课的规则是上课不能迟到,老迟到就不允许读书了。(庄子网课6:10分开始) 小h母亲又想让这个小小男子汉,养成早起读经典的习惯,有时候会对小h大声以色,再加上小h学校的老师找过妈妈,让妈妈焦虑,着急了。只要看到小h不认真跟着读书,就强行让小h跟着读。从8月份,小h第一次跟着上庄子网课,就感受到小h在卖力读书,很用力,想表现好,让老师和妈妈夸奖。整节课一直指字,眼睛不离书,这不是一个7岁孩子正常的、自然的读书表现。(这样的“认真”是以前读经养成的习惯)最好的读经典状态,是身心放松自在的,是畅游在越来越熟的经典里,是孩子是一个孩子,不是一个书呆子。 所以很想找小h母亲聊聊,莫慌莫急,莫打扰孩子,孩子有他的读书节奏,成长节奏,老师也有老师的节奏,每个孩子的状态都在老师眼里。 但是,只有当一个人内心安静放松时,才容易与经典连接上。武志红说:“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会感到愉悦。”所以面对这样焦虑不安的孩子,这样焦虑不安的妈妈,好多次都按住自己,不要强行去和妈妈说大道理。孔子说:不悱不发,意思是一个人有了疑惑就会去思考,去研究。 而且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本源的智慧一直在那,只等自己去唤醒。答案和方法就在你心里,只要你静下来,回归到本源的自己。过一段时间,从成人早读家训视频,发现小h妈妈越来越积极开朗。而小h早起很快乐,不仅准时,还早到,一打开视频,就是一张笑脸。刚开始,内心有压力有焦虑,想的多,越想读好书,越读不好。 这几天听小h读书声音,是积极又活泼,这才是7岁的小少年啊,朝气蓬勃。 偶尔听到网络里传来小h妈妈的声音,是平和又放松的,真好!孩子的心在妈妈身上 孩子成长的根源在妈妈身上,老师和社会只是辅助作用,指路作用,只是点一下的作用。 如果母亲是不成长的,是焦虑不安的,作为老师,对于孩子的成长作用实在是少。因为孩子的心在妈妈身上,眼睛在妈妈身上,他长大后的一言一行都有母亲的影子。母亲给予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孩子一生的行为处事准则,比如我,到现在,身上很多地方都有母亲的影子。孩子在母亲子宫待了9个月,出生后又喝着母亲的乳液,夜夜躺在母亲的臂弯里,和母亲身心相连。再也找不到比这还亲的关系了,我们痛了,伤了,嘴里喊的是妈妈,我痛。而母亲的自我成长,母亲的为人处世,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看过很多名人传记,是的,很多人很有才华,有学问,但是并不幸福,有很多痛苦,为人处世极差,以至于长大后自己结婚有孩子,又给妻子孩子带来痛苦,严重到非打即骂。 还有很多近代有名的作家,以及古代的大才子,婚姻一塌糊涂,在我们女性看来是渣男了。 大部分原因是幼时没有从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爱,比如翻译家傅雷,有个悲伤的童年,母亲对他太严厉,伤害太多了,他长大后,就像一个刺猬,把身边人都刺伤了。也有很多活出自己的父母,孩子以此为荣,并向父母学习,发现自己,活出自己,成为光。比如苏东坡的乐观豁达,和母亲对他们幼年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记得当时看苏东坡传,被这样一位贤惠有德有爱心的母亲给感动了。只有先爱自己,你才能为别人赋能。为自己赋能,就是在为他人赋能。自己都能量殆尽了,怎么去帮助别人呢?(世人多是苦大仇深脸,欠债脸)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是光明智慧的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去闯荡世界,而不是父母的自我奉献,自我牺牲,让孩子一生都有压力。每个人也都是带着使命来的,作为父母,我们来此一世是为了什么?带孩子来到这个世间,我们要如何影响和引导他的一生?耕读方寸间,静观自在心,耕以养身,读以明道!朴真耕读居于乡村,开设国学经典周末班,假期营,线上早读家训班,儿童庄子班,晚读金刚经班,黄帝内经班,易简养生营,在大自然和经典中,让身心灵更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