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从王熙凤手里拿到了二十两银子,从此二人结下不解之缘。正因为这次结缘,才有了后来刘姥姥大义救巧姐的报恩之举。作者更是在巧姐的判词里直接指出巧姐得救是因为王熙凤之功:“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可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刘姥姥与贾府的缘分,都是因为王夫人,就连那二十两银子也是王夫人出的,为什么功德要记在王熙凤头上? 答案就在“阴功”二字里,这份功德,指的不是钱财,而是态度。这也是作者所提倡的功德观:钱财不是重点,态度的好坏才是主要的。 刘姥姥冲着“怜贫恤老”的王夫人而来,却被带到了盛气凌人的王熙凤面前。 当王狗儿为“冬事未办”而烦恼时,刘姥姥很快就想到了王夫人。刘姥姥能这么想,是因为她有很大的把握。首先是因为她曾经和王夫人打过交道,知道王夫人虽然身为贵族,却“着实响快,会待人”,最重要的是“不拿大”。注意这三个字,“不拿大”就是不以高贵的身份看不起人,而是非常亲切、平易近人,对谁都没有贵族的架子,特别好打交道(不妨对比下林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然后,虽然这些年来刘姥姥与王夫人再没联系过,却听说她“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比年轻的时候更愿意帮助贫苦之人。 基于这两点,刘姥姥觉得可以去走一走,“或者她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 但是,计较赶不上变化,刘姥姥被周瑞家的带到了王熙凤面前。 刘姥姥和王熙凤没打过交道,刘姥姥虽然是个见过风浪的老人,但如何面对从未谋面的王熙凤,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偏偏此时的王熙凤正处于春风得意的阶段,威风八面,盛气凌人,作者更是通过贾蓉的突然到访而体现王熙凤此时的威风与拿捏:就连东府的少主人都要对她卑躬屈膝、百般讨好,卑贱的刘姥姥该如何自处?她能从王熙凤手里成功打到秋风吗? 王熙凤对刘姥姥这个来历不明的老人,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四大家族里,只有王家最不注重书香教育,尤其是第四代的众女孩中,只有王熙凤没上过学。书中也多次描述王熙凤粗俗,是个“泼皮破落户儿”,从不把读书人的那些规矩礼节当回事。但是,在与刘姥姥的初次会面中,我们却发现,王熙凤虽然是贾母嘴里的“泼皮破落户儿”,却依然不失贵族教养,对刘姥姥这个来历不明的老人,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首先,当刘姥姥对王熙凤“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时,王熙凤的表现是“忙说:'周姐姐,快搀住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一个“忙”字,体现了无怠慢;一个“请”字,体现了礼节。 接下来再看二人的对话:
无论王熙凤的这些话是否出自真心,但至少面上拉近了与刘姥姥的距离:“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在刘姥姥听来,就是“只管来走动,不来就是弃厌我们”。让我们回到当初刘姥姥对女婿王狗儿所说的话:“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的,不肯去俯就他,故疏远起来。”这不正是王熙凤所说的“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吗?可见这话说到刘姥姥心里去了,英雄所见略同。 再看王熙凤说的第二句话:“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个穷官儿罢了,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虚名”、“穷官儿”、“空架子”,都是自谦之语,再拿朝廷来说事,就更说明不该有贫富之别了。 这就让刘姥姥吃了定心丸,打消了顾虑。 贾蓉的突然造访,让刘姥姥再次陷入慌乱中,“坐不是,立不是,藏没处藏”,王熙凤此时不忘安抚她一句:“你只管坐着,这是我侄儿。” 无论这种安抚是否有效,王熙凤的这个细节说明她尊重刘姥姥,没有因为贾蓉的到来就把刘姥姥丢在一边不管了。 当刘姥姥在周瑞家的鼓励下想要说明来意,但因为难以启齿而说不到重点时,王熙凤及时制止了她,“凤姐早已明白了,听她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这种制止称得上是拯救,因为对于刘姥姥来说,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不必说,对方就已明白,这是借钱或讨钱最好的局面,避免了长时间陷入尴尬和内心的挣扎。 明白刘姥姥的来意之后,王熙凤很慎重,因为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什么来历,所以不好擅自作主,因此想单独问周瑞家的,看王夫人有何指示。那么,此时该如何避开刘姥姥呢?王熙凤非常周到,她用“这姥姥不知可用了过早饭没有呢”来过度,安排刘姥姥去吃饭,既给了自己单独与周瑞家的谈话的机会,又客气地招待了刘姥姥。 站在刘姥姥的角度来看,这是何其体贴,“一早就往这里赶”,正饿着呢。 最后,王熙凤把“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给了刘姥姥(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以王夫人对钱财的态度,她会把这二十两再补给王熙凤,所以钱财其实是王夫人出的),另外命平儿“再拿一吊串钱来”,交代刘姥姥“雇了车子坐”回家。这种细心体贴与周到,真是做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了对这一老一小的爱护。 这让刘姥姥怎能不爱死了王凤姐?以前和王夫人接触,她感受到了王夫人“会待人,不拿大”。如今凤姐的表现,也是“会待人,不拿大”,每句话都在放低自己,最后还不忘交代刘姥姥,“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 将心比心,穷人到富亲戚家做客能得此待遇,还有什么可说的? 钱财是阳德,态度是阴功。 回头再看整个过程,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王熙凤接待刘姥姥的过程,却只用一句话来表明“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其用意就是轻钱财、重态度。 如果王熙凤一开始就以倨傲的态度甩出二十两银子,快速打发了刘姥姥,结果会完全不一样。同样是拿到了钱财,但刘姥姥感受到的是屈辱,拿到的银子也是嗟来之食,以后再也不会来了。 正因为刘姥姥从王熙凤这里感受到了善意和尊重,王熙凤把她当人看,才有了她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地二进荣国府,与巧姐结缘。 这就是作者通过王熙凤“偶因济刘氏”想要告诉我们的功德观:钱财是阳德,态度才是阴功。一个富有之人拿出微不足道的钱财来周济人,这不是多了不起的事,真正了不起的是能够在周济之时态度谦恭、不以倨傲施恩。钱财的多少并不重要,态度的好坏才是决定性因素。为什么有的人施恩会施出仇来?关键就在态度,是否让对方感受到了施舍甚至有屈辱之感。 “幸娘亲,积得阴功”,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济困扶穷”,不是钱财上的阳德,而是态度上的“阴功”。这正好与李纨的 “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形成对比,可知李纨的不积“阴骘”不是钱财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给王熙凤的女儿“留余庆”,威风八面、不拿人命当回事、“不信阴司报应”的王熙凤 ,只有在对待刘姥姥时表现出了态度上的谦恭和善意。仅这一件事,就足够给女儿“留余庆”,因为行阳德易,积“阴功”难,给钱财易,有好态度难。钱财是身外之物,态度却是刻进骨子里的教养。尤其是居上位的人,更要懂得对底层人谦恭,不能居高临下。 劝世人,多积阴功,因为“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
|