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曉 | 《肉蒲團》詞語例釋

 殘荷聽雨 2021-12-25
Image
作者介绍:王晓,女,河北邯郸人,文学博士。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词汇研究。曾在《汉语史学报》《南开语言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容提要:《肉蒲團》的語言極爲通俗化口語化,書中使用了不少方言詞、俗語詞,是研究近代漢語詞彙的寶貴材料。本文對《肉蒲團》中“打肋磚”和“撒”兩詞進行了考釋。

《肉蒲團》(以下簡稱《肉》)又名《覺後禪》,是我國明清時期著名的豔情小說,在國內外影響很大。其語言極爲通俗口語化,書中使用了不少方言詞、俗語詞,是研究近代漢語詞彙不可多得的寶貴材料。本文選取《肉》中兩個比較難理解的詞語加以考釋,不當之處,望方家予以指正。
Image
《肉蒲团》日抄本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01

肋磚

送進去的時節,就像教化子打肋磚,要故意使人聽見,好可憐見他的一般。(《肉》第十回)


Image
《肉蒲团》日抄本 第十回(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按:例中“打肋磚”一詞頗令人費解,不過與之相關的“打磚”常出現在明清戲曲小說中。例如:

(1)(玳安)猛見一個狗領著個貧婆,拖個小瞎子進來,抱著一塊磚討飯,心裏好酸。……便說:“小花子休打磚罷!我也是才回來的,沒有家小,有幾個冷燒餅,你吃去罷!”(明·丁耀亢《續金瓶梅》第十六回)

(2)〔醜磚匄〕我先來,我拿著這塊刮金板裝作瞎子走向街坊,在那鬧市中跪下,把這根竹子夾在屁股後頭,……。〔作打磚介〕阿唷!阿唷!打死我花子了。(清·唐英《燈月閑情十七種·轉天心》第八齣)

“打磚”的含義,許少峰(2008:366)認爲是指“盲人用竹竿點地”,甚誤。因爲從例(1)(2)中,我們可明確看出“打磚”這一行爲所用的工具就是磚,竹竿並非必需品;打磚丐可能是盲人,也可能僅僅是裝瞎。王寶紅(2014:60)認爲“(打磚)在明清俗語中有着獨特的含義,指乞丐手持磚頭敲打前胸後背,甚至不惜砸傷自己,以求得圍觀者的施捨。”此說得之。
漢語中有“㼾甎”一詞,例如:

(3)人問:“如何是道?”或時答㼾甎、木頭。(五代·延壽《宗鏡録》卷九十八)

(4)丢了黃金抱㼾磚,擉落門牙往肚嚥。(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十八)

“㼾甎”指長方形磚。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四引《通俗文》云:“狹長者謂之㼾甎。”“鹿”有長方之義。《國語·吴語》:“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三國吴韋昭注:“員曰囷,方曰鹿。”字也作“簏”。如宋蘇軾《密州祭常山文》:“自秋不雨,霜露殺菽。黃糜黑黍,不滿囷簏。”“簏”的本義指竹編的盛器,較高。《說文·竹部》:“簏,竹高篋也。”“篋”多爲方形,而事物的“高”與“長”往往相通。
Image
许慎《说文解字·竹部》(中华书局1963年)- 簏字
黃金貴(1995:1185-1186)認爲“㼾甎”是東漢對條形小磚的稱呼,並說“今吳方言還用此名作砌牆小磚之稱”。此說法需再斟酌,說“㼾甎”是條形磚沒問題,但說是“小磚”則不準確。
首先,中國古代有一種大方磚稱爲“㽃瓳”。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三引《埤蒼》云:“㽃瓳,大甎也。”卷四引《通俗文》云:“甎方大謂之㽃瓳,今大方甎是也。”很多古代辭書都將“㽃瓳”釋爲“㼾甎”。如《玉篇·瓦部》:“㽃瓳:大㼾甎也。”《廣雅·釋宮》:“㽃瓳,㼾甎也。”這顯然與“㼾甎”是小磚的說法不合。
Image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三(海山仙馆藏书
其次,“鹿”以及從“鹿”得聲的字在文獻中經常指一些大的事物。如《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上:“鉅鹿”,唐顏師古注引應劭曰“鹿,林之大者也。”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一《州郡部》七:“《尚書》:'堯試舜百揆納于大麓。’麓則林之大者。”明蘭茂《韻略易通》上:“㼾:大甎。”
最後,現代吴方言中的“㼾甎(頭)”也不指小磚。如《丹陽方言詞典》(1995:309):“碌磚頭,大塊的磚。”
“㼾甎”也作“碌磚”,例如:

(5)用力磨碌甎,那堪將作鏡。(唐·寒山《寒山詩》)

(6)正如閙市裏颺碌塼,打着者方知。(清·吴榮光《辛丑銷夏記》卷二)

《漢語方言大詞典》(1999:6453):“碌磚<名>磚頭。吴語。”其實不光吴語,其他方言中也有“碌磚”的稱法。如《泰州日報》2015年5月31日曾載姚東社《打碌磚》一文,文中所說“碌磚”即磚頭,“打碌磚”就是“打磚”。
Image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碌砖词
書友余少平(摘自與余少平先生的私人通信2016年5月1日)認爲“打肋磚”的“肋磚”即“碌磚”的另一種寫法,“打肋磚”就是“打磚”,此說不誤。“肋”在很多方言中與“㼾”“碌”的讀音相同相近。如閩東方言中“鹿、肋”同音(葉太青2014:324),台北閩南話中“碌、肋”同音(侯精一、竺家寧1999:174)等。但應該指出的是“肋”並非“碌”的記音字,“肋”“碌”應都是“㼾”的記音字,“打肋磚”即“打㼾磚”,之所以選擇“肋”字,可能因爲人的兩肋與胸部緊密相連,由“打磚”的擊打胸部很容易聯想到擊打肋部,再加上字音相近,所以就將其寫作了“打肋磚”。

02


未央生在背後看了,還不知可是本人。直等他撒上褲子,掉過臉來,仔細一認,不消説是當初賞鑒過的,比初見之時更加嫵媚。(《肉》第十二回)


Image
《肉蒲团》日抄本第十二回(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按:此句中“撒上褲子”的“撒”,各版本均作“撒”。太田辰夫、飯田吉郎(1987:185)因無法理解此處“撒”的意思,而將“撒”視爲“撤”字之誤,而“撤”字又等同於“扯”,這完全是一種臆測,因爲“撒”字自可通。“撒”在明清小说中經常被用來表示用繩子等繫緊、勒緊之義。例如:

(7)那孫大聖早已知二魔化在葫蘆裡面,却將他緊緊拴扣停當,撒在腰間,手持著金箍棒,準備廝殺。(明·吴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五回)

(8)那大聖早已跳出門前,將扇子撒在腰間,雙手輪開鐵棒,與那魔抵敵。(明·吴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五回)

(9)那呆子把釘鈀撒在腰裏,整一整青錦直䄌,斯斯文文,走入門裏。(明·吴承恩《西遊記》第五十回)

(10)孟邦傑取了些散碎金銀,撒在腰間,紮縛停當,提了雙斧正要牽馬,却聽得莊前人喊馬嘶,摇天沸地。(清·錢彩《説岳全傳》卷九)

(11)叔寳吃了些,與馬也吃了些,多的包了,撒在鞍上。(清·鴛湖漁叟《説唐全傳》第二十七回)

劉懷玉(1986:172)認爲方言“撒”的本義是繫帶子、捆東西,這是正確的,但他又根據上述(7)(8)(9)三例說“撒”在“多數情況下已轉義爲插或別東西”,不確。因爲我們用“撒”的捆緊、擊緊義來解釋上述《西遊記》中的例子,也完全說得通。同樣,《漢語大詞典》根據例(8)(9)將“撒”解釋爲“插;塞進”也不準確。另外,劉先生僅根據《西遊記》的例子,就得出“撒”的動作主要是描寫粗俗人物用的結論也失於片面,因爲從以上例子可看出“撒”並無特定的使用對象。
“撒”的本義爲放開、張開。《集韻·曷韻》:“Image,放也。或作撒。”引申可指散放(如撒開)、泄出(如撒尿、撒氣)、盡力施展或表現(如撒嬌、撒潑)等義,這些都與繫緊、勒緊義無關,所以表繫緊、勒緊義的“撒”當是一個記音字。
我們認爲其所記之字當爲“殺”。
首先,很多方言口語中“殺”和“撒”讀音相同或相近(《漢語方言大詞典》1999:2120-2126,7019-7025),如吴語嘉興方言中“殺”和“撒”爲同音字(俞光中1988:208)。其次,“殺”在很多方言中有捆緊、束緊義。如《漢語方言大詞典》(1999:2120):“殺:捆緊、扣緊。吴語。”《河南方言詞語考釋》(2012:212):“用繩子捆緊,開封曰殺,讀[ʂa24];鄭州亦曰殺,讀[ʂa24]。”《濟南方言俗語》(2013:190):“【擼吐】應該緊的東西鬆脫了:繩子沒殺緊給擼吐啢。”表捆緊、繫緊義的“殺”組成複音詞(詞組),如“殺緊、殺掖、殺被、殺褲子、殺腰帶”等。因此,《肉》中的“撒上褲子”即“殺上褲子”,乃繫上、繫緊褲子的意思。
那麼“殺”的繫緊、捆緊義從何而來呢?
劉宏、趙禕缺(2012:212-213)認爲此“殺”乃“䌃”之音變字。此說稍顯牽強,其實“殺”本字可通,無需爲其另尋本字。徐啟庭(參見傅永和等2012:309-310)在論述“殺”的演變時,提出“殺”的收束義是從植物枯萎殘敗義引申出的,疑誤。我們認爲“殺”的收束、捆緊義,是從其本義殺戮、致死引申來的。《說文·殳部》:“殺,戮也。”《書·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將動物殺死是田獵、獵獲。如《禮記·王制》:“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宋李昉《太平廣記》卷四百八十二《蠻夷》三:“奇肱國,其民善為機巧,以殺百禽。”將莊稼、樹木等殺死是收割、砍伐。如《呂氏春秋·圜道》:“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資治通鑒·陳長城公至德元年》:“(和)千子前任趙州,百姓歌之曰:'老禾不早殺,餘種穢良田。’”元胡三省注:“今人猶呼割稻為殺稻。”將病痛殺死、除去則為醫治。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青蒿》:“(青蒿)殺風毒心痛热黃。”
Image
李昉《太平廣記》卷四百八十二中华书局1961年)
事物被殺死、除去則意味著生命的結束、終止,所以“殺”又引申出收束、終止義。
如宋歐陽修《水谷夜行寄子美聖俞》詩:“譬如千里馬,已發不可殺。”清佚名《劉公案·江寧府首部》:“大人聞聽殺住步,腹內說'何不進去看分明?’”用繩子等將事物收束起來,即是繫緊、殺緊。如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七回:“把皮襖叠了一叠,殺在騾上。”清佚名《劉公案·大名府三十部》:“徐克展、張、劉三人一見,心中大悦,并不怠慢,連忙都將長衣脫去,每人都穿上綁身小襖,一條綫帶殺腰。”
另外,還有一個“煞”也可表示捆緊、束緊義。如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一回:“次日出門,皮箱貨箱煞在車上,褡褳被窩裝在一旁。”清石玉昆《小五義》:“那女賊一塊青絹帕把髮髻紥了個挺緊,穿著一件綁身的青小襖,青汗巾子煞腰。”“煞”乃“殺”的通用字。《廣韻·黠韻》:“煞,同殺。”《資治通鑒·唐順宗永貞元年》:“叔文聞之,怒,欲下詔斬之,執誼不可;則令杖煞之,執誼又以爲不可;遂貶焉。”元胡三省注:“煞,與殺同。”

      参考文献:

      [1]蔡國璐.丹陽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2]董文斌.濟南方言俗語[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3.
      [3]傅永和等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
      [4]侯精一,竺家寧.臺北話音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劉宏,趙祎缺.河南方言詞語考釋[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7]劉懷玉.《西遊記》中的淮安方言[J].明清小說研究,1986(1).
      [8]王寶紅.說“打磚”[J].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5).
      [9]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葉太青.北片閩東方言語音研究[M].合肥:黃山書社,2014.
      [12]俞光中.嘉興方言同音字彙[J].方言,1988(3).
      [13][清]情隱先生.肉蒲團[M].思無邪匯寶(第十五集),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4.
      [14][日]太田辰夫,飯田吉郎.中國秘笈叢刊(研究篇)[M].東京:汲古書院,1987.

原刊《漢語史學報》第二十一輯,經作者授權刊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