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亲征瓦刺,随军带着太孙朱瞻基。朱棣说:“我的这个长孙聪明勇敢,我这次带着人,是要让他看到将士的劳苦,战争的艰难。” 一次,有人带着朱瞻基去前线观战,面临险境,朱棣大惊失色,急忙派兵将朱瞻基救了回来。 一次,朱瞻基跟着父亲朱高炽、叔叔朱高煦、朱高燧去祭奠皇陵。朱高炽身体胖大,脚又有毛病,两个侍从扶着他走,还走得跌跌撞撞。朱高煦跟在后面,就说:“前人失足,后人警醒。”朱瞻基走在最后,随口接道:“后人后面还有人警醒呢。”朱高煦回头瞪了朱瞻基一眼,脸色大变。 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赶往京城,朱高煦想在半路设兵截击朱瞻基,急忙之间没来得及。 朱瞻基即位,就是明宣宗。 朱高煦上书,提出管理建议。朱瞻基对身边的人说:“我爷爷常对我父亲和我说,要防备这个叔叔,但父亲对叔叔仍然很好。现在看叔叔的表现,想是已经改了毛病,他提的建议可以采取。”就下令采纳了朱高煦的建议,并给朱高煦回信表示感谢。 不久,朱高煦又派人来送礼物,有人对朱瞻基说:“他派来的人,基本是来探听消息的。”朱瞻基说:“我抱以诚相待的态度对他。”再次回信致谢。 不久,朱高煦造反,开始封官。朱瞻基派人给朱高煦送信,说“对外面的传言,我不相信。”送信人到了之后,朱高煦说:“我对得起朝廷,但朝廷一直打压我,我怎么能束手待毙呢?你可以去看看我的人马,足可以纵横天下。快回去告诉皇上,把奸臣抓起来,然后再商量我的条件。”使者回来之后,朱瞻基问朱高煦说了什么,使者说没有什么。朱瞻基说:“你没说实话。”使者的随从把事情说了,朱瞻基大怒,对使者说:“等事情完了之后再来追究你。” 然后,朱高煦派人上书,指责朝廷,并要求诛杀“奸臣”。朱瞻基长叹:“他真的造反了。”就想派兵去讨伐朱高煦。杨荣用朱允炆讨伐朱棣的事劝朱瞻基不要发兵,朱瞻基默然不语,用眼睛看着夏原吉,夏原吉则劝朱瞻基及早发兵,于是朱瞻基下了决心,部署妥当,亲自出征。 途中,朱瞻基问身边的人:“你们说朱高煦会采取什么对策?”大家意见不一。朱瞻基说:“朱高煦这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他之所以造反,是看我年轻,刚刚即位,所以想威吓我,想侥幸成功。现在我亲自出征,他一定不敢出战,必被我手到擒拿。”不久,有人归降过来,所说的情况正如朱瞻基的预料。朱瞻基厚赏归降的人,并又给朱高煦写信说:“我不得已发兵,如果您能悬崖勒马,我既往不咎,如果您仍然一意孤行,必将为我所擒,那时候您如何来见我啊?如果到了那时候,事情就不好办了。如果您现在回心转意,是很容易的,希望您好好想想。” 朱瞻基率军兵临城下,再次给朱高煦写信,又把劝降命令射入城内,于是城内很多人想抓住朱高煦投降。朱高煦无奈,只好出城投降。 有人建议乘势袭击朱高燧,杨荣表示赞同,其他人也不敢反对。杨荣建议先给朱高燧写信,指出他与朱高煦串通的罪行,然后发兵讨伐,朱瞻基同意。杨士奇说:“这需要有事实,而且如果写信,用什么理由呢?”杨荣大叫:“这样的大事,你怎么能阻挠?就说与朱高煦串通,怎么没有理由?”杨士奇说:“仅凭锦衣卫的报告,怎么能说服众人?”杨士奇又去找蹇义、夏原吉商量,杨溥也赞同杨士奇,就想去劝说朱瞻基。杨荣见状,急忙去见朱瞻基,杨士奇、杨溥也跟着进去,被卫士拦住。过了一会,朱瞻基把蹇义、夏原吉找了进去,二人说了杨士奇的意思,朱瞻基很不高兴,但也停止了发兵。 朱瞻基回到京城,想起杨士奇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就不再提朱高燧了。但很多人仍然劝朱瞻基去抓朱高燧。朱瞻基问杨士奇:“这么多人揪着朱高燧不放怎么办?”杨士奇说:“还是应该稳妥为好,不要听他们的。”朱瞻基说:“我也是这么想,得想个好办法。”就想把大家建议抓朱高燧的奏书都封起来,派人送给朱高燧。杨士奇说:“最好附上您的亲笔信,劝慰一下更好。” 朱高燧见到这些东西之后,十分宽慰:“我能活下来了。”马上派人上书谢恩。那些建议抓朱高燧的人也就不再说话了。 朱高煦被关了起来。一天,朱瞻基去看朱高煦,久久端详朱高煦。朱高煦却突然伸腿,把朱瞻基勾倒在地。朱瞻基大怒,派人用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朱高煦竟然把缸顶了起来。朱瞻基让人在缸上堆积木炭焚烧,朱高煦被烤死。之后,朱高煦的儿子们都被处死。 安南的黎利仍然桀骜不驯,明军讨伐不利。朱瞻基说:“等形势缓和之后,还是要寻找安南的陈氏后代,去管理安南。” 后来,黎利见形势不利于自己,就向明朝上书,乞求休战,答应寻找陈氏后代管理安南。 此后,黎利又称陈氏后代已经断绝,找不到了。朱瞻基明知道黎利在撒谎,但也没有再追问。 明仁宗朱高炽曾经和杨士奇讨论科举的利弊。杨士奇说:“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应该录取”。朱高炽说:“北方人的学问比南方人差很多。”杨士奇说:“大格局的人才都在北方,南方人显然有才华,但大多数比较轻浮。最好南方北方录取各占六四成,这样南北人才都不会遗漏。”朱高炽同意,但还没等实行,朱高炽就去世了。 此时,朱瞻基实行了这条规定,后来又改为南、北、中三个区域。 有人建议说,制造宫里的器具缺少材料,是否可以在民间采买。朱瞻基说:“我要做出节俭的表率。”没有同意这个建议。 蒙古部族不来朝贡,有人建议去讨伐。朱瞻基拒绝说:“对于外族,只要不侵扰我们就可以。” 一次,朱瞻基把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找来,说:“我三十岁了还没有后代,如今贵妃生育了,古代也有因此封后的前例,但如今的皇后怎么办呢?”并说出皇后的一些缺点。杨荣说:“可以废后,古代也有前例。”朱瞻基问另几个人怎么不说话,杨士奇说:“我们做臣子的,对皇上皇后就像对父母一样,做儿子的怎么能废黜母亲?”朱瞻基说:“外界对这事是否会有议论?”蹇义说:“古代就有前例,怎么会有议论?”杨士奇说:“宋仁宗废后,范仲淹等人因劝谏被贬,至今史书仍然对宋仁宗有贬低之词,怎么能说没有议论?” 几个人退出之后,也没商量一致。 第二天,朱瞻基又把杨士奇、杨荣找来问:“你们商量得如何?”杨荣从怀里拿出一张纸,上面列举了诋毁皇后的二十件事,说:“这些足以废黜皇后了。”朱瞻基刚看了一点,脸色就变了:“皇后竟然这样,难道祖上的神灵也不能发现吗?”就看着杨士奇说:“你怎么看?”杨士奇说:“汉光武帝废后的时候,诏书里写着,变异之事,不是国家之福。宋仁宗废后,后来也十分后悔。希望皇上慎重。”朱瞻基很不高兴。 又过了几天,朱瞻基又问杨士奇。杨士奇说:“皇太后一定会有主见。”朱瞻基说:“问你们,就是皇太后的意思。”杨士奇就问:“皇后与贵妃关系如何?”朱瞻基说:“关系很好,最近皇后患病,贵妃每天都去问候。”杨士奇说:“那么这个时候,如果劝皇后主动让位,是比较合适的。” 过了几天,朱瞻基又对杨士奇说:“你的建议很好,皇后果然愿意让位,但贵妃却坚决不接受。”杨士奇说:“那您以后就应该对两宫保持公平。”朱瞻基说:“好的,我会做到的。” 于是,正式下旨,贵妃做了皇后。 一次,朱瞻基带人出去游玩,玩得十分高兴,说:“如今天下太平,虽然不能整天游玩,但偶尔玩一下也是可以的。” 一天,朱瞻基问:“有官员贪腐,怎么办呢?”杨士奇说:“这种情况从永乐(朱棣)后期开始,现在更严重了。”朱瞻基问杨荣:“现在谁表现最严重?”杨荣说:“刘观最严重。”不久,刘观被撤职逮捕。 一次,朱瞻基对杨溥说:“最近大臣们经常阿谀奉承,我很厌烦,你应该多劝谏我。”杨溥说:“我无法报答您的信任。”朱瞻基说:“直接批评我,就是最好的报答。”杨溥说:“批评容易,接受最难。”朱瞻基说:“是啊。” 一天,朱瞻基问大臣:“汉唐时候谁在位时间最长?”大臣说:“汉武帝,唐玄宗。”朱瞻基说:“汉武帝好大喜功,海内虚耗,但晚年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唐玄宗初期很好,后来放肆自己,带来祸乱。”又说:“汉武帝拿田千秋当好人,唐玄宗拿李林甫当好人,这是他们开始走下坡路的原因。” 有人说,朝廷祈福寺庙里的塔坏了,建议招民工修复。朱瞻基说:“你想通过这个祈福吗?我以百姓安稳为福。”没有批准建议。 一次,有人说顾佐私自释放罪犯,朱瞻基偷偷找来杨士奇,说:“你不是说顾佐很廉洁吗?”杨士奇说:“事出有因。大臣的月薪很少,还要负担所辖罪犯的部分费用,所以不得不释放一部分,而罪犯也愿意回家种地。很多大臣都是这么做的,我也是一样。先帝也知道这些事,所以特意为此增加了大臣的俸禄。”朱瞻基说:“原来大臣这么困难。”就想处罚告发顾佐的人。杨士奇说:“这类小事,您不用动怒,让顾佐自己处理就行了。”于是朱瞻基给顾佐下了令。 顾佐只是告诉那人以后要多做好事,没有追究。朱瞻基听说之后很高兴:“顾佐做事很得体。” 不久,又有人告发顾佐,朱瞻基大怒,说:“这一定是有人陷害顾佐。”经查实,确实如此。朱瞻基说:“不杀此人,以后顾佐如何做官?”就将诬告的人杀死了。 一次,朱瞻基在路上见到农民耕地,就去询问收成的事,顺手拿起农具试了几下。农民开始不知道是朱瞻基,随行的宦官告诉了农民,农民吓得赶紧下拜。 朱瞻基对随从说:“我才试验了几下,就很累了,何况农民要常年操劳呢?常言说最苦是农民,确实如此啊。”就赐给这些农民一些钱。之后路过的农民家庭,也都这样赐给了钱。 陈祚上奏书,劝朱瞻基多看书,尤其多看《大学衍义》。朱瞻基一直以自己博览群书自傲,陈祚奏书的口气,仿佛朱瞻基没读过书,所以朱瞻基怒不可解:“我没读过书,这本书我也没看过,没资格做皇帝!”下令将陈祚一家关押五年。 太后对朱瞻基说:“先帝曾经评论过大臣。张辅这个人,深明大义,做事稳重,但多谋寡断。杨士奇很正直,不怕君威,每次议事,先帝都不高兴,但事后还是会听从杨士奇的话。” 杨士奇推荐况钟为官,况钟表现很好。一天,朱瞻基对杨士奇说:“有人说,杨荣养了很多马,我了解了一下,都是将领们送给他的马,杨荣这么做,太对不起我了。”杨士奇说:“杨荣经常出征,所以跟这些将领很熟悉。现在最熟悉将领才能、边境守卫和外敌军情的,谁都不如杨荣。”朱瞻基笑了:“我刚即位的时候,杨荣多次说你的坏话,要不是有人为你说情,你早就不在此位了。你还为他辩护?”杨士奇下拜说:“希望您像宽容我一样宽容杨荣,给他改过的机会。” 朱瞻基喜欢微服私行,一天半夜,朱瞻基去杨士奇家,杨士奇听说,刚刚走出屋门迎接,朱瞻基已经站在院子里了。吓得杨士奇伏在地上说:“您为何如此不顾安全呢?”朱瞻基笑了:“我想和你说说话,就来了。” 一次,朱瞻基问大臣:“对皇帝来说,什么事最重要?”杨荣说:“表扬好人,惩罚坏人。”朱瞻基说:“是啊。舜提拔贤人,惩罚坏人,使天下信服,是因为尊重了人们的善恶标准。但齐威王同样是惩罚恶人,提拔贤人,却是不被周围人的言论所迷惑。” 朱瞻基去世后,朱祁镇即位,就是明英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